|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小学音乐教学法(修订版)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上海音乐学院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7519218 |
| 出版年份: | 2012年2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64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8元 |
| 实际重量: | 3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小学音乐教学法(修订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绪论
节 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三、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 音乐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第三节 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 注重音乐能力的培养
二、 遵循音乐艺术的特点
章 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节 审美性原则
一、 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
二、 遵循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
三、 知识与技能学习渗透在审美体验中
四、 强调师生审美活动的相互融合
第二节 教育性原则
一、 有意
二、 有机
三、 有度
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
第三节 实践性原则
一、 创设良好的音乐实践环境
二、 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
三、 注重音乐实践中的审美体验
四、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四节 情感性原则
一、 情感体验进入教学目标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 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表现力
第五节 创造性原则
一、 兴趣是创造性学习的基本动力
二、 民主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保证
三、 想象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基础
四、 探究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第六节 综合性原则
一、 优化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的相互综合
二、 注重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渗透与运用
三、 重视非艺术学科与音乐主线的有机结合
四、 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
第二章 唱歌教学
节 唱歌基本技能的教学
一、净势
二、呼吸
三、发声
四、咬字吐字
五、不良嗓音的纠正
第二节 新歌教学
一、导入新课
二、范唱
三、简短讨论
四、学习歌词
五、学习歌曲
六、巩固
第三节 二声部合唱歌曲的教学
一、二声部全唱的准备练习
二、二声部合唱教学
第四节 变声期与嗓子的保护
一、变声期
二、嗓子的保护
第三章 唱游教学
第四章 器乐教学
第五章 音乐欣赏教学
第六章 识谱知识与视唱、听音教学
第七章 小学音乐教学计划与学业考核
第八章 课外音乐活动
附录一 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
节 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
第二节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第四节 其他音乐教育体系
附录二 教案实例选
教案一、《上学歌》
教案二、一年级综合训练
教案三、《我向党来唱支歌》
《小学音乐教学法(修订版)(教材)》是1993年在1981年版《小学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修订的,并于2007年作了进一步修订。它既是师范院校的试用教材,又可供小学音乐教师进修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参考。
本教材以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学的基本规律为重点,内容涵盖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唱歌教学、唱游教学等九个部分,附录中介绍了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并附有三则教案实例供参考。
说实话,我之前对“音乐教学法”这类书籍总是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老生常谈。但拿到这本《小学音乐教学法修订版》后,我的看法完全颠覆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对“审美培养”的重视程度。它并没有把音乐课仅仅当作传授乐理知识和歌曲的载体,而是着重强调了如何去“点燃”孩子对美的感知力。书中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感受的部分,写得极为精彩。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带领四年级的学生去听了一段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原本以为孩子们会走神,结果他们个个听得聚精会汇,有的说像“在花园里追蝴蝶”,有的说像“打着精准的节拍走路”。这种引导方式,远比强迫他们背诵“雄伟壮阔”、“婉转悠扬”这些空洞的形容词有效得多。这本教材真正做到了“育人于无形”,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塑造了孩子们的艺术心灵,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也是我作为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最看重的价值。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老师,对于那些只有理论没有案例的书籍常常感到头疼。这本上海音乐出版社的教材,恰恰完美地平衡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它不仅仅停留在“应该这样做”的层面,而是详尽地展示了“具体怎么做”。拿“视唱练耳”这个让很多老师头疼的模块来说,它不是简单地给了一堆练习曲,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供了例如使用色彩卡片、肢体动作配合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集体备课资源整合”的章节,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指导老师如何将教材内容、地方特色音乐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起来,设计出富有活力的综合性课程。当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将我们本地的民歌元素融入到合唱练习中时,课堂的参与度和学生的归属感立刻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详尽的“教学施工图”,每一个步骤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让人信心倍增,觉得再难的教学任务也能迎刃而解。
评分这本书的修订版给我的感觉是“润物细无声”的哲学思考在教学实践中的完美体现。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不追求花哨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儿童教育的深刻理解,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它对“音乐的非功利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健康发展,而非仅仅为了升学或考级做准备。我发现自己过去在备课时,总是不自觉地陷入“完成教学任务”的怪圈,而这本书提醒我要时刻回归教育的初心。书中对“音乐与情感表达”的讨论尤其触动我,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路径,教我们如何通过音乐活动来疏导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绪困扰。这种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视角,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本普通的专业教材,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用心灵去雕琢未来的教育箴言录。
评分坦白说,我最不擅长处理的就是课堂纪律和学生的兴趣维持问题,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像一个舞台上的独角戏演员。这本教材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它对“师生关系构建”的独到见解上。它没有将教师塑造成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倡导一种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书中提出的“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共同创造者”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它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留出足够的“弹性空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对既定内容进行再创造。我尝试在一次小组合作项目——创编儿歌伴奏时,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去尝试不同的打击乐器组合,结果他们展现出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管住”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的音乐课从“我教你学”变成了“我们一起探索”,课堂氛围变得异常融洽和富有活力,这才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音乐教育领域的“救星”!我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手教师,面对着一群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完全行不通。我手里拿着这本教材,首先被它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真正从一线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了大量操作性极强的建议。比如,关于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模仿,书里就细致地划分了从简单的二拍子到更复杂的附点节奏的递进步骤,还配上了生动的图示,我一看就明白了,马上就能在课堂上应用起来。特别是它对“游戏化教学”的阐述,简直是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它不是简单地把音乐活动包装成游戏,而是深入讲解了如何将音乐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变成“玩”。这本书让我这个音乐“小白”迅速找到了方向感和成就感,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导师在身边指导。这套修订版确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都被巧妙地融入其中,让人耳目一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