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

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
  • 北京
  • 评论
  • 2016
  • 经济
  • 学术
  • 研究
  • 行业分析
  • 政策
  • 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87532
商品编码:2986573511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

定价:38.00元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049875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升级在使金融业产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也为金融业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如何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如何解决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无一不是艰巨的课题,难啃的硬骨头。金融也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基石,充分运用有效监管和市场自身的力量,去糟粕取精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充分发挥“安全网”、“稳定器”的作用,既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站在“十三五”的开端,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和参与者。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已将我们推到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即使改革已经在路上,还可能百转千回,历经坎坷。所以直面难题要有攻城拔寨的决心;突破体制障碍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重建思维模式要有改革创新的勇气。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北京金融评论》将继续坚持“评论传播思想,思想指导实践”的宗旨,用全球的视野和专业的眼光,发掘理论创新、观念更新的思想和逻辑;聚集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观点和对策;提供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土壤和空间。

目录


高管论坛

移动支付发展的新趋势、风险分析及政策建议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安排需要未雨绸缪

理论实践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广东实证

论主体视角下的产融结合定义

货币数量论的发展及实践应用情况综述

观察思考

中资企业在澳大利亚建设经贸合作区研究

关于中国银行业发展态势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

专项重点整治行业茁壮成长

——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与银行对策分析

智能网点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

当前商业银行互联网布局与战略研究

法律视角

依申请公开信息法律适用研究

从法律视角分析“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分析研究

京津冀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金融工作要先行

北京同业存款利率(BIDR)对流动性管理的作用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探究

工作交流

做好加减乘除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论银行“尽职审查”的案例研究

——从一笔涉及回租租赁业务的外债结汇说起

人民银行基层行金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杜绝“飞单”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浅析当前银行卡收单外包服务市场存在的风险及对策建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洞察时代脉搏,解码经济前沿——《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精选内容揭示 2016年,中国经济正经历深刻的转型与调整,全球金融市场亦风云变幻。在此背景下,《北京金融评论》适时推出2016年第3辑,集结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理解宏观经济形势、把握金融发展趋势、洞悉新兴领域机遇的权威参考。本辑内容聚焦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金融市场的创新与风险防范、以及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力求以扎实的理论分析和翔实的实证研究,呈现一个立体而多元的金融图景。 聚焦供给侧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篇章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其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成为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收录的多篇重磅文章,深刻剖析了金融如何在这一历史性变革中扮演关键角色。其中,对“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在金融领域的传导机制与实践成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分析了去产能过程中,金融机构如何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债转股、加强风险管理等方式,支持优势企业脱困,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在去库存方面,研究者探讨了金融创新如何助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缓解库存积压对企业经营的压力。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辑内容对金融支持“降成本”和“补短板”的策略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文章不仅分析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还重点考察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金融科技的应用以及普惠金融的发展如何有效地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费用。对于“补短板”,研究者们着重探讨了金融如何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例如通过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多元化金融工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助力经济结构升级。 此外,本辑还对金融服务业自身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文章探讨了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如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不断变化的需求。这包括对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兴领域的探索,以及对传统金融机构改革方向的建议,旨在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安全、有韧性的金融体系,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金融市场改革与风险防范:平衡发展与稳定的智慧 2016年,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本辑内容对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和监管框架的完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的各类风险,包括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信用风险、资产泡沫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和外部冲击风险。 针对这些风险,研究者们提出了多方面的应对策略。在加强监管方面,文章探讨了如何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构建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这包括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风险进行穿透式监管,以及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审查。同时,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的维护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对股市波动的成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完善交易机制、信息披露制度等方式,提升市场的内在稳定性。 本辑内容还特别关注了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平衡。在肯定金融创新对提升金融效率、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时,也强调了风险可控的原则。文章对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分析了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者们在肯定金融科技在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潜力之余,也对其潜在的风险,如数据安全、洗钱、非法集资等进行了审慎的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建议。 此外,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本辑也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文章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开放、透明、稳健的金融市场,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参与,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这其中也包括对跨境人民币业务、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议题的深入研究。 资本市场新机遇:科技创新驱动下的投资逻辑 2016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对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投资逻辑。 文章深入分析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资本市场上的体现。研究者们探讨了如何通过资本市场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包括对新三板、科创板等资本市场板块的定位与功能进行分析,以及探讨如何优化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本辑内容还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进行了深入挖掘。这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投资前景分析。文章不仅从行业发展趋势、技术突破等方面进行了宏观的展望,还结合具体的投资案例,分析了科技创新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壁垒、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价值增长,以及这些增长点如何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体现。 对于投资者而言,本辑内容提供了理解科技创新驱动下投资逻辑的理论框架。文章探讨了如何评估科技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理解其知识产权的价值,以及如何规避科技投资中的风险。这包括对行业周期、技术迭代、市场竞争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以及对企业财务数据之外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 此外,本辑内容还对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在支持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文章分析了风险投资如何早期介入,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以及私募股权如何在中后期介入,助力企业成长壮大。这为理解中国资本市场服务于创新生态圈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洞察。 结语 《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2016年中国金融发展的全景图。无论是对供给侧改革的金融支撑,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审慎应对,还是对科技创新驱动下的资本市场新机遇的把握,本辑内容都展现了高度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它不仅是金融从业者、政策制定者、研究学者重要的参考资料,也是广大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动态的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脚下的土地,洞察未来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中的几篇文章,我感受最深的是其对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的敏锐洞察。文章详细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从支付、信贷到资产管理,几乎涵盖了金融业的各个角落。其中关于普惠金融的实现路径的论述尤为精彩,作者们探讨了如何利用科技手段降低服务门槛,让更多原本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能够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我特别关注了文中关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的分析,作者们对其在交易结算、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潜力进行了详细的预测,并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也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和务实的分析,让我对金融科技的未来充满期待。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当前金融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监管的滞后性、数据安全等,这为我们思考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对于《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中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的篇章,我感到非常振奋。文章深刻阐述了绿色金融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作者们详细介绍了绿色金融的内涵、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重点分析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如何能够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我被文中关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案例深深吸引,例如如何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为企业提供绿色融资的渠道。文章还探讨了发展绿色金融对降低环境风险、促进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并对未来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强调了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读完这些内容,我更加认识到绿色金融不仅仅是一种金融模式的创新,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评分

《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中关于中国金融开放与国际合作的讨论,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金融开放的历程,分析了其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其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探讨尤为细致,作者们详细分析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我对文中关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分析特别感兴趣,作者们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金融手段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包括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模式。文章还对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战略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种宏观视角和战略性的分析,让我对中国金融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看到了中国金融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评分

《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中关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讨论,令我印象深刻。文章着眼于当前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了多角度的改革建议。对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作者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我国在吸引外资、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可以采取的策略。文中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包括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板块的功能定位和协同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们并没有回避资本市场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例如市场监管的有效性、投资者保护的机制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整篇文章洋溢着一种积极稳健的改革精神,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也让我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充满信心。

评分

翻开这本《北京金融评论2016年第3辑》,一股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息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防范的深入探讨,作者们从宏观经济视角出发, meticulously 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国金融体系可能带来的冲击。文中详细梳理了各类风险的传导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风险管理策略。尤其是在资产泡沫、信用风险以及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应对方面,呈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实际金融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这使得抽象的风险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也更容易理解。文中引用的数据翔实,图表清晰,逻辑严谨,充分展现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金融领域有一定兴趣但又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