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宮廷與異域-17.18世紀的中外物質文化交流 | 齣版社: 廈門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7-12-01 |
| 作者:任萬平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99.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61568507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清代宮廷與外部世界有著緊密的聯係。歐美的新式物品通過各種途徑源源不斷地輸入皇宮,這些文物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展現瞭所屬國傢和地區的文化風貌,也反映齣中國與其他國傢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況。本書以故宮所藏外國文物為起點,對清代的朝貢貿易、中外文化交流的載體與元素做瞭研究探討。
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它能夠觸及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而《宮廷與異域-17.18世紀的中外物質文化交流》這個書名,恰恰預示著一種深入淺齣的視角。17、18世紀,那是東西方世界都經曆著巨大變革的時代。歐洲正在商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的萌芽中躍躍欲試,而中國則處於康乾盛世的尾聲。這樣的背景下,物質的流動,自然成瞭兩個世界交流最直接、最生動的載體。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描繪那些“洋玩意兒”如何悄無聲息地進入中國宮廷,又如何被皇室貴族所喜愛和接受,甚至是成為一種時尚的標誌。反過來,中國的絲綢、瓷器、漆器等精美工藝品,又以怎樣的姿態漂洋過海,登陸歐洲,影響瞭當時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這本書大概率不會止步於對器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會像一位敏銳的偵探,追蹤這些物質的“身份”和“經曆”,探究它們在不同文化中的“變形記”。例如,一件來自景德鎮的青花瓷,在歐洲宮廷中是被當做珍貴的藝術品擺設,還是被模仿製作?在中國,一件來自歐洲的琺琅彩,又引發瞭怎樣的工藝革新?我想象中的內容,會充滿細節,從皇室收藏的清單,到商貿往來的記錄,再到當時的繪畫和文學作品中對這些異域物品的描繪,都可能成為解讀的綫索。這不僅僅是關於“物”的故事,更是關於人、關於文化、關於曆史的宏大敘事。
評分《宮廷與異域-17.18世紀的中外物質文化交流》這個書名,就像是開啓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門後是兩個截然不同卻又在不經意間交織的世界。我之所以對此書充滿期待,是因為我一直對那些具體的、可見的物質如何承載和傳遞文化信息著迷。17、18世紀,那是一個信息傳播相對緩慢,但物質交換卻日益頻繁的時代。我想象這本書會詳細梳理,例如,來自中國的精美瓷器,是如何成為歐洲王公貴族們炫耀財富和品味的象徵,它們的設計元素和燒造技藝又是如何被歐洲人所學習和藉鑒的。同時,我也很好奇,西方世界的一些新奇物品,如鍾錶、玻璃製品,甚至是一些新的動植物,又是如何被中國的宮廷所引進,並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本書如果能做到詳盡深入,應該會包含大量的史料研究,比如通過描繪具體某一批貨物的海上運輸過程,或者某一次宮廷宴會上的陳設,來展現這種物質交流的生動圖景。它不應該僅僅是靜態的描述,而是應該動態地展現這些物品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的“生命軌跡”,它們是如何被理解、被使用、被改造,甚至是引發新的文化潮流。我期望能讀到關於這些物質背後的故事,它們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甚至影響瞭當時的政治和經濟格局。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宮廷與異域-17.18世紀的中外物質文化交流》本身就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作為一名對曆史,尤其是那些隱匿在宏大敘事下的細節充滿好奇的讀者,這個主題似乎直擊瞭我內心深處對文化碰撞與融閤的迷戀。試想一下,在那個全球聯係尚不發達,卻又暗流湧動的時代,東西方的宮廷之間,通過何種具體的物件,傳遞著各自的審美、技術與生活方式?是來自東方的絲綢、瓷器、茶葉,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設計,徵服瞭西方的貴族?還是西方傳入的鍾錶、玻璃器皿、新奇的動植物,為東方的宮廷生活帶來瞭彆樣的色彩?17、18世紀,這正是一個西方世界經曆啓濛運動,東方帝國走嚮晚期輝煌的時期,兩者的交匯點,無疑是文化史上一段極為精彩的篇章。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物質交流的具體案例,比如某件瓷器的流轉路徑,某一種香料的傳播過程,甚至是某一種服飾元素的相互影響。它不應僅僅停留在物品的陳列,更應該挖掘這些物品背後所承載的意義,它們是如何被理解、被模仿、被改造的,又如何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猜想,通過這些物質的“翻譯”和“對話”,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結構乃至地理認知是如何受到影響和改變的,從而對那個時代的中外關係有一個更加立體和生動的理解。
評分《宮廷與異域-17.18世紀的中外物質文化交流》這個書名,光聽著就充滿瞭想象空間。17、18世紀,那是一個充滿變革和碰撞的時代,東方與西方,雖然隔著遙遠的距離,卻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著前所未有的互動。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在那個時代,物質的流動是如何成為連接兩個世界的“紐帶”。我猜想,書中會詳細闡述,中國的絲綢、瓷器、漆器等精美工藝品,是如何遠渡重洋,進入歐洲宮廷,成為當時貴族們追逐的時尚潮流,甚至是激發瞭歐洲本土工藝的創新。同時,我也很想知道,西方世界的一些新奇物品,比如精密的鍾錶、華麗的玻璃器皿、或是當時具有代錶性的繪畫作品,又是如何被引入中國宮廷,為帝王將相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甚至是在藝術和技術上産生影響。這本書不應該僅僅是關於這些“物品”本身的介紹,更應該深入挖掘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例如,一件瓷器上的紋飾,在東方和西方分彆被賦予瞭怎樣的解讀?一種香料的傳播,又是如何影響瞭當時的飲食習慣和社交禮儀?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大量生動具體的案例,從文獻、藝術品、甚至考古發現等多方麵進行佐證,讓我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些物質交流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乃至思想觀念,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中外文化交融史。
評分當我在書店看到《宮廷與異域-17.18世紀的中外物質文化交流》時,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瞭。這個標題勾勒齣的畫麵感非常強:金碧輝煌的宮廷,與充滿異域風情的土地,兩者之間,是看不見卻又真實存在的物質流轉。17、18世紀,正是東西方世界開始更深入接觸的關鍵時期。我想象中,這本書會深入挖掘當時中外宮廷之間,或者說,代錶當時兩國最高生活水準的階層之間,是如何通過具體的物品進行“對話”的。是來自東方的精美絲綢、瓷器、茶葉,以其獨特的東方韻味,為西方貴族帶來瞭新鮮感和異域情調?還是西方傳入的鍾錶、望遠鏡、油畫顔料,甚至是當時的新奇水果,如何豐富瞭中國宮廷的陳設和生活?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這些物品,而是能深入分析它們如何被理解、被接受、被模仿,甚至是被“本土化”。例如,一件中國瓷器在歐洲被用作什麼?它所代錶的東方美學是如何影響瞭歐洲的洛可可風格?反之,一件歐洲的油畫,又是如何被中國宮廷的畫師所學習,並融入中國畫的創作中?這本書如果能做到對這些物質的“前世今生”進行細緻的考證,從文獻、考古、藝術品等多個角度進行解讀,那麼它無疑將是一部關於文化交流的精彩史書,讓我們能夠觸摸到曆史的溫度,感受到不同文明之間微妙而深刻的互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