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城记忆:美国传教士费佩德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 9787209054089 山东人

天城记忆:美国传教士费佩德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 9787209054089 山东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弘,美罗伊·休厄尔 著
图书标签:
  • 杭州
  • 西湖
  • 老照片
  • 历史
  • 传教士
  • 费佩德
  • 清末民初
  • 摄影
  • 文化
  • 浙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54089
商品编码:298752739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城记忆:美国传教士费佩德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

定价:29.00元

作者:沈弘,(美)罗伊·休厄尔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2090540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费佩徳——宗教学者、教育家、之江学院创始人、讲师、作家、摄影师,同时也是一个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度过了成年后几乎所有的时光,主要的活动地点是在杭州,为中国的灿烂文化所吸引,在中国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向我们提供了中国一百年前的珍贵视觉映像。

内容提要


在二十世纪初,曾经有不少在华的西方人为了揭开罩在华夏大地上的神秘面纱,考察中国沿海地区和内地的真相,不辞辛劳,以非常简陋的交通工具,冒着随时都会遇到的不测事件和生命危险,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并用照相机为工具,忠实地拍摄和记录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原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Robert Ferris Fitch, 1873-1954)就是这样一位中国人文地理和摄影艺术的爱好者。
费佩德出生于上海一个的美国传教士家庭。父亲费启鸿(George F. Fitch, 1845-1923)是1870年来华的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曾先后在苏州和宁波传教,从1888年起出任上海由美国北长老会所主办的美华书馆(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的主任,后来又兼任了在美华书馆出版的新教在华传教使团期刊《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的总主笔。由于曾担任旅杭州西教士联会的负责人,再加上父亲的关系,费佩德跟《教务杂志》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联系。他的许多有关杭州的照片和文章初就是在《教务杂志》上得以发表的。
在1909年前后,费佩德已经在为准备一部名为《杭州-浙江游记》(Hangchow-Chejiang Itineraries, 1918)的书而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英文文本,以及拍摄作为书中插图的照片。从那时起,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费佩德一直在增补和再版这部介绍杭州风景和历史文化的畅销书。与此同时,他也在《教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杭州老照片。正是由于这些照片,我们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对于杭州这所古城的历史记忆。
费佩德所拍摄的大量杭州老照片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介绍西湖周边包括山林、运河、钱塘江等自然风景的照片;其次是介绍杭州城里学校、佛寺、道观、尼姑庵等其他人文景观的照片;后是他所拍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照片。
他之所以拍摄大量跟西湖景点有关的照片,自然是跟他撰写《杭州-浙江游记》(后分为《杭州游记》、《普陀山游记》二书)这本书有关。费佩德来到杭州之后,深深地为西湖的自然环境之美所吸引。每逢周末,他总是带着相机在西湖的周边地区转悠,时间一久,他就成了西湖景点的一个活地图。他所拍摄的西湖老照片不仅时间较早,而且也是景点齐全的。为了拍摄西湖的全景照片,他曾经反复地到宝石山和葛岭的山顶上去观察,寻找*的拍摄地点。为了拍摄一张理想的雷峰塔照片,他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柳浪闻莺和三潭印月的小岛上,去等候*的拍摄时机和角度。据不完全的统计,费佩德在1910年左右拍摄的西湖景点照片就包括了西湖全景图、宝石山、宝俶塔、大佛寺、大石佛、昭庆寺、东岳庙、孤山、平湖秋月、文澜阁牌坊、岳坟、白堤、西泠桥、石屋洞、烟霞洞、灵隐寺、飞来峰、五百罗汉堂、天竺寺、韬光寺、法相寺、仓颉祠、梅花碑、涌金门、三潭印月、龙井、北高峰、六和塔,玉皇山顶七星缸、城隍山,等等。
由于他拍摄的照片时间早,而且清晰度高,所以无论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非常高。照片中往往保留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珍贵细节,可以揭示杭州西湖在清末民初的本来面貌。事过境迁,这些照片现在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反映杭州丰富自然和人文底蕴的一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从新校区的地皮远眺六和塔和钱塘江
1908年的六和塔和钱塘江景色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照片中还没有钱塘江大桥、沿江的堤岸和公路。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条分叉的大道向江边的山坡上延伸。

27.杭州西湖南岸的雷峰塔
这是费佩德所拍摄的一张非常经典的雷峰塔照片。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山麓的净慈寺前。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点左右,这座千年古塔轰然倒塌,令世人深感震惊。所幸的是,费佩德对于杭州西湖的这个景点情有独钟,此前已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拍摄过了雷峰塔的照片,使后人依然能够欣赏到这个业已消失的西湖十景之一。
如今,雷峰塔虽然已经得以重建,但是新的雷峰塔建筑风格过于金碧辉煌,失去了历史的苍伤感,与昔日夕阳下的雷峰塔可谓是大相径庭。

28.从柳浪闻莺遥看雷峰塔
众所周知,要选取一个好的镜头,拍出一张传世的照片,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拍摄者不断地去寻找*的时机和*的地点。费佩德拍摄雷峰塔的经过似乎可以验证这一点。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拍摄了大量雷峰塔的照片。根据他女儿的回忆,费佩德曾经从他妻弟的手中买下了一辆二手的三轮摩托,一有空就到西湖边去转溜,以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这张照片是从柳浪闻莺公园的一棵大树下拍摄的。从这儿看过去,雷峰塔后面的是九曜山。

59.杭州市郊农民在水洼地中捉鱼的方式
从上面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杭州农民在水洼地中捉鱼的方式很有特色: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箩筐,专心致志地看着脚下的水田,每当鱼游入箩筐下方时,农民们便会迅速地放下箩筐,把鱼儿圈在了箩筐里面。然后就以瓮中捉鳖的方式把鱼抓住。这种捉鱼的方式简便易行,十分有效,充分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1.1908年位于杭州大塔儿巷的育英书院
之江大学的前身是1845年创建于宁波的北长老会学校,崇信义塾。这个学校于1867年从宁波江北岸迁到了杭州的珠冠巷,后又迁到清吟巷,再从那儿迁到了皮市巷的北长老会传教使团驻地,并改名为育英义塾。大约在1897年,学校有了较大的发展,皮市巷的原校址已经过于拥挤,于是便又迁到了大塔儿巷的新校址,并同时改名为育英书院。1908年,费佩德从宁波调到了杭州的育英书院任教,并且担任了该校重要的行政工作。后排中间的那个美国人就是费佩德,第二排坐在中间的美国人是当时的育英书院代理校长王令赓。
育英书院是杭州早的现代学堂,曾经创下过许多记录,如它早设立自然科学课程,并引入了浙江个蒸汽机、发电机和电报机,等等。浙江大学的前身,即1897年成立的求是中西书院,就是按照它的模式而创办的。王令赓应杭州知府林启之邀,在创办之初就担任了求是书院的总教习,并亲自设计并主持后者的西学课程长达十年之久。照片中的他前一年刚从浙江高等学堂总教习的位置上退下来。
这张照片收藏于费佩德的家庭相册中,从未公开发表过,它对于研究之江大学的历史,应该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档案文献。

47.通往龙井的上山御道之一
清代的康熙和乾隆这两位皇帝对杭州均情有独钟。杭州西湖十景的确立跟这两位皇帝是直接相关的。乾隆皇帝甚至还在龙井亲手种下了十株茶树,至今仍传为佳话。可是龙井位于山顶上,皇帝又是怎么上去的呢?费佩德所拍摄的山顶御道清楚地显示出当年皇帝大轿上山的所走的御道式样。今后杭州市若要修复山上的御道,当以费佩德的老照片作为

目录


序言
携带相机,走遍中国——记原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在华的摄影活动
费佩德家族与杭州西湖
费佩德杭州西湖老照片(1908—1939)
1908年位于杭州大塔儿巷的育英书院
育英书院1908年的毕业班
1910年育英书院全体师生的合影
1910年育英书院部分校友合影
1908年育英书院在钱塘江边新买下的一块地皮
从新校区的地皮上远眺六和塔和钱塘江
1911年育英书院之江校区的后山
1911年育英书院之江新校区已落成的校园建筑
之江大学1918年的毕业班学生
1914年之江大学物理实验室
1914年之江大学的学生们正在参加社会实践
1914年之江大学的学生们在参加勤工俭学
民国初年杭州的一家祠堂
杭州吴山顶上城隍庙里的仓颉祠
在杭州城隍庙里扶乩算命的人们
杭州的一个灵堂和孝子
杭州玉皇山慈云岭石雕造像
杭州玉皇山上的七星缸(1920年前后)
杭州宝成寺麻曷葛刺造像
杭州法相寺的“定光古佛”
通往南高峰的一条山间小径
杭州大佛寺中的大石佛
杭州内城的一幢标志性建筑
位于杭州西湖边的浙江忠烈祠
杭州白堤和里西湖
杭州西湖的一个幽静港湾
杭州西湖南岸的雷峰塔
从柳浪闻莺遥看雷峰塔
雷峰夕照
从小瀛洲看雷峰塔
从夕照山向西南方眺望九曜山
外西湖的水光天色
杭州西湖小瀛洲
小瀛洲一角
杭州文澜阁牌坊
文澜阁牌坊与石狮
杭州郊区的一座石桥
人、船、湖之一
人、船、湖之二
杭州小桥流水之一
杭州小桥流水之二
杭州山上的小瀑布之一
杭州山上的小瀑布之二
杭州的山涧小溪之一
杭州的山涧小溪之二
通往龙井的上山御道之一
通往龙井的上山御道之二
西湖周边山上的原生态树林
云栖御道
云栖古寺
杭州郊区的上香古道
杭州郊区的风景
杭州古刹大门附近的凉亭
杭州水星阁
杭州紫云洞内的西方三圣佛像
杭州玛瑙寺住持与掩埋队队员们的合影(1939)
杭州玛瑙寺难民习艺所部分妇孺难友的合影(1939)
杭州广济医院的麻风病院(1916)
杭州郊区犁地的农民之一
杭州郊区犁地的农民之二
杭州市郊农民在水洼地中捉鱼的方式
杭州运河边的水车
杭州孤山的徐锡麟等三烈士墓
杭州长老会传教使团所建的思澄堂
杭州思澄堂的钟楼
杭州临安的钱王陵墓碑
钱塘江上游的景色和船民
钱塘江上的帆船
钱塘江上的一叶白帆小舟
钱塘江上的运货帆船
钱塘江上的划桨小船
在钱塘江边歇息的帆船队
钱塘江上的沙洲之一
钱塘江上的沙洲之二
钱塘江边搁浅的一艘住家船
钱塘江边滩涂上装货的牛车之一
钱塘江边滩涂上装货的牛车之二
钱塘江边滩涂上装货的牛车之三
玉皇山顶的福星观正殿
在杭州东岳庙走廊里被供奉的阎罗王
杭州东岳庙阴曹地府的黑白无常
杭州东岳庙阴曹地府的墙壁
东岳庙里把守鬼门关的牛头马面
东岳庙里的血污池
东岳庙里的一口大铜钟
主宰道教的五位阎罗王
杭州昭庆律寺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的香炉
杭州昭庆律寺的一口铜钟
杭州昭庆律寺的住持惠宗和尚
杭州昭庆律寺的诵木鱼
杭州昭庆律寺的梆木鱼
正在击鼓鸣钟的昭庆律寺住持
杭州昭庆律寺的铜磬
敲玉磬的杭州昭庆律寺和尚
杭州昭庆律寺内一位当值的和尚
杭州昭庆律寺斋堂中的僧众
杭州昭庆律寺的厨房
杭州韬光寺正殿
杭州上天竺法喜寺的香炉亭之一
杭州上天竺法喜寺的香炉亭之二
杭州上天竺法喜寺的一位香客
在上天竺法喜寺烧香的一位绍兴农民
杭州某道观的一位老道士
杭州某佛寺的一位和尚
杭州某尼姑庵的一位尼姑
杭州天竺附近的一位老年香客
杭州天竺佛教景区之一
杭州天竺佛教景区之二
杭州天竺佛教景区之三
杭州天竺佛教景区之四
灵隐寺后面的一条山路
从北高峰上俯瞰法华寺
灵隐寺山门右侧的门神
1909年正在重建的灵隐寺大雄宝殿
位于灵隐寺回龙桥之上的春淙亭
依涧而建的灵隐寺冷泉亭
大雄宝殿重建之前的灵隐寺如来佛像
灵隐寺天王殿的韦陀像
灵隐寺大雄宝殿一侧的部分诸天像
正在灵隐寺大雄宝殿做功课的灵隐寺和尚
灵隐寺内正在制作塑像的一位小艺人
灵隐寺民间艺人创作的白蛇娘娘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之一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之二
杭州西溪运河的美丽景观之一
杭州西溪运河的美丽景观之二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在月光下捕鱼的渔民
杭州市内运河中的养鸭场
杭州市内的运河人家
在杭州市内运河边洗衣的女人
杭州运河码头边停泊的小船
杭州运河上的一个翻坝
杭州市内运河上水警专用的方尾虎头船
严州府的一个城门
严州府城门内的一尊“贪”石雕像
严州府城的水戽门
严州府大街上的贞节牌坊
严州府城墙上的梅花形雉堞
莫干山上的别墅群
莫干山上的游泳池
莫干山上一条幽静的竹林小径
莫干山上的一位农夫
莫干山上的一道瀑布
绍兴禹王庙全貌
绍兴禹陵的正门
绍兴禹王庙内供奉的大禹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钱塘风物:近代影像中的西湖与杭城记忆》 一、 缘起与背景 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像以其独特的直观性和即时性,成为我们回溯过往、感受时代变迁的重要载体。《钱塘风物:近代影像中的西湖与杭城记忆》一书,便是这样一部珍贵的图文集,它以一组保存至今的珍贵老照片为线索,带领读者穿越时光,重返那个风云际会、中西交融的清末民初时期,亲历曾经的杭州与西湖。 本书的影像源头,可以追溯至一位远渡重洋、心怀普世情怀的美国传教士。在那个变革的年代,他带着相机,将镜头对准了当时中国的江南明珠——杭州。他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但他的每一次按下快门,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好奇、观察与记录。他用西方人的视角,捕捉了杭州最为 iconic 的景致,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这些照片,如同一扇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遥远时代的生活图景,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体验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 选择清末民初这一时期,并非偶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为关键的过渡时期,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织、碰撞、融合。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新的思想观念逐渐涌入,西方文明的痕迹开始在古老的神州大地留下印记。杭州,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古都,也在这股历史洪流中,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与活力。西湖,更是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的胜地,其山水风光与人文景观在这段时间里,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本书的编纂,旨在通过这些静态的影像,激活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记忆。它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通过对照片内容的细致解读,以及对相关历史背景的梳理,我们希望能够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清末民初杭州。 二、 影像之魅:西湖风光与城市脉络 本书的核心内容,自然聚焦于那一幅幅穿越时空的杭州老照片。它们以其特有的黑白颗粒感和柔和的光影,将我们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杭州。 西湖的千姿百态: 西湖,作为杭州的灵魂,自然是照片中的重头戏。照片记录了白堤、苏堤上古树参天、亭台楼阁掩映的景象;展现了断桥上人来人往的熙攘,或是孤山远处隐约的楼阁;捕捉了三潭印月的月光洒落湖面,或是曲院风荷夏日荷风阵阵的意境。照片中的西湖,少了现代的喧嚣,多了几分宁静与古朴。我们可以看到,岸边的撑船、远处的渔舟,以及悠闲散步的行人,他们是那片风景中最生动的元素。传教士的镜头,或许有意无意地捕捉到了西湖在四季变化中的不同面貌,从春日桃花烂漫,到夏日荷叶连天,再到秋日层林尽染,以及冬日断桥残雪的萧索,这些都可能成为照片的内容。 古刹名寺的庄严与静谧: 杭州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寺庙林立。照片中,灵隐寺的飞来峰石刻、净慈寺的雷峰塔(或许是重建前的原貌,或许是初建时的景象),以及岳王庙的肃穆,都可能以其宏伟的建筑和庄严的氛围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传教士可能记录了寺庙的外观,也可能捕捉到寺内僧侣的身影,或是前来祈福的信众。 城市街景的肌理与活力: 除了西湖,传教士的镜头也深入到杭州的城市肌理之中。南宋御街、河坊街等曾经繁华的商业街区,可能会出现在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街边鳞次栉比的店铺,挑着担子的商贩,或是赶着马车的行人。这些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杭州作为东南重要商贸城市的活力。 生活百态的缩影: 照片中,人物的出现为这些静态的风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或许有穿着长袍马褂的文人雅士,在湖边吟诗作画;或许有辛勤劳作的渔民,在湖面上捕鱼;或许有赶集购物的市民,脸上洋溢着生活的喜悦。这些人物的服饰、表情、动作,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生动注脚。甚至,传教士可能记录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例如传统的婚礼、节庆活动,或是学校里孩子们朗朗读书的场景,这些都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和教育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 影像背后的解读:时代变迁与文化交融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呈现这些珍贵的影像,更在于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让照片中的故事得以延伸,让历史的温度得以传递。 传教士的视角与痕迹: 作为一位外国传教士,他的视角必然带有一定的异域色彩。他可能更关注那些在他看来新奇、独特的东方景象,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服饰、节日庆典等。同时,作为一位传教士,他可能也会关注与基督教相关的场景,例如教堂、学校,或是与当地教会的互动。他的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和印象,也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与排斥。 西方文明的涌入: 在清末民初,西方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中国。这些老照片,或许会捕捉到一些西方影响的痕迹。例如,可能出现一些西式建筑,或是穿着西式服装的人们。电线杆、马车与人力车并存的街景,都可能在照片中有所体现,这些都象征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方式的变化。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窥见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旧有的生活方式在延续,但新的元素也在不断加入。例如,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可能会有新式学堂的照片出现。人们的出行方式,服饰风格,甚至思维观念,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照片,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提供了直观的证据。 历史的回响: 每一张老照片,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被遗忘的故事。通过对这些照片的细致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重构当时的社会图景,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力求通过照片与文字的结合,让读者不仅看到“what”,更能理解“why”和“how”。例如,一张关于西湖边某座建筑的照片,可能引申出关于其历史沿革、建筑风格,甚至是当时居住在此的人物的故事。 四、 编纂者的情怀与期许 《钱塘风物:近代影像中的西湖与杭城记忆》一书的编纂,源于编纂者对历史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以及对影像力量的深刻认知。我们深知,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这些被时光打磨过的老照片之中。 本书的出版,旨在: 保护与传承: 珍藏并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影像,让它们得以流传后世,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启迪与教育: 通过影像的力量,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研究与参考: 为历史学者、摄影研究者、民俗研究者等提供珍贵的原始资料,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 唤醒与共鸣: 勾起那些经历过那个时代或者对那个时代充满好奇的人们的共鸣,让他们在影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连接。 我们相信,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连接着一段历史。希望《钱塘风物:近代影像中的西湖与杭城记忆》能够成为一本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的读物,让更多的人能够穿越时空,感受杭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这本书,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些凝固在光影中的记忆,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滋养我们对这片土地更深沉的理解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手工制作的书籍或者具有历史温度的出版物总是情有独钟。这本《天城记忆》的书名,尤其是“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这个副标题,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老照片有着莫名的情愫,它们不仅仅是影像,更是一种时空胶囊,能够将我们带回遥远的过去。想象一下,费佩德先生,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带着他的相机,在那个时期的西湖边漫步,用一种异域的眼光,记录下他所见所感。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视角碰撞啊!他会如何捕捉西湖的景致?他会如何记录下当时杭州市民的生活片段?他的照片里,是否会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民间故事?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诗意与历史的厚重感,“天城记忆”——这个词语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古老而生动的画面,让人不禁联想起曾经繁华的天城,以及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而“美国传教士费佩德”这个名字,则为这“天城记忆”增添了一层国际化的视角,一位远道而来的记录者,用他的镜头捕捉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清末民初,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也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特殊年代。将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珍贵的影像,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古老的建筑、熟悉的街巷,在费佩德先生的镜头下,得以定格,成为我们窥探那段历史的窗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不一样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著作很感兴趣。尤其是当这个视角来自一个“局外人”的时候。美国传教士费佩德,他身处中国,却又带着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去记录那个时代的杭州西湖。这与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关于西湖的描写或许会有所不同。他的照片,不一定会被我们当下固有的审美所束缚,反而可能捕捉到一些我们忽略的细节,展现出一些我们未曾设想的场景。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个时代,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照片背后的故事,去了解一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眼中的西湖。

评分

“山东人”这三个字,突然让我感到一丝亲切。虽然只是一个非常简短的提示,但它暗示了这本书的作者或者编者可能与山东有着某种渊源。这是否意味着这本书的出版,背后有着一个来自山东的团队,他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传承,才将这批珍贵的照片整理出版?抑或是,这位费佩德先生本人,虽然是美国传教士,却可能在某个时期与山东有着不解之缘?这样的联想,让原本就充满历史韵味的书籍,又增添了一层人文关怀的色彩。我喜欢追溯一本好书背后的故事,它往往比书本身的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

从《天城记忆:美国传教士费佩德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这个书名来看,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清末民初的杭州西湖,那时的它,应该比现在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喧嚣,但又夹杂着那个变革时代的特有气息。而费佩德,一位传教士,他来到中国,除了传播信仰,想必也是被这片古老的土地所吸引,并用他的视角去记录。他的镜头下,会是怎样的西湖?是孤山上的亭台楼阁,还是苏堤上的人物剪影?是湖光山色,还是市井生活?这种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记录,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老照片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和不可复制性,它们是历史最直接的见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