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与意义
定价:59.80元
售价:44.9元,便宜14.9元,折扣75
作者:李凤丹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0101542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绪论
节 主要概念与基本观点
一、文化马克思主义
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
三、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章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节 形成的背景
一、社会现实背景
二、思想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成果
一、《幻象与现实》
二、《有文化的用途》
三、《文化与社会》
四、《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五、《无阶级感》
第三节 关注的重要问题:主体
一、人道主义
二、文化主义
三、“整体的生活方式”还是“整体的斗争方式”
第二章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节 发展的背景
一、转型的原因
二、繁荣的原因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成果
一、青年亚文化
二、女权主义
三、辩论
第三节 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结构
二、霸权
第三章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节 终结的原因
一、社会现实原因
二、理论原因
第二节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
一、后马克思主义
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接合
第三节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与理论局限
一、逻辑主线
二、理论局限
第四章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节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文化观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第二节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一、社会基本矛盾
二、阶级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精神
第三节 英国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一、价值观:人类解放
二、文化唯物主义
第五章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节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
一、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深化与发展
二、实现了对传统历史学的批判继承
三、实现了对精英文化主义的批判
四、实现了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
第二节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主题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内容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对西方社会思潮颇有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英国特定社会逻辑的绝佳视角。作者在书中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工具在英国文化领域内的“本土化”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我之前一直对西方左翼思潮在英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像一本详尽的地图,为我绘制出了这条思想路径的脉络。书中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被用来分析英国社会现实中的种种文化现象,都令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的哲学和社会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清晰度和易懂性,使得即使是没有深厚理论背景的读者,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而必须深入到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动力之中。它拓展了我分析问题的视野,也让我对“逻辑”和“意义”这两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著作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是什么让英国如此独特”的深度探险。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在某些时刻,英国的文化会呈现出如此强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解构的特质?作者通过梳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思潮,比如文化研究的兴起,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英国语境下的演变,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这种现象的框架。书中对“主导性”和“反主导性”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英国的文化市场中总是充斥着既被主流接受,又暗含着颠覆力量的作品。我发现,许多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英国文化元素,例如某些特定的幽默感,或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调侃,其实都与这种深层的社会张力息息相关。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学术深度,但同时又保持着清晰的思路,能够引导读者一步步地接近复杂的理论核心。对于想要理解当代英国社会文化动态,以及其历史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它不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典范,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坦白讲,我当初抱着学习和研究的目的翻开这本书,完全没有想到它能带给我如此多关于“意义”的启示。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英国文化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现象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赋予和被解读的。作者对“意义生产”这一过程的剖析,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文化产品,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时尚,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承载着复杂的社会意图和权力关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文化中的分析所吸引,它揭示了那些看似中立的文化表达背后,往往隐藏着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读完这本书,我对很多社会议题的看法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变得更加警觉和多维度。我开始思考,当我们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时,我们真正评价的是什么?是其艺术价值,还是其所宣扬的意识形态?这种对“意义”的追问,贯穿了整本书,让我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智识上的挑战和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反叛”与“妥协”的英国文化镜像的深刻解读。我一直觉得,英国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既激进又带点儿玩世不恭的特质,好像总是在边缘游走,既想冲破束缚,又似乎放不下某些传统的包袱。作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英国本土的实践和演变进行梳理,为我揭示了这种复杂性的来源。书中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性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即使是看似独立的艺术创作,也难以完全摆脱商业逻辑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同时,作者也展现了那些“反主导性”的文化实践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发挥作用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次文化”的关注,它们是如何在挑战主流价值的同时,又被主流所吸收和稀释的。这种“一边倒戈,一边被收编”的戏剧性,构成了英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斗争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和群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英国社会和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我一直对英国的流行音乐、文学和艺术作品很感兴趣,但总觉得缺少一些深入的解读。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让我看到了那些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力量和意识形态。作者对一些经典的英国文化符号,比如朋克摇滚、某些文学流派,甚至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电视节目,都进行了非常细致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阶级意识如何在这些文化产品中被建构和颠覆的论述,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接触过的许多作品,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它们。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文化消费者,而是能够用一种更批判、更审慎的眼光去解读我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那种感觉,就像突然学会了一种新的语言,能够听懂那些平时被忽视的弦外之音。作者的笔触细腻,逻辑严谨,虽然涉及的理论可能比较深奥,但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我真的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英国文化感兴趣,并且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社会机制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