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别用爱情的方式经营婚姻
定价:32.00元
作者:宋家玉,禾雨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0866213
字数:
页码:1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男人为什么婚前婚后两个样?男女出轨是对婚姻的不满吗?婚姻对男女分别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导致婚姻问题的产生?解决婚姻问题的前提、关键、核心分别是什么?如何运用现象学还原法诊断婚姻问题?如何判断婚姻问题是“癌症”,还是“良性肿瘤”?为什么婚姻有时会伤人?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相濡以沫,有些人却相爱相杀?如何防止婚姻出现危机,又如何拯救已经出现危机的婚姻?如何为一段高情商、长久幸福的婚姻做准备?这些问题困扰着女性的婚姻生活,而且往往难以向他人倾诉。
《别用爱情的方式经营婚姻》一书配有大量真实的咨询案例,从婚姻心理角度出发,指出并解释了男女关于婚姻的心理差异及表现、在婚姻中男女相处容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婚姻心理理论的婚姻自我剖析方法及婚姻相处之道,旨在打造一本实用的婚姻指南,让每一个人(无论男女)都能了解婚姻的实质、男女在婚姻中的真实想法,让处于即将进入婚姻的情侣、已经处于婚姻状态的夫妻都能从中受益,预防婚姻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婚姻中已经出现的问题,与爱人共同携手,修炼自己、完善自己,创建一桩高情商的、长久的婚姻,让婚姻生活变得轻松美好。
目录
作者介绍
宋家玉,婚姻心理学专家。1962年生于山东济南,1988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富山大学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1995年受聘为日本富山大学心理学教授。
文摘
《别用爱情的方式经营婚姻》:
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开始,是男人一件事的结束现在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为什么男女在结婚初期对婚姻的期许会有明显的不同?女人就想从一而终,男人对此却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这是因为女人把婚姻看成是大事,而且是关乎一生命运、给自己带来重生机会的终身大事(注意这里有丽个关键词,一个是终身,一个是大事);男人虽然不会视婚姻为小事,但不会和女人一样把婚姻看成是关乎命运的大事,对他们来说,婚姻是一种必须要完成的阶段性的事情。
换句话说,男人把婚姻看成是一个人生任务,结婚就意味着大功告成,结束了一个必做事件,接下来还要完成第二个、第三个任务;女人则把婚姻看成是自己新生活的开始,会对这美好、神圣、挚爱的东西倍加呵护、珍爱有加。
我们从这两种心态上很容易看出,女人把婚姻当作起点,而男人把婚姻当作阶段性的终点,这是男女看待婚姻大的不同。很少有人在婚前认认真真地思考和分析这种不伺,直到进入婚姻以后才猛然发现,两个人的想法总是背道而驰,既想不到一起,也做不到一起。从这开始,婚姻中的困惑和矛盾就会有增无减、有深无浅了。
尽管新女性主义的呼声很大,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不断提高,但中国社会受“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认为女人结婚就意味着离开父母的原生家庭,转投到另一处全新的、可以提供安全庇护的港湾,而且把这次“转投”看成是命运的归宿,赋予强烈的宿命感,也就是常说的“女怕嫁错郎”,这是典型的一次论输赢、一次定乾坤的宿命观点。
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人把结婚看成是自己真正独立人生(生活)的全新开始,因此会有以下三种心理期待。
1.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女人输得起任何事情,唯独输不起婚姻。只要婚姻幸福,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工作可以失败,事业可以放弃,社交可以受挫,唯独婚姻不能有闪失,这是女人忌讳的事情。所以,女人对婚姻的期望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换句话说,女人从来不敢想象婚姻一旦出现问题,自己应该怎样面对,就像一个孩子从来不敢想象父母一旦离开自己,自己应该怎样面对一样——在孩子(女人)的潜意识里,父母(家庭)必须存在,不能缺失(失败)。
2.可以出现小问题,但不能有大闪失女人深知“一个锅里吃饭,没有勺子不碰锅沿”的道理,并不祈求没有矛盾的婚姻,但女人缺乏对重大婚姻问题的应激心理准备和应对能力,承受不起毁灭性的家庭灾难。因此,出现丈夫出轨或婚姻解体这类打击的时候,女人是无力应对的。面对这种“灭顶之灾”,有的女人会选择的方式,甚至是放弃自己的生命。
3.把美好的想象当作未来的现实这是女性突出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说,女人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期许会远远高于婚后的现实生活情况。
女人往往缺乏对婚姻问题的客观预期,只站在单纯、善良、美好且有点幼稚的心理层面上憧憬未来,把婚前感知到的恋爱情愫全盘移植到婚后生活场景当中,认为婚姻生活是和婚前被男朋友捧在手里、含在口里、捂在心里的感觉是一样的。
而男人进入婚姻以后,就像人类祖先一样,苦苦追逐的猎物已经到手了,需要彻底地“解放”一下自己,把婚前高度集中在女朋友身上的注意力放松一下。实际上,这种放松往往是带有情感感受转折性的,一般来说是不可逆的。男人也不是有意为之,他们并不知道这“一时的松口气”便是终生的“一去不复返”,结果给女人及家庭带来了那么多的强烈不适和严重影响。
一般来说,男人进入婚姻以后会有以下三种心理变化。
1.她已经是我的了,没必要再劳神费力“到手的猎物”心理是男人婚后的普遍心理,并不是不重视“到手的猎物”,而是不重视维护与“到手的猎物”的关系。男人(雄性动物)对没有到手的“猎物”深感兴趣,一心一意、铆足了劲儿要把“猎物”捕获到手。一旦捕获成功,“猎物”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男人(雄性动物)对该“猎物”的注意力就会迅速下降。这种心理在自然界的雄性动物中普遍存在,作为雄性动物的男人当然也会有这种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2.无力维持持久的“恋爱”对男人而言,恋爱是分阶段和分步骤进行的,无力维持太久。坦白地说,男人的恋爱只为两性的结合而服务。所谓“两性的结合”,不仅指性的结合,也包括男女双方的精神、意志、支持、吸引等方方面面的结合。这种结合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婚姻,一种是不当两往(婚外恋等)。
男人的恋爱也往往是奔着这两种目的去的,一旦目的达到了,男人的恋爱任务就完成了。无论哪种目的的恋爱,满足男人的“功利”要求都是基本的。
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是男人为了获得情感、生理、亲子等一系列家庭关系利益而进行的恋爱;婚外恋是男人为了满足婚外生理、心理及情感抚慰而进行的恋爱,这是典型的基于男人自我满足目的的恋爱。而女人的恋爱一般只为婚姻服务,心甘情愿当小三的“恋爱”不是女人心悦诚服的恋爱,正常女人的恋爱基本都是奔着婚姻去的,会同时兼顾男人和家庭的利益。
男人不仅在婚内的爱情表达上维持不久,而且在婚外的“恋爱。关系上也维持不了多久。别看有些婚外恋会保持很长时间:实际上那并不是一种持续的恋爱关系,而是一种双方互惠的利益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只有婚外恋的双方心里有数。小三们曾误以为被男人深深地爱着,时间久了就会发现,男人只是在利用她们的感情和肉体,根本不想给她们“女人想要的待遇”——婚姻,于是她们不得不把目标转向物质索取,以此来挽回自己的情感损失。
3.兴趣点会从婚姻转向其他别看男人婚前会把全部心思放在女朋友身上,婚后不一定也会这样。男人对婚姻的用心程度远不如女人,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对男人而言,恋爱是一个概念,婚姻则是另一个概念,两者并不怎么搭界。女人则恰恰相反,女人希望和男朋友进入婚姻。对女人来说,不为结婚而交往的男朋友是一种尴尬蹩脚的存在。
婚前的男人也有迫切想把女朋友变成妻子的愿望,但一旦女朋友变成了妻子,男人对女人的感觉就会慢慢发生变化。“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它确实是女人对婚姻的切身感受。
因为男人进入婚姻以后,会把原先集中在女朋友身上的注意力逐渐转往别处。
当然,男人未必是有意地淡化婚内的情感,但很多时候女人会发现男人确实是放着家里的“香花”不闻不看,转去关注外面的“野花”。女人的这一发现都是从男人一些偷偷摸摸、藏藏掖掖、鬼鬼祟祟的小动作、小伎俩中获得的。这令女人很不解,因为多数情况下的“野花”根本无法与“家花”相媲美,男人为什么要顾此失彼地流连于那些层次不高、品位不端的“野花”呢?说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家花不如野花香”这句当玩笑说了几千年的非玩笑话。应该说,婚后的男人心里确实藏着很多小秘密,其中就包括“野花”与“家花”的竞争,只不过作为“家花”的妻子不知情罢了。当然,婚后的男人有些分神于“野花”并不意味着要背叛婚姻家庭,多数情况下只是思想走走神而已,确实不是什么“现实的罪过”。但这种“走神”充分说明了婚后男人的兴趣点发生了转移,转移的责任不在于女人,而是由男人自身的软肋导致的。
那么,男人的注意力到底在哪里?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极为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情感书籍那样只是罗列观点,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场景和对比,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使得即便是相对“冷硬”的观点,也能被读者温和地接受。它没有鼓吹彻底的功利化,而是强调如何在维护情感温度的同时,建立起高效、公平的内部协作机制。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现代婚姻中最难掌握的技能之一。它教会我,爱不是一个可以无限索取的资源,而是一种需要双方共同投入和维护的“共同资产”。这种从“感觉”向“系统”的转变,极大地降低了我在面对日常琐碎争吵时的焦虑感,因为我开始从宏观角度去理解这些冲突背后的结构性原因,而不是仅仅归咎于某一方的情绪失控。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犀利,简直像一把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心照不宣的相处误区。它没有那种温吞水似的安慰,而是直击痛点,让你不得不面对那些藏在甜蜜外壳下的权力博弈和情感依赖的陷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边界感”的讨论,作者以非常清晰的案例说明了为什么过度“融合”反而会扼杀个体的活力,进而拖垮整个家庭系统。这与我过去接受的“我们是一体的”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撞,但细想之下,却又无比契合现实的逻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反思,那种被精准说中的感觉,既有点尴尬,又充满了醍醐灌顶的快感。这本书不是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它更像是一本随时需要翻阅的“操作手册”,用来校准航向。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落入那种老生常谈的“浪漫爱情至上”的窠臼,而是直接切入到婚姻这个更具实践性和复杂性的共同体运营中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夫妻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务实精神,仿佛在拆解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告诉你每个螺丝钉的功用和可能出现的故障。读起来让人感觉不是在听心灵鸡汤,而是在参加一场高级的婚姻管理研讨会。书中对于“责任”和“契约精神”在亲密关系中的作用有着深入的剖析,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中努力维持稳定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没有回避矛盾的必然性,反而教导我们如何将这些“摩擦”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而不是视为关系的终结信号。这种将婚姻视为一门需要学习和实践的“技术活”的观点,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情感的过于理想化的期待,转而关注那些更坚实、更能抵御生活风浪的基础结构。
评分老实讲,我一开始对这种带着强烈主张性的书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这种“经营”二字太过冰冷,会冲淡亲密关系中应有的温情脉脉。然而,读下去后发现,作者所说的“经营”,恰恰是为了保护那份珍贵的温情不被日常的消耗所侵蚀。它探讨了许多关于“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比如时间、精力、情绪劳动的不对等分担,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性忽略的“隐形债务”。作者没有要求我们成为“完美伴侣”,而是鼓励我们成为更负责任的“合作伙伴”。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对话框架”,当我遇到分歧时,我不再是从“你为什么不爱我”的角度去质问,而是转而探讨“我们目前的合作模式中,哪个环节出现了效率低下”。这种视角的转变,让沟通变得更具建设性,也让彼此的关系多了一份基于成熟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非常老练,它深谙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并巧妙地将其引导向婚姻的良性循环。它没有陷入对过往美好爱情的缅怀,而是坚定地将目光投向未来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家庭结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预设”的批判,许多婚姻的破裂源于双方对彼此角色的预设不一致,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工具,教人如何通过清晰、定期的“会议”来更新和确认这些预设。这种主动管理不确定性的做法,远比被动地等待情感耗尽要有效得多。阅读体验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掌控感,让我们意识到,即便是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是完全无解的迷宫,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地图和指南针,就能更稳健地前行,而不必时刻担心下一秒就会跌入深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