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为什么不结婚
定价:36.80元
作者:方洛洛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1360946
字数: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你后半辈子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不是一个无趣的人。
不结婚其实也是保持一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本身是痛苦的,但又是非常迷人的。
结婚不是人人都需要的,要不然,婚姻和割礼就没有区别了。
你再有偏见,也跟你没关系。
我看重的是感情,有一天我嫁了,我希望我是为了爱情而走进婚姻的。我相信如果我一直坚持我的渴望,我之后会拥有我想要的,只不过我比别人多了几年单身的时光,多了这些思考。
内容提要
采访故事。
每一个故事和受访者都真实存在。
作者通过采访的形式,剖析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以及自我。
在未婚的时光中,一个人本应拼命活出自己的精彩,却有人将时间丢在自怨自艾和哭天抹泪中,之后火急火燎、带着委屈地把自己变成已婚族。这也作者写《我为什么不结婚》系列故事的原因。
作者希望,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们能够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屈服他人意志过着自杀般的生活。
你终会拥有我想要的,只不过你比别人多了几年单身的时光,多了这些思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方洛洛,一个讲故事的人,多年来“流窜”在各行各业,当过英语老师、艺人宣传、媒体记者......愿意讲个故事,道破你的心事。
文摘
结婚是一道选择题
受访者:冰棍儿
性别:女
年龄:30
职业:环境工程研究
采访手记:冰棍儿是我的采访对象中学历高的一个。她在美国加州做博士后,专业是环境工程。她自嘲:“在亲戚眼中,我就是扫大街的。”我跟她的缘分始于一封来信:“我也是个被社会痛恨的‘大龄未婚女青年’,不过所幸,能够生活在国外,可以过舒服的日子。但是每次回国,都会被人用质疑+鄙视+可怜的目光所包围。更会有人质疑我的性取向! 但是,我有个很好的男朋友,我认为结婚不是人人都需要的。”更巧的是当时我正计划着去加州旅行,于是我和冰棍儿很快敲定了见面时间。
见面前,我对冰棍儿的想象是手无缚鸡之力、整天闷在实验室里的技术宅女。可当我们终在洛杉矶的一家花草茶馆见面时,我看到的却是一个皮肤黝黑的金刚芭比。冰棍儿竟然是个户外达人,她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露过营;在死亡谷国家公园看过浩瀚的繁星;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攀登过Half Dome(这是该公园的一个巨大花岗岩岩石,海拔近3000米,攀登需要提前申请)……更让我感动的是,这位金刚芭比博士后的成长故事:她并非根红苗正、一帆风顺地茁壮成长成今天的模样。事实上,在蜕变前,她经历了许多不光彩的事,但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却让她一步步地摸索着找到了现在的自己。
口述实录:
我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长大,虽说念了大学,但应试教育下的孩子,总是别人说啥就是啥。因为从未出过远门,没和外界沟通过,思想自然也落后得不行。本科毕业后,我理所应当地认为父母、亲戚说的就是对的,要赶紧找对象结婚。
经人介绍,我很快认识了一个有房有车、家境不错、看起来也靠谱的男人。我当时还很幼稚地认为自己交了好运,竟然遇到一个条件这么好的男人。那时,我在南方念研究生,就计划着一毕业,就回到我们的小县城找工作、结婚。可我和他异地交往刚半年,就觉出不对劲了,比如他不接电话、不回短信,好不容易接电话了,也说忙,立马就要挂电话。我当时傻,完全不了解男人,总是自己自己说,他肯定是太忙了。
不过慢慢地,我也差不多知道我们没戏了,但我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不是不想回头,而是需要南墙帮助自己转身。一放寒假,我就赶回去找他讨说法。没想到他还是不接电话、不回短信。在北方冬天的寒风中,我从下午3点等到凌晨,他都没有出现。我怕爸妈担心,当晚找了家宾馆,挨到第二天才回家,装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家又给他介绍了个女朋友,他们相处得不错,都订婚了。他曾跟我说,他配不上我,不指望我和他有未来。从那之后,我只要听到男人说这句话,就立马闪人,并且告诉对方,你确实配不上我。再后来,我和他又见过一面,当时他已经结婚了,但仍试图和我发生关系。
我果断地把他拉黑了!
这段不欢而散的感情给了我很大的打击,因为在这段感情里我是那个不被珍惜和尊重的一方,我就觉得自己真的不值得被珍惜和尊重。同时又无知地认为:世界上的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从那之后,我有过一夜情,做过别人的小三(但没破坏过人家的婚姻),也试图找个暴发户,因为当时觉得反正找不到好男人,还不如找个有钱的,那么多人可以傍大款,要不我也试试?后来想通了,干吗要千方百计地算计别人那点儿钱呢,还不如自己挣起来省时省心。
其实,我可以不告诉你我这些不光彩的过去,但是我的过去就是很多不同女人的缩影,我能成为今天的我,都是因为那些愚蠢的事情告诉我: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是可以依靠的,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我自己。
做了那么多愚蠢的事情之后,我意识到: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全部赌在男人身上。我又继续读了博士。那段时间,我每天除了做科研,还和朋友搞社团活动。通常早上7点起床,半夜搞完工作,出去跑个步,回来洗澡睡下时,已经是凌晨2点了。虽然很忙很累,但心里却是充实的。我从周围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从他们眼中看到了自己,原来我是一个的人,是值得被珍惜和尊重的。虽说那时候自己成长了很多,但内心还没有完全进化好,仍然很low,认为女人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重要。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高富帅”。我们是在一家跨国公司实习时认识的,他当时在北京的一所名校读硕士。让我奇怪的是,他每天都穿军装。熟悉了之后才了解到,他的爷爷奶奶都是军区的重要人物,他现在仍住在大院里。他是好孩子型的男生,人很安静,也有礼貌,喜欢植物和动物,应该说是一个绝好的结婚对象吧,正好他对我也有意思,我们就在一起了。但没多久,我就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来美国的大学做三个月的交换生。没想到,这三个月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喜欢美国的生活,在这里我可以尽情地做自己,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我。我想留在美国,但他不能出国。我挣扎了很久,不是有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嘛,觉得一定要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那条路,于是我就和他坦白了,说还是喜欢生活在国外,就这样,我们和平分手了。我从没后悔自己的选择,甚至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虽然我放弃了可能稳定而富足的生活,但现在的我精神上更富足也更快乐。我和他偶尔还联系,他也有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马上要结婚了,我祝福他。
现在我在美国做博士后,博士后的生活呢,就是一个普通上班族的生活,只不过我们面对的工作是从理论物理到应用数学,从有机化学到分子生物学,基本上都是大家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博士后其实是一种培训,培训自己独立发现并处理问题的能力。人们喜欢妖魔化女博士和女博士后,那是因为博士和博士后的生活离大众的生活太遥远,人们对未知的东西都有恐惧感,如果让他们恐惧的对象是女人,那就是双重恐惧了。
如今,我拿着自己的工资,租着自己的房子,开着自己的车,还能因为工作去其他国家(去年去了巴黎和巴塞罗那,今年去了印度)旅行。业余时间,我和朋友们露营、漂流、攀岩,我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那种感觉,就是觉得这个世界上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有能力,也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不需要别人告诉我,我做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穿的衣服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我应不应该美白,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经过自己的大脑做判断,而且的判断标准是:Isthis what I want(这是我想要的吗)?
如果你喜欢驾驶帆船,你是喜欢自己驾驶,还是喜欢别人告诉你具体方向并且不停地提醒你呢?我喜欢前者,自己控制自己的人生。“控制”这个词听起来不那么好听,但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基本情感,它就像悬崖上的一根绳子。为什么有些人总爱指责别人做什么事或者不做什么事,比如那种觉得大龄未婚女青年是“害虫”的人,因为这些人也需要控制感,不幸的是他们不能在自己的生活里得到控制感。
人们说起一辈子好像是个时间限定,我觉得一辈子不是时间限定,而是过程,我更看重如何过这一辈子。出生和死亡,不是我能掌控的,但这中间的过程,却是可以自己掌控的,这就是我们有大脑的原因。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此承担责任是我追求的生活,因为这样才会避免相互埋怨,才会避免后悔。直到今天,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因为这些选择都是我自己做的。
我现在的男朋友是美国犹太人,我和他是在遛狗的时候认识的。他次约我是去喝咖啡,我们约会了一年之后,正式升级成为男女朋友,现在我们在一起两年了。我们从未对彼此发过脾气,因为没有必要。和他在一起,我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好的人。这里说的“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我不给我爸妈钱(不孝顺),我不讨好男生(不温柔),不让男人每次都付钱(不小鸟依人)。我说的好,是独特和独立,是尊重和包容,是平等地对待任何人,是认识自己的人生并为自己设定方向。
他吸引我的地方很多,比如他的理想是从事儿童的智商发育诊断。在美国,这是要考取执照的,执照的通过率非常低。所以他现在一边工作,一边备考执照。他还是个业余摄影师,我们每次出去玩儿,他都是天不亮就起床,连续蹲点只为了拍日出。他患有罕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切除了大肠,但仍然可以过着和别人无异的生活,他总是push(推动)自己做到好,但是从来不push(推动)别人。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相处方式,我为他的经历感动,也感谢他没有任何改变我的企图。
不可否认,我们有些兴趣是不同的,但我们都尊重彼此喜欢和热爱的事情。他以前约会过但后来成为朋友的人约他吃饭,他会事先问我是否介意。我和异性朋友出去露营,也会问他是不是OK。就算双方认为有必要就一些观点谈谈,也会开诚布公地说:Let’s talk(让我们谈一谈)。
我没有特别的关于结婚的偏爱,我不会说我就是不结婚,也不会说我一定会结婚,但是我知道,当婚姻成为一个选择的时候,我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我有能力告诉自己那是不是我想要的。
如果有些话说给年轻一点儿的人,那就是:和渣男谈恋爱就像熊市,没有短期损失,也会把你消磨殆尽,所以一定要及时止损;和好人(男人或者女人都无所谓)谈恋爱就像牛市,短期成不了暴发户,但是长久下来哪怕分手,你也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内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努力赚来的。
后,我想把我对爸妈说的话分享给大家: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日子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是要自己感受的;别人过得好,我们饿不死,别人过得不好,我们也撑不死;没结婚的人不是魔鬼,你再有偏见,也跟你没关系。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直击人心,光是看到“我为什么不结婚”这几个字,我就忍不住想知道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最近的生活状态也挺微妙的,周围的朋友们一个个步入围城,晒着甜蜜的日常,而我似乎还停留在寻找自我的阶段。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简洁,带着一种冷静的疏离感,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城市里独自打拼,享受单身却又偶尔感到寂寞的灵魂。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视角,不是那种空泛的“单身万岁”口号,而是真正深入到个体选择背后的复杂考量。比如,当代社会对婚姻的期待值是不是已经高到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地步?我们是否被社会主流叙事裹挟着,去追求一个自己内心并不真正渴望的生活模式?我希望作者能坦诚地剖析,这种“不婚”的选择,究竟是主动放弃,还是被动逃离,亦或是深思熟虑后的最优解。这种内核的探讨,远比那些教人如何“脱单”的书籍要深刻得多,它关乎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的永恒拉锯战。我猜测,读完之后,我可能不会立刻下定论,但至少能更清晰地理解自己内心的那份摇摆和坚持。
评分最近读了几本探讨现代人际关系的书,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就是那种真正直面孤独和自我构建的勇气。这本书的标题,以一种近乎挑衅的姿态,把一个在许多场合下被视为“禁忌”或“需要解释”的话题摆在了台面上。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处理“不结婚”这个行为背后的社会压力。要知道,在咱们的文化语境里,这几乎等同于“人生不完整”的代名词。所以,我尤其关注作者在描述自己心路历程时,是否提到了来自家庭、亲戚、乃至同事那种无声的审视和规劝。是不是有一种声音让你不得不反复向自己证明:我的人生选择是有效的,是值得尊重的?如果这本书只是泛泛而谈现代人的独立意识,那就太无趣了。我更期待看到具体的生活场景,比如如何在亲友的婚礼上保持优雅的微笑,如何应对春节餐桌上祖母探询的目光,以及如何在职业发展和个人空间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细节,才是构成“不结婚”这个选择的真正基石,它们比任何宏大的哲学论述都来得真实和沉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社信息透露出一种严肃性,这让我对内容抱有更高的期望,它似乎不是一本纯粹的情绪发泄日记,而更像是一份关于生活哲学的严肃报告。我猜想,作者在探讨“不婚”的理由时,一定涉及到了对“亲密关系”本质的重新定义。我们被教育了太多关于如何“经营”婚姻的技巧,却很少有人探讨,如果关系的基础结构本身就不适合自己,该如何坦然放手?我个人非常反感那些将单身渲染成一种需要被“治愈”的病态,或者将婚姻描绘成“人生终极目标”的叙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成熟的框架,去评估现阶段的自我状态是否真的需要一个长期伴侣的结构来支撑。也许,作者会论证,高质量的独处,其滋养作用远大于低质量的捆绑。这种对“关系价值”的重估,才是真正具有启发性的地方。它迫使读者停止对外在评价体系的依赖,转而审视内心深处对“圆满”的定义。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似乎不错,这让我相信作者愿意深入挖掘那些难以启齿的复杂情绪。很多关于“不婚”的讨论,都停留在经济独立或职业抱负的层面,这些都是表象。我更期待能看到作者对“情感需求”的坦诚剖析。比如,如何处理“被需要”的欲望与“保持独立”的冲突?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对归属感和被爱是有本能需求的,选择不婚,并非意味着彻底断绝了这些需求,而是选择了用不同的方式去满足它们。这本书有没有探讨过如何构建一个稳固的“非婚姻关系网络”,比如深厚的友谊、导师关系,或者社区联系,来替代传统家庭结构提供的支持?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将“不结婚”塑造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关系重组”而非消极的“关系缺失”,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人生可以不必沿着预设的轨道运行,而是在广阔的自由空间里,定制属于自己的幸福蓝图。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一个“为什么”的提问,往往意味着作者已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辩驳。我设想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可能会非常具有思辨性,可能夹杂着一些社会学观察和个人历史的碎片。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看待“时间”这个维度。结婚与否,对人生的时间分配有着巨大的影响,单身意味着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学习、旅行或沉浸于爱好,而婚姻则通常意味着责任和妥协的增加。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时间价值”的权衡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比如,二十岁时觉得单身是为了追逐梦想,三十岁时可能觉得单身是为了保留精力,而到了中年,这种选择又会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对生命周期内个人资源(时间和精力)的精妙布局,是衡量一个生活选择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作者能清晰地描绘出这种时间维度的权衡,这本书就不仅仅是关于婚姻,而是关于如何掌控自己人生的主导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