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 国宝再造
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 史记
原大影印 宣纸包背装 7函42册
出版:中国书店
函册:7函42册
装帧:宣纸包背装
开本:16开200mm×315mm
出版时间:2013年3月
版次:一版一次
书号:ISBN 978-7-5149-0715-5
定价:15000.00元
End_Of_Item_Desc
End_Of_Item_Desc
● 底本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文渊阁《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御览,曾经两次覆校、两次补遗,收书全、校勘、缮写精、保存完整,学术界公认文渊阁本是《四库全书》中、有价值的版本,受世人关注。
● 精选书目 特邀研究专家,依据打造时代新善本的要求,精选《四库全书》中具学术价值、出版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善本、孤本、珍本,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推出。
● 原大影印 选用有“千年寿纸”之誉的特制高档手工徽宣,严格按照原书分册分函、版式大小影印,务求真实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原始风貌。
● 手工打造 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手工续纸印刷、手工装订。全书300余道制作工序,除少数几道工序,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以确保原汁原味,再现原书传统形制之美。
● 皇家气度 封面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耿绢,按原书红、绿、蓝、灰四色配染,分别对应经、史、子、集四部。函套采用黄色团龙花绫,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皇家奢华气韵,极富欣赏价值和典藏价值。
《四库全书》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书按照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为儒家经典,史为历代史书,子为诸子百家,集为各种诗文辞典。全书共36375册,收书3461种,79309卷,分装6144函,总页数238万余张,总字数近8亿,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历史价值之高和版本价值之巨,堪称无与伦比。故该书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满足喜爱传统文化典籍的读者需要,打造当代新善本藏书,三希堂藏书隆重推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系列。特邀学术名家从文渊阁《四库全书》中遴选出具学术价值、出版价值、收藏价值的善本、孤本、珍本,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推出,传统包背装。为忠实典籍原貌,再现原书风华,特依照原书规格、版式、大小原大原貌影印出版。
End_Of_Item_Desc
说实话,买这套书之前,我对“文渊阁四库全书”的了解大多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层面,知道它是个宏伟的工程,但从未想过能以如此近乎“原貌”的方式在家中拥有。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的极致追求。线装书的绳结系得一丝不苟,拿在手里丝毫没有散架的担忧,这体现了中国书店在传统工艺上的深厚功底。更让我惊叹的是影印的清晰度。有些古籍的影印本,在放大后字迹会模糊不清,但这套书的影印效果简直是艺术品,连纸张本身的纹理、甚至一些微小的朱批痕迹都清晰可见。这对于研究古代文献的学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特意对照了另一本现代排版校注的版本,立刻就能发现那种神韵上的巨大差异——排版书是“知识的容器”,而这套影印本,则是“历史的本体”。它强迫你慢下来,去适应古人的阅读节奏,去体会文字在那个特定载体上的存在方式,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刚收到这套书的时候,沉甸甸的,光是拆开包裹就花了我不少功夫。那种厚重的纸张感,一上手就知道不是寻常的印刷品。我迫不及待地拆开了最上面那一函,那股淡淡的墨香混合着宣纸特有的微涩气息,一下子就将我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虽然我对历史典籍的解读能力有限,但光是能亲手触摸到这种“原大影印”的精髓,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尤其喜欢他们那种近乎虔诚的装帧方式,线装古朴,每一册都像是文物一般被小心翼翼地对待。翻开内页,那些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在宣纸的映衬下,显得既清晰又充满古韵。我花了足足一个下午,只是对着其中一卷的图版发呆,想象着当年抄写者和编纂者的心境。这套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告,告诉你主人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意和执着。我常常在想,现代印刷技术再怎么进步,也难以复刻这种“穿越时空”的真实感,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私人对谈。
评分说真的,这套书的“庄重感”是压倒一切的。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时丢在沙发上翻阅的通俗读物,它要求你给予它足够的尊重和仪式感。我曾邀请几位研究古代文学的朋友来家中做客,当他们看到这套书时,那种眼神里流露出的赞叹是无法伪装的。我们没有时间深入探讨《史记》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围绕着这套书的物理形态——纸张的厚度、墨色的层次、线装的艺术性——就足以引发一场关于传统工艺和文化传承的深刻对话。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件能够与后代进行对话的媒介,它保存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更是一整套失传的审美体系和制作规范。每一次翻动,都像是在摩挲一段凝固的历史,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触手可及的真实感,是任何电子扫描件都无法替代的,这是纸张的魔力,也是这套影印本的终极魅力所在。
评分这套七函四十二册的体量,初看起来确实有些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人来说。我没有雄心壮志说要一口气读完,目标很明确:把它当作一个可以随时“取用”的文化宝库。我通常会选择一个雨天,泡上一壶浓茶,然后随手抽出一册,不求甚解,只专注于欣赏那份装帧和墨色。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沉淀。它占据了我书房里很大一块空间,但这种占据感是充实的,而非压迫的。它不像那些纯粹的工具书,只在你需要查找信息时才被翻动。这套书,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气场”存在着,提醒着我,在我们脚下,曾有过怎样博大精深的智慧积累。我甚至会留意它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微妙色差,阳光洒在宣纸上泛出的暖黄色光泽,是任何现代铜版纸都无法比拟的温暖与厚重。
评分我对古籍的保存一直很头疼,生怕受潮生虫。这套书采用的宣纸线装,虽然经典,但也需要额外的细心呵护。我特地为它购置了恒温恒湿的收藏柜,并且在放入之前,仔细检查了每一册的平整度。这套书的价值,显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内容本身,它承载着中国传统书籍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准。从切纸、配纸到最后的穿线装订,每一个环节都透露着匠人的心血。我尝试着去感受线装书的“呼吸感”,它不像精装书那样僵硬,而是带有一定韧性的,当你轻轻合上时,能感觉到纸页之间的空气被缓缓挤出,那种声音是内敛而沉静的。这种对物质载体的珍视,也反过来教会了我,对待知识的态度也应该如此审慎和敬畏。能拥有这样一套保存完好的“珍赏系列”,实在是一种幸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