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信國學大典 圍爐夜話
定價:30.00元
作者:何淑宜 導讀及注釋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086429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圍爐夜話》提倡一種以儒傢倫理觀念為指引,更儉樸、更嚴整的生活態度,以求挽救他所認為自清中葉以來,日漸鬆散的社會……瞭解書的意義是步,下一步則是藉由反思,摸索個體與社會的互動模式,尋齣當代的齣路與價值。
目錄
《圍爐夜話》導讀
《圍爐夜話》點評
則
第2則
第3則
第4則
第5則
第6則
第7則
第8則
第9則
0則
1則
2則
3則
4則
5則
6則
7則
8則
9則
第20則
第21則
第22則
第23則
第24則
第25則
第26則
第27則
第28則
第29則
第30則
第31則
第32則
第33則
第34則
第35則
第36則
第37則
第38則
第39則
第40則
第41則
第42則
第43則
第44則
第45則
第46則
第47則
第48則
第49則
第50則
第51則
第52則
第53則
第54則
第55則
第56則
第57則
第58則
第59則
第60則
第61則
第62則
第63則
第64則
第65則
第66則
第67則
第68則
第69則
第70則
第71則
第72則
第73則
第74則
第75則
第76則
第77則
第78則
第79則
第80則
第81則
第82則
第83則
第84則
第85則
第86則
第87則
第88則
第89則
第90則
第91則
第92則
第93則
第94則
第95則
第96則
第97則
第98則
第99則
00則
01則
02則
03則
04則
05則
06則
07則
08則
09則
10則
11則
12則
13則
14則
15則
16則
17則
18則
19則
20則
21則
22則
23則
24則
25則
26則
27則
28則
29則
30則
31則
32則
33則
34則
35則
36則
37則
38則
39則
40則
41則
42則
43則
44則
45則
46則
47則
48則
49則
50則
51則
52則
53則
54則
55則
56則
57則
58則
59則
60則
61則
62則
63則
64則
65則
66則
67則
68則
69則
70則
71則
72則
73則
74則
75則
76則
77則
78則
79則
80則
81則
82則
83則
84則
85則
86則
87則
88則
89則
90則
91則
92則
93則
94則
95則
96則
97則
98則
99則
第200則
第201則
第202則
第203則
第204則
第205則
第206則
第207則
第208則
第209則
第210則
第211則
第212則
第213則
第214則
第215則
第216則
第217則
第218則
第219則
第220則
第221則
名句索引
作者介紹
何淑宜,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颱北大學曆史學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史、中國傢族史、中國禮俗史。著作包括《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的關係: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等。
文摘
序言
書評二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大典”,不如說是一部極具匠心的“文化策展”。它在內容的選擇上,有著明顯的傾嚮性,似乎更側重於那些在民間廣為流傳、兼具文學性和趣味性的篇章。例如,書中對一些民間傳說故事的收錄和整理,既保留瞭其原汁原味,又在注釋中加入瞭現代民俗學的視角,這一點非常新穎。我個人對其中關於“節氣文化”的那個章節印象最為深刻,它不僅羅列瞭二十四節氣,還配有大量精美的圖示,生動地展示瞭古代農耕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一年四季的更迭,都有瞭一種全新的、充滿詩意的理解。整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流暢,用詞雅緻而不失親切感,即便是一些需要專業知識纔能理解的概念,作者也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進行瞭闡釋,使得閱讀體驗十分輕鬆愉悅,完全沒有傳統學術著作那種拒人於韆裏之外的距離感。
評分書評一 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古典文學的精裝本,裝幀考究,紙張厚實,光是捧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文化厚重感。這本書的選材非常廣泛,從先秦的諸子百傢到唐宋的詩詞歌賦,再到明清的小說散文,幾乎涵蓋瞭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脈絡。尤其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文本羅列,而是在關鍵節點提供瞭深入的背景介紹和流派解析。比如,在解讀魏晉風度時,作者巧妙地將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社會思潮融入其中,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人精神有瞭更立體的認識。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廊,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著無聲的對話。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清晰,索引詳盡,即便是初涉國學領域的讀者,也能循著書中的指引,逐步深入。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文化地圖,為探索中華文明的深度和廣度提供瞭絕佳的起點。我特彆欣賞其中對一些晦澀難懂的古籍名篇所做的現代語境解讀,使得那些塵封的智慧重新煥發齣鮮活的光彩。
評分書評四 這份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審美之旅。這本書在視覺設計上做得極為齣色,可以說是將傳統美學融入瞭現代齣版工藝的典範。從扉頁的篆刻印章風格裝飾,到內頁的留白處理,都透露齣一種剋製而高級的東方韻味。我喜歡它對一些經典書法作品的引用和展示,雖然隻是片段,但其筆墨氣韻與文本內容相得益彰,達到瞭“圖文閤璧”的境界。閱讀時,我常常會停下來,細細品味那些排版上的匠心。這種對“物”的重視,恰恰體現瞭國學中“器道閤一”的精神。它讓我深刻體會到,閱讀經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與古代匠人精神對話的儀式。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對傳統文化的敬意和傳承的責任感,讓人愛不釋手,非常適閤作為饋贈佳品或個人收藏。
評分書評三 對於長期關注曆史和哲學的愛好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難得的、係統梳理傳統思想體係的機會。它的價值不在於挖掘齣多麼冷門的“新史料”,而在於它將浩如煙海的經典進行瞭結構化的重組和提煉。我發現,不同曆史時期的思想觀點之間,其實存在著微妙的繼承與辯證關係,這本書通過巧妙的章節過渡,將這些聯係清晰地勾勒瞭齣來。特彆值得稱贊的是其注釋體係,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字詞解釋,更是對思想核心概念的辨析。例如,在討論“道傢”與“儒傢”在治國理念上的分野時,注釋部分深入探討瞭“仁”與“無為”在不同情境下的實踐差異,這對於深化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復雜性至關重要。盡管全書篇幅浩大,但得益於其嚴謹的目錄設計,我能夠非常高效地定位到我感興趣的特定領域進行深入研讀,體現瞭編者極高的學術素養和對讀者閱讀習慣的體恤。
評分書評五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中國的文化基因,就必須深入瞭解那些流淌在民間、紮根於鄉土的智慧結晶。這本書的亮點就在於,它沒有將焦點僅僅放在廟堂之上的精英文化,而是大量收錄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例如古代的禮儀規範、歲時習俗以及地方文人的筆記軼事。這些內容,雖然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常常被略去,卻是構成民族性格的基石。閱讀時,我仿佛能聞到舊時人傢煙火的味道,感受到古人處理人際關係和應對自然變遷的細微智慧。它展現的國學,是溫暖的、可觸及的,而非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作者在處理這些民間材料時,保持瞭一種審慎的平衡,既肯定瞭其價值,又審慎地指齣瞭其中可能存在的迷信或時代局限性,這種客觀而富有同理心的態度,使得全書的論述既有人情味,又有學術的嚴謹性,讓人讀來倍感信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