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崇文集二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選(精裝)
定價:58.00元
作者:中央文史研究館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1010424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所選以文史論著的文章為主,兼收其他文獻著述及錄文史專著的重要章節或序跋。
所選作品,按作者生年為序。
所選著作。原有句讀或標點者一般保持原貌,不加改變;原著沒有句讀或標點者由編者擬加標點。
作者簡曆附注於每篇文章之後。
目錄
重刊營造法式三山簃學詩淺說
讀漢雜識(節錄)
前郵傳部尚書陳公玉蒼事略
《思痛軒詩存》育
《思痛軒詩存》序
書趙智庵
寫字學綱要
寶晉齋帖要
唐顔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釋義
《貴州碑傳集》序
樞曹追憶
詩學通論
魯迅先生九周年祭
桃花源記旁證
“五四”運動親曆記
文藝作品的鑒賞
水省人物論贊(節錄)
左宦漫錄
魏晉之經學
新文化運動
兩世情深,一闋驚天
戲麯舞颱布景與民族傳統繪畫
一個中國記者看二成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紀念徐悲鴻先生
讀《論語》獻疑
附:試論《鄭注論語》一則的牽強附會
論歐陽修詞
寫在《唐宋詞選析》之前
悠久絢爛的中國壁畫藝術
在齊白石藝術研究會上的講演
楚瑟漆畫小記
德齡、容齡所著書中的史實錯誤
燕都人物摭憶
鬱達夫蓋棺論定的晚期
追憶為李大釗烈士書寫碑文
《魏晉學術思想史》摘錄
論國畫創新
屠格涅夫及其作品
脈診實踐及理論舉要
試論“移步而不換形”
——關於京劇錶演藝術的規律問題
我為什麼要提倡寫格律詩
——中央文史研究館詩詞書畫研討會發言稿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一個純粹的閱讀愛好者的角度齣發,這本書的“二編”身份也引起瞭我的好奇心。這意味著存在一個“一編”,並且這個文選係列還在持續地進行著重要的學術梳理和文獻整理工作。這種連續性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它暗示著背後有一個持續的、有組織的研究和齣版體係在支撐,而非一時興起的作品集。我設想,能被選入“二編”的篇目,一定是經過瞭比初版更為嚴格的遴選和打磨。這種對“再編輯”的重視,讓我對其中收錄的每一篇文章的質量都有瞭更高的期待,期待看到的是經過時間考驗和同行檢驗的、最具代錶性的成果,而非僅僅是某一時期作者的隨筆或零散思考。這種體係化的整理,對於構建完整的學術脈絡來說,價值無可估量。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實在讓人眼前一亮,精裝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翻開書頁,那種油墨的清香和紙張的細膩觸感,瞬間就將我帶入瞭一種對待知識的敬畏之中。我特彆留意瞭排版和字體設計,整體風格透露齣一種古典的雅緻,但同時又不失現代閱讀的舒適性。那些精心挑選的插圖和曆史照片,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內容,但僅從視覺效果來看,就已經能感受到編者在選材和製作工藝上的用心良苦。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裝幀的考究往往預示著內在內容的厚重與精煉,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旅程充滿瞭美好的期待,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紋理和學術的溫度。我甚至會花時間研究一下扉頁的設計和索引的編排,這些細節往往是衡量一部學術性或文集類作品專業水準的重要標尺。這種對實體書本身的尊重與熱愛,是數字時代越來越難得的體驗。
評分說實話,我通常對“文選集”這類帶有匯編性質的書籍會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常常麵臨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的風險。然而,這次對《崇文集二編》的初步印象(僅憑書名和作者群體的暗示)卻讓我感到瞭一種不同尋常的穩定感。它的標題中“崇文”二字,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對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和高揚姿態,這讓我聯想到那些為守護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默默耕耘的前輩們。我預感,這本書裏收錄的篇章,定會是在特定領域內具有開創性或總結性的重要論述,是瞭解中國當代文史研究前沿視角的一扇重要窗口。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像是不同時代、不同視角下的文史研究者們進行的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蘊含著對民族精神內核的深刻探尋。
評分我這次選擇閱讀(或收藏)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這個群體的高度認可。在我看來,這個群體匯聚的,必然是真正沉澱下來的學者和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大傢。因此,我期待的不是曇花一現的新奇觀點,而是經過時間淘洗、立得住腳的真知灼見。即便尚未翻開正文,僅僅是“文選”這個定語,就暗示著這是一部精華薈萃的結晶,是不同領域智慧的交響樂章。我設想,這些文章會涵蓋文學、曆史、藝術乃至哲學等多個維度,其深度和廣度絕非一般文集可比。這是一種對“權威性”和“曆史沉澱感”的本能信賴,希望能從中汲取到那種曆經歲月考驗的、堅實可靠的知識養分,用來滋養我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框架。
評分我個人偏愛那些能夠提供一種宏大敘事背景,同時又能在細微處見真章的作品。我推測,作為文史研究領域的重量級選集,這本書無疑能夠提供一種俯瞰全局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化思想界的脈絡變動。我特彆關注的是,不同的館員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是如何將傳統理論與當代問題相結閤的。那種將古老智慧應用於現代睏境的火花,是我最渴望捕捉到的。如果書中有對具體曆史事件或藝術作品的精到分析,我希望那種分析不僅是文獻層麵的考據,更能觸及到事物背後的精神意蘊和文化基因。總而言之,我期待的是一種深刻、耐人尋味、能夠激發進一步思考的閱讀體驗,它應該像一杯陳年的老茶,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到迴甘悠長的韻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