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贞观政要--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定价:25.00元
作者:(唐)吴兢 撰,王炳文,王晶 评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011029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将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间与各位大臣的对话、以及大臣重要的奏章,按照政治要素分为四十篇,每篇收录若干对话或奏章,从不同角度说明本篇主旨。大体来说,这四十篇是由宏观到细节、由内到外。*卷有《君道》、《政体》两篇,从宏观上阐释太宗的为君之道和为政之体。第二卷包括《任贤》、《求谏》、《纳谏》,主要讲进谏的重要性。第三卷讲君臣关系、择官任人、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治理范畴。第四卷从《太子诸王定分》到《规谏太子》,主要围绕训诫诸弟皇子展开。第五卷大致是关于臣子道德和义务的规定,包括仁义、诚信等准则。第六卷从俭约、谦让、仁恻等不同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贞观政治理念的细节层面。第七卷阐释礼乐学问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第八卷是关于农业、刑法、邦交等方面的内容。第九卷着眼于征伐安边,包括击突厥、征高丽这两次太宗朝*为重要的对外行动,并反映出太宗的民族思想。第十卷则讲行幸、畋猎等戒惧之事,以《慎终》作为全书十卷四十篇的结尾,引人深思。
目录
前言
君道
政体第二
任贤第三
求谏第四
纳谏第五
君臣鉴戒第六
择官第七
封建第八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师傅第十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规谏太子第十二
仁义第十三
忠义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诚信第十七
俭约第十八
谦让第十九
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悔过第二十四
奢纵第二十五
贪鄙第二十六
崇儒学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礼乐第二十九
务农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贡赋第三十三
辨兴亡第三十四
征伐第三十五
安边第三十六
行幸第三十七
畋猎第三十八
灾祥第三十九
慎终第四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向来对历史人物的言行录比较感兴趣,但很多市面上的版本要么是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注释和考据,读起来像在啃石头;要么就是过于通俗化,为了迎合大众而削弱了原著的精髓和深度。而这本,恰恰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智者,娓娓道来那些唐朝名臣们在君王面前如何审时度势、如何规劝进谏的细节。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纳谏”和“用人”那几章的论述。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李世民和他的顾问们之间那种高频次的、近乎于艺术的交流模式。读着读着,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如何向上级清晰地表达不同意见,如何在团队中识别出真正有远见的人才,这些古老的智慧,经过精炼的文字提炼后,立马就变得鲜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感,是阅读这本书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古代政治哲学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性,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简单地将“贞观之治”归功于某几位英雄人物的超常发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剖析。比如,书中对“循吏与绩吏”的区分,就非常精辟。它指出了古代为官者在不同阶段需要具备的不同特质,以及如何在“求稳”与“求进”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动态平衡。我发现,作者在阐述这些概念时,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一会儿是魏征的直言不讳,一会儿又是房玄龄的圆融周到,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君主在治理国家时所需要的多元化视角。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完美领导力”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单一模板,而是一种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的适应性策略。读完这些章节,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某些“最佳实践”,思考它们是否也存在着适用于特定情境的局限性。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独特“透镜”。它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秘史集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正确做人、如何高效治理”的实战手册。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经验教训,在今天看来依然能提供如此强大的解释力。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提炼的是那些跨越时代的、关于人性、关于权力的基本规律,而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时事评论。它让我明白了,无论是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还是管理一个小型的团队,其核心逻辑是相通的——那就是理解人的复杂性,并用恰当的制度和德行去引导和约束。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思路被梳理得更加清晰了,对眼前的一些复杂局面也能从更宏大、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这对于提升个人的心智成熟度,确实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雅致的气息,拿在手里就感觉不是一般的畅销书那种轻飘飘的质感。封面那种淡淡的宣纸纹理,配上烫金的字体,古韵悠然而生,让人忍不住想去翻阅。我特意找了个周末的下午,泡了壶热茶,才正式开始阅读。一上手,就被它排版的细致给吸引住了。字号大小适中,行距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一点都不觉得疲劳。要知道,很多古籍的现代版本为了省成本,排版简直是灾难,但这本书显然在这些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工艺品,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我甚至考虑过,如果未来有朋友乔迁或者祝寿,这套书绝对是拿得出手的好礼,它承载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品味。那种翻开扉页,闻到油墨和纸张混合的独特香气,真的能让人瞬间沉浸到那个历史的氛围中去,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不像有些古文白话翻译那样,为了追求“流畅”而丧失了原文的庄重和韵味,显得矫揉造作。相反,它保留了古典文本那种特有的凝练和节奏感,但又通过精准的现代汉语进行梳理和注释,使得即便不是历史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深层含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对话的还原处理,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仿佛真的能从纸面上跳跃出来。比如,记载唐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的场景,往往只用寥寥数语,但其中蕴含的张力和智慧却极为丰富。它教会我,真正的沟通艺术在于“少说多听”,在于话语背后的深层意图。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因为它不需要我费力去“解码”,文字的力量直接作用于心智,这种阅读的效率和愉悦感,非常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