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线装中华国粹 9787556822164

管子 线装中华国粹 97875568221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管仲 著
图书标签:
  • 管子
  • 先秦诸子
  • 国粹
  • 线装书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政治
  • 历史
  • 典籍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ISBN:9787556822164
商品编码:2993666970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管子 线装中华国粹

定价:24.90元

作者:管仲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568221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管子》是托名管仲的一部论文集。不是一人一时之笔,也不是一家一派之言。内容比较庞杂,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写作年代大抵始于战国中期直至秦、汉。其中有关法家的篇章,主要出于战国中、后期的齐国法家。
对法律和“法治”的论述综合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杂揉道、儒的特色,自成体系,是研究先秦法律思想的重要*作。
覃丽艳译注的这本书选取了《管子》书中42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经整理翻译后分享给读者,其中有些篇章是全选,有些篇章则考虑到篇幅过长、内容重复出现、思想重要性不足等因素进行了节选。行文在体例上采用将原文分段进行注释和现代翻译。其中翻译力求保持原文本意,做到简明扼要,没有做过多的发挥和阐发,注释力求**。

目录


序言牧民形势权修立政首事乘马黄金诸侯之地千乘之国七法(节选)版法五辅枢言法禁重令兵法中匡小匡(节选)霸形霸言参患制分君臣上君臣下四称心术上心术下白心水地四时明法治业小问禁藏入国桓公问弟子职巨乘马海王国蓄山权数地数国准轻重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论治国之道,察民生之要——《管子》线装中华国粹 《管子》,一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以管仲之名传世的兵法、政治、经济、哲学著作。它宛如一位深邃的智者,穿越千年时空,向后世娓娓道来治国理政的根本大法,勾勒出理想社会应有的模样。其思想之精博,见解之深刻,对后世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此次呈现的线装中华国粹版本,更是以其古朴典雅的装帧,力求还原古籍的韵味,让读者在翻阅之间,更能体会《管子》这部煌煌巨著的价值与魅力。 《管子》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博大精深的政治思想。 书中提出了“法”、“势”、“道”等核心概念,深刻阐释了君主如何运用权谋、赏罚、监察等手段来驾驭臣下,巩固统治。管仲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法”是国家运作的基石,需要明确、公正、严明,人人遵守。唯有法度森严,才能使国家机器高效运转,抵御内外之患。而“势”,则是君主驾驭臣民的力量,是政治权力的体现。君主需要善于运用权势,恩威并施,才能使臣下畏惧而不敢逾越,甘愿为国效力。同时,《管子》也强调了“道”的重要性,这里的“道”并非玄虚的哲学理念,而是指顺应天时地利、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治国之术。君主必须洞察时局,审时度势,才能做出最明智的决策,避免因循守旧,落后挨打。 《管子》对经济学的独到见解,更是其成为中华国粹的重要原因。 管仲被誉为“经济学鼻祖”绝非虚誉。他深刻认识到,民生是国家存亡的根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因此,《管子》中大量篇幅论述了国家如何通过发展经济,富国强民。书中提出了“重农固本”的原则,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家财富的源泉。同时,管仲也看到了商业和手工业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主张发展工商,鼓励贸易,以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他提出的“轻重之术”,即通过控制物价、调控货币来影响市场,是古代中国经济调控的经典理论。他认为,君主应当了解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供需情况,利用国家的资源和影响力,适时地进行干预,既可以防止物价过高损害民众利益,也可以通过低价购入、高价卖出等方式充实国库,实现国家的经济繁荣。例如,书中对于粮食的储备和调运,盐铁等重要物资的专营,都有详细的论述,这些都体现了管仲超前的经济思维。他甚至提出了“金之轻重,与国之轻重也”的论断,说明货币的价值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足见其对经济学的重视程度。 除了政治与经济,《管子》在军事思想方面同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军事实力是国家生存的根本保障。《管子》并非只讲横征暴敛的武力征服,而是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它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重视外交策略和国家内部的强大。书中提出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道理,强调平时就要加强军队建设,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同时,它也指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主张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管仲还强调了情报的重要性,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通过对敌方情况的详细了解,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作战计划。此外,《管子》也关注民心向背,认为军队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强调“仁义之师”,要以德服人,才能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管子》的思想并非局限于治国理政,更延伸至哲学、伦理等多个层面。 书中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否定了鬼神的存在,强调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同时,它也提倡“致中和”的哲学观念,认为事物的过度和不及都会导致失衡,只有达到适度,才能实现和谐与稳定。在伦理方面,《管子》强调“诚”的重要性,认为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以诚相待,方能建立信任,化解矛盾。书中也探讨了“义”与“利”的关系,认为君子应将“义”置于“利”之上,但同时又承认“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倡在追求“义”的前提下,合理地获取“利”。 值得一提的是,《管子》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上也独具特色。 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论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书中多处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以及简洁有力的格言警句,使得原本晦涩的政治经济学说变得易于理解,并成为后世学者引用的典范。例如,“管鲍之交”的典故,便是出自《管子》中对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描述,传为千古佳话。 此次线装中华国粹版本的《管子》,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体验。 线装本古朴的装帧,承载着对古籍的敬意,也唤醒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翻开泛黄的书页,细细品读,仿佛能听到千年之前管仲的智慧回响,感受到他那纵横捭阖、胸怀天下的气魄。它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深度,领略到先贤们对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民生福祉的深邃思考。 《管子》的价值,在于其超越时代的洞察力。 纵然时移世易,世事变迁,但书中对于人性、权力、经济规律、民生根本的深刻剖析,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管子》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它提醒我们,国家的强大,源于制度的完善,经济的繁荣,民生的安乐,更源于治国者的远见卓识与高尚品德。 总而言之, 《管子》这部线装中华国粹,是一部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于一体的鸿篇巨著。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以其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论述、以及古朴典雅的呈现方式,必将继续照亮后世,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历史经验、探索治国之道提供源源不断的启示。它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体悟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经典文献的阅读一直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畏惧的心态。期待的是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畏惧的是其语言的晦涩和理解上的难度。然而,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友好。虽然内容本身是古代的论述,但其清晰的字体和适中的行距,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花了一些时间去适应那种古朴的语境,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思想的碰撞和逻辑的严谨性立刻就抓住了我。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概念,而是充满了实践性的洞察力,直击事物的本质。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读”文字,更是在学习一种古老的思维模式,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当下的问题。这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治理智慧的侧门,别有洞天。

评分

这部古籍的装帧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线装工艺,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感和仪式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质地摸上去温润而富有韧性,不是那种廉价的现代印刷品能比拟的。每一页的排版都透着一股子讲究,字里行间仿佛能嗅到墨香的味道,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线绳的穿引,既牢固又美观,完全体现了匠人的精神。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能拥有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和收藏。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字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每次阅读时,我都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文人书房,与那位先贤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这种实体书带来的独特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全方位的感官活动。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外封和内衬的处理,简直是现代图书设计界的一股清流。它巧妙地平衡了古典美学与现代审美需求。你知道的,有些复古设计做不好就会显得土气或者刻意,但这一本处理得非常高级。它没有使用那种浮夸的金色或过于鲜艳的色彩,而是选择了低调而沉稳的色调,营造出一种内敛的庄重感。拿在手里,份量适中,既有分量感,又不至于笨重到不便携带。我甚至特意把它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陈设品。朋友来做客,目光都会被它吸引过去,足以见得其外观的成功。它成功地让一本严肃的古代典籍,拥有了可以融入现代家居环境的魅力。

评分

最近我在研究古代的经济思想和国家治理的方略,市面上相关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现代学者后世的解读和发挥。而这本书,我更看重它最原始、最直接的声音。它没有经过太多“美化”或“简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风貌。对于我这种想深入探究文本源流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喜欢对照着不同版本的注解反复推敲一句话的含义,那种“剥茧抽丝”的感觉非常过瘾。它要求读者付出努力,但也给予了丰厚的回报。每当攻克一个难解之处,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远胜于轻松获得的信息。这套书带来的阅读挑战,恰恰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它迫使你的思考变得更深入、更扎实。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并非完全出于学术目的,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和一份情怀。在如今这个屏幕主导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少地与“纸质书”建立起情感连接。然而,当你真正拥有并接触这本书时,那种油墨与纤维交织出的独特质感,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模拟的。它促使我放慢阅读的速度,去感受每一个字被镌刻下来的力量。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与传统对话的方式。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在空白处做一些标记,用铅笔轻轻地勾勒,生怕弄脏了它。这份珍惜感,让阅读不再是单纯的信息获取,而更像是一次对历史的虔诚朝拜。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对“阅读”这件事本身的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