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 国宝再造
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 周易注疏
原大影印 宣纸包背装 2函12册
出版:线装书局
函册:2函12册
装帧:宣纸包背装
开本:16开200mm×315mm
版次:一版一次
定价:3800.00元
● 底本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文渊阁《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御览,曾经两次覆校、两次补遗,收书全、校勘优、缮写精、保存完整,学术界公认文渊阁本是《四库全书》中、有价值的版本,受世人关注。
● 精选书目 特邀研究专家,依据打造时代新善本的要求,精选《四库全书》中具学术价值、出版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善本、孤本、珍本,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推出。
● 原大影印 选用有“千年寿纸”之誉的特制手工徽宣,严格按照原书分册分函、版式大小影印,务求真实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原始风貌。
● 手工打造 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手工续纸印刷、手工装订。全书300余道制作工序,除少数几道工序,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以确保原汁原味,再现原书传统形制之美。
● 皇家气度 封面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耿绢,按原书红、绿、蓝、灰四色配染,分别对应经、史、子、集四部。函套采用黄色团龙花绫,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皇家气韵,极富欣赏价值和典藏价值。
《四库全书》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书按照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为儒家经典,史为历代史书,子为诸子百家,集为各种诗文辞典。全书共36375册,收书3461种,79309卷,分装6144函,总页数238万余张,总字数近8亿,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历史价值之高和版本价值之巨,堪称无与伦比。故该书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套书的重量和手感,让我每次捧读时都有一种庄重感,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丢在沙发上或通勤时翻阅的“轻量级”读物。它需要一张宽大的书桌,一盏柔和的台灯,以及一段完全不受打扰的时间。这种对阅读环境的“要求”,反而促使我更加有意识地进入一种沉浸式的学习状态。现在的电子阅读时代,碎片化信息充斥着我们的注意力,而拥有一套这样的实体珍本,就等于为自己划定了一块精神的“净土”。它迫使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字、每一条注释背后的历史重量,这种体验,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模拟的,它真正体现了阅读作为一种精神修行应有的仪式感和深度。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抄本原大”的呈现效果是持保留态度的,毕竟很多早期影印本的清晰度堪忧,暗角、糊版的问题时有发生。然而,实际体验下来,这套书在影印技术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尤其是那些细节丰富的文字部分,字口锐利,阴影层次分明,即便是那些早期的刻版失误或轻微磨损,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这对于考订版本流变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种“忠实”,意味着它不进行任何美化或修饰,完全暴露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才是学术研究最需要的东西。它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扇没有玻璃的窗户,让我们直接看到那个时代文人书写时的光影和气息,非常难得。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初上手时,那种略带粗粝却又温润的手感,混合着淡淡的墨香,瞬间将人拉回了古籍的年代。尤其是那宣纸的质地,即便是影印本,也透着一股子沉静的力量,让人在翻阅时不由得放轻了动作,生怕惊扰了纸上的文字。我平日里也喜欢收藏一些古籍善本,深知原大影印的价值所在,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貌,那些细微的笔触、刻版的痕迹,甚至墨色的浓淡变化,都清晰可辨。对于研究古代典籍的学者而言,这种“现场感”是任何现代排版都无法替代的。这套书的包背装更是别具匠心,那种传统的线装方式,既有仪式感,又方便平摊阅读,虽然不如现代胶装坚固,但其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却是无价之宝。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格调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仿佛触手可及地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
评分阅读古代经典,最怕的就是注释和译文的失真或过度解读,搞得原典的精髓失落殆尽。然而,这套注疏的编排方式,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做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它并非那种堆砌辞海的厚重典籍,而是更注重逻辑的梳理和关键义项的辨析。我花了相当的时间去比对不同版本的疏解,发现这里的选注和汇编颇有洞察力,往往能抓住历代学者争论的焦点,并以相对精炼的语言进行阐释,避免了冗长和重复。这种对知识的“精准打击”,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对于我这种非专业研究者,想要领略古人思想的精深,又不至于被浩如烟海的考据压倒时,这种精心筛选过的注疏体系,无疑是最佳的导航图。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知道该在你需要时递出火把,而不是将你拖入无边的黑暗。
评分文渊阁四库全书这个名头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但更让我欣赏的是“珍赏系列”的定位。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被精心对待的艺术品。从纸张的选择到墨色的还原,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心力。我注意到,即便是印制过程中的套印精度,也控制得相当不错,这在影印古籍时是极难达到的技术要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翻阅体验从单纯的知识获取,升华为一种审美的享受。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匠人精神的传递。它提醒着我们,知识的载体本身,也应该承载着美学价值,而不是仅仅为了信息传递而存在。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现代工艺的结合,是新一代古籍整理出版的典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