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李元春集

满28包邮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李元春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元春(1769-1855)著,王海成点校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李元春
  • 关学文库
  • 文献整理
  • 古代文献
  • 包邮
  • 学术研究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5497
商品编码:2994008178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李元春集

定价:195.0元

作者:李元春(1769-1855)著,王海成点校整理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04354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元春,陕西朝邑(今大荔县)人,字仲仁,又字又育,号时斋,清代中后期关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其学术思想已经与张载所传之关学并无多少学理上的继承关系。本次整理的李元春著作,大部分只有一种版本,故只进行了标点。共收录《桐阁文钞》12卷、《经传摭余》5卷、《益闻散录》3卷以及《诸子杂断》《桐阁性理十三论》《张子释要》《四礼辨俗》《刍尧私语》《病床日札》《桐阁杂著四种》《桐窗呓说》《夕照编》《闲居镜语》《教家约言》《授徒闲笔》等。李元春博通经史,其学恪守程朱,以诚敬为本,而笃于躬行。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献整理专家,在介绍关学学术思想、保存关学文献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该书是对他学术生涯的总结,也是全面系统整理出版的李元春文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饱览群书,智识海涵——《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精华导览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火种,历经岁月洗礼,愈发熠熠生辉。《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正是肩负着挖掘、整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关学思想的使命,倾力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套重要学术成果。本系列并非孤立的学术粹集,而是汇聚了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各类文献,通过严谨的校勘、细致的梳理、深刻的解读,力图为我们呈现一个更为完整、清晰、生动的古代学术图景。 本系列图书的出版,旨在打通学术研究的壁垒,让珍贵的历史文献走出象牙塔,走进寻常书斋。我们深知,许多古代典籍因年代久远、版本流传的复杂性,存在着阅读障碍。本系列正是针对这一痛点,组织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对历代流传下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整理。这意味着,每一部入选本系列的书籍,都经过了反复的审校,力求文本的准确性,考订的严谨性,以及注释的详尽性。我们不仅关注原文的字句,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学术流派,力图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的智慧进行深度对话。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其核心在于“关学”。关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系列将围绕关学的发源、发展、演变,以及其对后世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展开一系列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这其中,不仅包括关学代表人物的经典著作,如张载、横渠先生的哲学思想,以及其他重要关学学者的著作,还可能涵盖与关学相关的史料、笔记、奏议,甚至是评论性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关学的精髓,理解其在中华思想史上的价值和贡献。 除了对关学本体的深度挖掘,本系列也展现了宋明理学其他重要流派的文献,力图勾勒出当时思想争鸣、百家竞秀的宏大格局。例如,可能涉及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或学术个性的学派。通过对这些不同学派文献的整理与比对,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辨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理解它们在中国古代思想演进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文献梳理,将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为立体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全景图。 本系列图书的特色之一,在于其文献整理的“科学性”与“普及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我们坚持学术的严谨性,确保文献的校勘、注释、标点等都达到最高的学术标准,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文献的可读性,力图用更为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进入古代学术世界的桥梁。每一部图书的编写,都可能包含详细的导读,介绍作者生平、著作背景、主要思想,以及文献的价值和意义,帮助读者跨越阅读的门槛,体会古代文献的魅力。 此外,《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不仅仅局限于哲学思辨。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各个领域。《关学文库》的视野,也可能延展到与哲学思想紧密相关的史学、文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例如,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记载,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对社会制度的探讨,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本系列通过对这些跨领域的文献进行整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思想是如何渗透并影响着这些领域的。 具体而言,本系列可能收录的书籍,涵盖的范围广泛。例如: 哲学经典类: 可能会有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深入解读,以及对宋明理学代表著作的校勘本、注释本。 史学著作类: 可能会包含对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的记述,以及相关史料的整理。 文学作品类: 可能会有对古代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选集、评论,以及与作者思想相关的文献。 思想史研究类: 可能会涉及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学派的思想发展脉络的研究文献。 地方文献类: 可能会有对特定区域、特定家族的文化传承、学术活动的文献记录。 本系列图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对古籍的尊重与现代审美的融合。精选的纸张,考究的印刷,力求呈现出古籍原有的韵味,同时又不失现代图书的舒适阅读体验。精美的设计,不仅是书籍本身的载体,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传承与创新。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通过对这些珍贵文献的整理与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当代学者的研究热情,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普通读者,有机会接触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这套系列图书,宛如一座浩瀚的书海,每一本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蕴含着一份智慧。它不单单是学术研究的工具,更是思想启蒙的灯塔,文化传承的载体。无论您是专业的学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都将是您不容错过的宝贵财富。它将带您走进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学术世界,体验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购买本系列图书,您将获得的不只是几本书,更是对中国古代思想精髓的一次系统性学习和深入性探索。您将有机会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在经典中获得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启迪。这套文献整理系列,必将成为您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行距、字距的把握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本的密度,又留出了足够的空白便于读者在页边做笔记。不同于一些将注释堆砌在底部的排版方式,它采用了清晰的对照格式,使得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切换非常流畅,不会因为频繁翻页或低头查找注释而打断思维的连贯性。这种对阅读流程的细致考量,充分体现了出版团队对读者的同理心。它让你能够沉浸在文本的世界里,心无旁骛地跟随古人的思路前行,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这套书在细节处理上流露出的那种匠人精神。比如,装帧设计中的防潮处理,使得即使在潮湿的环境下,书籍也能保持平整,不会出现纸张的卷曲或霉变,这对于长期保存的古籍整理本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全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非常清晰,目录的编制详尽且具有极强的可检索性,无论是查找特定篇章还是梳理某个主题,都能迅速定位。这种对“工具性”的极致追求,使得它不仅是一套可以阅读的书籍,更是一套可以长期依赖和反复查阅的可靠工具,体现了出版者对知识传播严肃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平时对这类古典文献的整理版本要求极高,很多出版社的“整理”往往流于形式,对底本的考证和校勘做得不够细致,导致讹误百出,读起来让人非常恼火。然而,这套书的注释和校勘工作明显下了大工夫。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古籍白文摆出来,而是对其中晦涩难懂的词汇、典故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且在关键的疑难处标明了不同的解读观点,这一点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它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空间。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传抄中可能出现的异文都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说明,这表明编者在整理过程中确实下了苦功,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文献的原始面貌,是值得信赖的学术参考资料。

评分

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为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它不仅仅是对零散文献的简单汇编,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建构。通过阅读这套资料,我发现许多以往困扰我的历史细节和学术争论,都能在这里找到第一手的佐证材料或者深入的背景介绍。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所研究领域历史脉络的认知深度和广度,很多过去只能依靠二手资料推测的观点,现在都可以通过这些整理后的原始文献得到验证或修正。对于任何希望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这套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下足了功夫,光是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地非常考究,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能比拟的。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细小的宋体字也毫无模糊之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每本书的开本选择也很合理,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装帧的古朴典雅与内容本身的学术性完美契合,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出版物,而是用心打磨的精品。特别是那种仿古的封面设计,融入了诸多传统元素,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的诚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