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
定价:68.00元
作者:董煟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31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介绍:是书前有自序,谓上卷考古以证今,中卷条陈救荒之策,下卷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书中所序,如以常平为始自隋,义仓为始自唐太宗,皆不能远考本原。然其载常平粟米之数,固《隋书》所未及志也。其宋代蠲免优恤之典,载在《宋史》纪志及《文献通考》、《续通鉴长编》者,此撮其大要,不过得十之二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的汇编,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它犹如一座沉睡的宝库,一旦开启,里面浩如烟海的历代救灾与民生治理的章程、案例、理论便如洪水般涌现出来。我尤其欣赏编者在选材上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官方文书,更像是勾勒出了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古代社会韧性史。读罢前几卷,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厚重感,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书中对于灾害发生时的紧急动员机制、物资调配的细致规定,以及灾后重建的长期规划,都展现出古代士大夫阶层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所抱持的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极强的实操能力。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充满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比如,对于不同类型的灾害——水患、旱灾、瘟疫——所采取的迥异的对策,以及针对不同社会阶层(自皇室贵族到乡野农户)的救济措施的区分,都体现出高度的制度化和人情关怀的结合。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理解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特别是其危机管理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替代的案头参考书。它让人明白,有效的治理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一套套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精妙制度之上。
评分我是一名专注于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学人,原本以为对这个时期的救荒措施已有相当了解,然而这部《救荒活民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既有认知框架。它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对“非常时期”的“常态化”管理思路的阐释。例如,书中对“常平仓”制度的演变记录之详尽,简直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从仓额的设定、平价收购的基准价制定,到亏空时的弥补机制,无不体现出古代政府在维持市场稳定和保障底层生存之间的微妙平衡。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穿插了大量地方官员的呈报与中央的批示往来,这些原始档案般的记录,为我们研究政策执行中的“地方能动性”提供了极佳的样本。我们往往习惯于将古代治理视为一个僵化的整体,但通过这些文本,我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官员如何因地制宜地解读和变通中央政令,这种“在框架内创新”的精神,对于当代治理的启示意义都是巨大的。
评分坦白讲,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一场艰苦但极富回报的“考古发掘”。它的装帧和排版固然古朴,但内容的密度和信息的价值密度,绝对是顶级的。我最喜欢它在叙事上的“去英雄化”倾向。它不歌颂某位圣明的君主或廉洁的清官,而是把笔墨集中在那些默默无闻的制度设计者和执行者身上。比如,关于灾区临时征发徭役的补偿标准、对流民的身份甄别与安置办法,这些看似琐碎的行政流程,恰恰是决定成千上万人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书中对这些流程的记录,严谨得近乎冷酷,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窥见古代国家机器在极限压力下维持运转的真实面貌。它教会我,真正的历史厚度,往往隐藏在那些被官方史书所不屑一顾的“技术文件”之中。这是一本需要耐心细读,并时不时停下来查阅相关背景知识的书,但每一次投入的精力,都会得到百倍的回报。
评分这部政书汇编,在我看来,是理解中国古代“韧性社会”的一把钥匙。它并非仅仅提供了一套“救灾手册”,而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社会安全网模型。我特别欣赏它对“预警”和“反馈”机制的重视。书中关于气象记录、地方灾情上报时限的规定,以及对报告真实性的核查制度,显示出古代统治者并非只是被动地等待灾难发生。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展示了“以工代赈”这种古老模式的运作细节,这远比今天我们泛泛而谈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复杂和精细得多。它包含了劳役的组织、工期的管理、工价的核算乃至工伤的抚恤,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体现了一种高度成熟的资源动员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体系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具象化的理解,不再是概念上的想象,而是具体制度的脉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面,去观察一个庞大帝国是如何在不断的自然挑战中维持其社会肌体的基本稳定的。
评分说实话,初次翻开这套书,我差点被那冗长而古奥的文言文劝退,但一旦沉下心来,那种被历史的细节所震撼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历史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全是铁板钉钉的“干货”。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活民”的部分,即如何防范于未然,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增强百姓的抗风险能力。那些关于农时指导、水利工程的修建规范、甚至是对地方储备粮制度的设立和轮换机制的详尽描述,无不透露出一种极强的、以“人”为本的治理哲学。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政治理想,而是深入到田间地头的具体操作指南。每一次读到关于某地因某项制度的灵活运用而成功渡过大饥荒的记载,我都由衷地感到敬佩。它让我对“政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冰冷的法律条文,而看到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鲜活的生命力与社会关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保留了太多被后世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真正起作用的“技术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