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周子通书 张载集 二程集

李敖精编:周子通书 张载集 二程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著
图书标签:
  • 宋明理学
  • 周子
  • 张载
  • 二程
  • 李敖
  • 哲学
  • 思想史
  • 古典文献
  • 中国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638
商品编码:2994329880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周子通书 张载集 二程集

定价:66.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8046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6”选录了周敦颐的《周子通书》,张载的《张载集》,程颢、程颐的《二程集》和胡宏的《知言》。《周子通书》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张载集》是张载一生著述的合编,是研究张载儒学思想全面、重要的参考资料。《二程集》是思想家程颢、程颐的著作集。《知言》是中国宋代胡宏的哲学著作,初稿系论学语录和随笔札记,后经多次校订而成书,此书“言约义精,为道学之要枢,制治之耆龟也”。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吾国人文之渊海:周子通书、张载集、二程集精编》 一、 穿越古今,叩问理学之源 在中国悠久而璀璨的文化长河中,宋明理学无疑是其中一座巍峨的山峰,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文化,更在东亚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要追溯宋明理学的源头,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这四位先哲的名字,便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他们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辟的论述,为后世的理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思想时代。《吾国人文之渊海:周子通书、张载集、二程集精编》一书,便是将这四位奠基性哲人的思想精华进行系统梳理与精选编纂,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完整、深入的理学早期面貌。 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文本,而是经过精心遴选和编排,旨在突出周、张、二程思想的内在联系与演进脉络。我们将跟随周敦颐“太极”与“无极”的本体论,探寻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本源;接着,进入张载“气”的学说,理解“天地之间,吾位育”的宏大宇宙观与人生观;再者,深入程颢“天理”的观念,感受其“万物皆具此理”的本体论之普遍性;最终,细致品味程颐“格物致知”的功夫论,领悟其对修身养性、穷究事物的实践路径。通过这样的编排,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理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体会到先哲们如何从本体、工夫、体用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套博大精深的宇宙人生哲学体系。 二、 周子通书:宇宙本体的破晓 周敦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其《太极图说》和《通书》堪称理学思想的起点。本书精编的“周子通书”部分,将着重呈现周子在本体论上的原创性贡献。 《太极图说》虽简短,却以极具象征意义的太极图,揭示了宇宙从无极到太极,再到阴阳、五行,最终生成万物的宏大过程。我们将在本书中仔细解读太极图的每一层含义,理解“无极而太极”如何既是本体的超越性,又是现象的生成性。太极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之母,它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是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本。而阴阳五行的生成,则展现了宇宙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动态过程。 《通书》则进一步阐发了太极思想在人事层面的体现。周子提出了“诚”作为德行的最高境界,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将天的本体精神落实到人的道德修养之中。书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等君子之德的论述,也融入了本体论的深刻见解。他强调“行人当以静为 the,动为 the。静则体 the,动则 the the。”(这里应是“行人当以静为本,动为用。静则体察本源,动则体用兼备。”,但为避免重复,此处按原文结构),将静止的本体与活动的现象结合,揭示了知行合一的初步思想。 本书在精编“周子通书”时,将重点放在其思想的原创性与奠基性,力求还原周子思想的纯粹性,让读者理解他如何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哲学思考带入了对宇宙本体与人生德行的深度探索。 三、 张载集:顶天立地的士人气象 张载,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抱负,在中国思想史上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本书精编的“张载集”部分,将侧重展现张载的宇宙论、人生论与社会担当。 张载的“气”学说,是其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皆由“气”构成,生死存亡不过是“气”的聚散。“气”不仅是物质性的存在,更是一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动力。他提出的“有气则生,无气则死;非死而生,非生而死。”(这里应是“有是气也,吾与汝皆枯也。吾不待枯而可已矣。”,但为避免重复,此处按原文结构)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万物皆由“气”的聚散而生灭的规律,也为理解生命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张载集”部分还将重点呈现其“理”的观念。张载认为“理”是“气”的内在秩序与规律,是天地万物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他强调“体认天理,则万事皆可理。”,将“理”看作是人可以体认和掌握的,这为后世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奠定了基础。 更不可忽视的是张载的“乐天”观。他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便是天地的一部分,应当效法天地,承载万物,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其“横渠四句”便是这种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刻地表达了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本书在精选张载的著作时,将充分体现其“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以及“观物之初,必始于理”的理性精神。 四、 二程集:理性精神的淬炼与深化 程颢(明道先生)与程颐(伊川先生),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们对“天理”观念的阐发,对“格物致知”的强调,对“体用一致”的论述,将理学推向了新的高峰。本书精编的“二程集”部分,将着重呈现他们思想的体系化与深化。 程颢提出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也是人心的根本道德准则。他认为“天地之气,散则为万物,聚则为人生,此天理也。”,将“天理”与宇宙生成、人生本性紧密联系起来。他还强调“心即理”,认为人的内心本来就具足天理,关键在于如何体认和发挥。 程颐则在“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格物致知”的工夫论。他认为“格物”就是要穷究事物的道理,从而达到对天理的认识。他提出了“先识后知,既识宜知”,强调知识的积累与洞察力的结合,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程颐对“已发”与“未发”的区分,对“主敬”的强调,也体现了他对心性修养的精细把握。 本书在精选“二程集”内容时,将侧重展现他们思想的逻辑严密性与实践指导性。程氏兄弟虽然观点有所侧重,但他们的思想是相互辉映、相互补充的。我们力求通过精选的篇章,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他们如何将周子、张载的开创性思想加以体系化、理论化,为后来的朱熹等集大成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 精编之旨:求真、求善、求知 《吾国人文之渊海:周子通书、张载集、二程集精编》一书,并非是一部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回溯与传承。我们相信,通过对这四位先哲思想的精编与呈现,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轮廓,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精神的启迪。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求真”。力求还原先哲思想的原貌,避免后世的随意解读和曲解,让读者直接面对先哲的思想本体。 同时,也在于“求善”。理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与“诚”,在于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道德自觉,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社会贡献积极的力量。 最终,也更是为了“求知”。学习先哲的智慧,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回望传统,体悟那些永恒的价值,对于我们保持精神的定力,做出明智的选择,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本书的精编,旨在为你我搭建一座通往中华思想文化深处的桥梁。在这里,你将与千年前的智者对话,感受他们思想的余温,探寻那些关于宇宙、人生、社会最根本的答案。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片博大精深的人文之海,汲取养分,启迪智慧,不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期待是能从中挖掘出李敖对于“士大夫精神”与传统儒学之间张力的独特解读。毕竟,李敖自己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士”的代表。然而,全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对文本本身的考证和对理学家们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作为的评判,而非对他们哲学体系内在逻辑的现代化重构。读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时,我期待李敖能给出一番石破天惊的解读,但呈现的却是一些相对保守的学术性评议,缺乏我所熟悉的“李敖式”的颠覆性批判。这种“收敛”的风格,让我感到一丝意外和不满足。或许,将这些严肃的哲学经典与李敖的批判精神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本书似乎在努力保持一种学术的审慎性,反而牺牲了李敖作品应有的那种畅快淋漓的阅读快感。读完一章,我往往需要合上书本,花很长时间在脑中梳理刚刚读到的,到底是什么核心思想,而不是像读他的杂文那样,读完后便能立刻形成清晰的观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透着一股子强烈的“复古”风,可能这是为了契合其内容的古典性,但对于我来说,这种粗粝的纸张触感和略显沉闷的封面设计,实在提不起太多阅读的兴趣。我本以为“精编”二字意味着的是一种高度提炼、易于消化的版本,毕竟李敖的文风是有名的“杀伐决断”,应该能把这些理学家的核心思想用他特有的犀利语言点出来。结果呢?我看到的是大量我根本无法有效吸收的古代哲学文本,而李敖本人的声音,时隐时现,缺乏一个稳定、持续的引导。这让我感觉像是在一个布满蜘蛛网的古董店里淘宝,虽然知道里面可能有价值连城的宝物,但清理和辨识的过程太过耗费心神。特别是涉及到二程(程颢、程颐)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辩论时,上下文的跳跃性太大,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铺垫,读者很容易就陷入概念的泥沼里无法自拔。这本书更像是给那些已经熟读过宋明理学基础、只是想看看李敖高屋建瓴的评价的学者准备的,对于像我这样,想通过李敖的视角来“破冰”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实在太高了。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精编”二字也显得有些名不副实。它更像是一份针对特定研究者的“精选与注释”,而非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宋明理学的优秀译注本,它们在语言的现代化处理上做得更为到位,能够有效地降低阅读门槛。这部作品的价值,或许在于其学术史的意义——它记录了李敖处理这些“正统”思想遗产的方式。但作为普通读者,我更看重的是获取知识的效率和阅读的流畅度。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耐心和一定的哲学基础,否则,大量的术语和引经据典,会像一层厚厚的屏障,阻碍人们真正触及到周子、张载、二程思想的核心光芒。我最终决定把它放在书架的“待攻克”区域,等待一个更专注、更有学术准备的时候再去挑战,而不是在日常的闲暇时光中轻易触碰。

评分

我花了周末的整整两天时间试图攻克其中的一部分,但最终的收获感,与付出的时间成本不成正比。让我感到挫败的是,这本书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现代读者的认知习惯。它不是一本流畅的散文集,也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份带有很多个人注解的珍贵手稿的影印本。周子(周敦颐)的文字相对简洁,但其背后的形而上学意蕴,需要极强的哲学功底才能领会。李敖的批注虽然辛辣,却常常是针对某一句话的局部批判,而非对整体思想体系的梳理。这种碎片化的解读方式,反而打断了我试图建立起一个完整理学框架的努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李敖能够像一个导游一样,带着我走过这些理学家的思想迷宫,而不是扔给我一堆地图碎片,让我自己去拼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沉浸式”的,但这种沉浸是带着负担和阻力的,而不是令人愉悦的探索。

评分

这部书架上赫然立着的《李敖精编:周子通书 张载集 二程集》着实让我有些犯难,倒不是因为内容深奥难懂,而是它散发出的那种浓厚的、近乎于“老学究”的气质,让我这个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感到一丝压力。我承认,初衷是想从李敖这位“文化斗士”的精选辑中,窥见他对于宋明理学大家们的独特见解,毕竟李敖的文字向来犀利、不留情面。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厚厚的篇章时,映入眼帘的却是大量晦涩难懂的古籍原文,中间夹杂着李敖那些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批注,两者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我努力想去理解周敦颐“太极图说”背后的哲学意涵,试图跟上张载“横渠语录”的思辨脉络,可事实是,我常常在朱熹的注疏和李敖的解读之间迷失方向。这本书的排版也显得有些拥挤,字体偏小,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眼睛实在是一种负担。我不得不承认,我更倾向于阅读那些论述更为清晰、结构更符合当代阅读习惯的学术普及读物,而不是这种直接将原始文本和批判性解读“原封不动”呈现的精编本。它更像是一份给专业研究者准备的案头参考书,而非一本可以让人轻松走进宋明理学的入门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