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正说历朝十大冤案
定价:27.00元
作者:如果石絮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8072435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冤案无数,读来总是令善良的人们扼腕顿足、热泪滂沱。
然而,追寻冤案发生的原因,也总是“各有各的不幸”,绝不能以一句“皇权制度的产物”来概括——这是对历史当事人的不负责任。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回到这些冤案发生的当时当地去会发现什么呢?
本书选取了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十大冤案,力求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剥茧抽丝,去伪存真,再现历史当事人之间的“博弈”或者说选择。
本书内容自在天涯论坛发贴以来,深受喜爱,被香港、台湾等华文网站转载,好评如潮。
目录
作者介绍
如果石絮,男,20世纪70年代末生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就职于山东省某机关。作品以严谨求实见长。本书在天涯论坛发贴以来,深受喜爱,被香港、台湾等华文网站转载,好评如潮。
文摘
序言
这本《满28包邮 正说历朝十大冤案》的封面设计得十分引人注目,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字体和深沉的色调,立刻就把人拉进了一个充满悬疑和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中。我一开始是冲着“冤案”这个主题去的,毕竟那些被埋没的真相、被错判的人生,总是能激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渴望。然而,当我真正翻开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在史料考据上的扎实。他没有一味地渲染戏剧性,而是非常冷静地梳理了案件发生的时代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以及关键人物的动机。比如,对于某位被诬陷的大臣,书中详细分析了当时朝堂上各方势力的微妙平衡,让我们明白,很多时候冤案的发生并非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对立,而是权力斗争下的必然牺牲品。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查阅了书后附带的年表和人物关系图,那份细致入微的梳理,足见作者的用心良苦。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故事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审视报告。它迫使我们跳出后世的道德批判,去理解古人身处的困境与局限。
评分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畅销书相比,我发现这本书最可贵的一点在于其对“历史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站在现代人的道德制高点去简单地谴责古人。他很审慎地指出,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下,某些行为在当时看来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非常成熟和克制。例如,书中对一位皇帝处理冤案时表现出的“摇摆不定”的分析,就非常到位。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残暴或仁慈,而是深入探讨了皇权体制下信息流通的阻塞,以及君主本人在巨大决策压力下的认知偏差。这种不轻易下定论、力求理解历史语境的做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看待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即“理解”与“批判”的辩证统一。这本书更像是一堂关于权力运行机制和集体无意识的精彩公开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这种需要细心研读的历史读物来说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全书的逻辑脉络梳理得极为清晰。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主题关联”而非纯粹的“时间顺序”来组织这十大冤案,使得不同朝代、不同类型的冤案之间能够相互参照、相互映照,从而构建出一个关于“何为人间不公”的宏大图景。例如,将两件性质迥异却都涉及“告密文化”的案件并置分析,就极大地凸显了制度性缺陷的普遍性和顽固性。这种结构安排,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更加系统的认知网络。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十个悲惨故事,而是在这些故事的缝隙中,搭建起了一座通往历史深层结构理解的桥梁。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连接点和更深层次的含义,实属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与其说它是一部历史书,不如说它是一部深刻的人性剖析录。作者对“冤”的定义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宽泛得多。他不仅关注那些被直接处死的“千古奇冤”,更着墨于那些因政治站队、个人偏见,甚至仅仅是“时运不济”而被埋没才华的“无声冤案”。比如,书中对某位在文坛声名显赫的大家被贬谪的描述,就让我深思。作者没有过多渲染其个人悲惨遭遇,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文化钳制的大背景下,分析了那位大家的作品是如何一步步触碰到了敏感的红线。这种冷静的叙事,反而比煽情的文字更有力量。它让我们意识到,冤屈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些痛苦是长达一生的精神流放,比死亡更令人窒息。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是穿梭于历史的迷宫,每扇门后都藏着一个关于权力的阴影和一个关于人性的拷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那些罕见的私家笔记和地方志片段,它们像碎片一样拼凑出了一个更加立体、也更加残酷的真实历史侧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有一种电影般的张力和代入感。作者深谙如何设置悬念和释放信息。在讲述每一个案件时,他总是先抛出一个广为人知的结果,让读者带着既定的印象进入,然后层层剥茧,引入新的证据和不同的解读视角。我特别喜欢他使用的那种略带戏谑却又充满洞察力的“旁白”风格,仿佛一位资深的历史侦探,带着我们一步步还原现场,揭示那些被官方史书刻意掩盖的细节。譬如,在描述某次著名的文字狱时,作者对审讯官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入木三分,将那种在皇权压力下的揣摩与逢迎,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心理刻画,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让那些遥远的古代人物仿佛触手可及。它让人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被权力之手轻易抹去的角落里。每次读完一个单元,我都需要合上书本,深吸一口气,才能从那种紧张的氛围中抽离出来,足见其文字功力之深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