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金科铭律:不可不知的18条管理定律
定价:28.00元
作者:李昊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8060094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管理就是效益,管理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企业成功的条件。企业的竞争成功与否,首先表现在管理体制上。
作为一家企业,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特别是在时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当中。基于管理理念的重要,本书从近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行为科学家和企业家那里撷取了18则经典的管理定律,并结合一些时效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案例,把它们奉献给广大的管理实践者和管理学者,以期对他们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中有所助益和启迪。
目录
管理定律1:彼得原理
一、彼得原理公式
二、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胜任的阶层
三、冲击式晋升
四、蔓藤式假晋升
五、职业性的机械行为是不胜任的
六、超胜任的员工应该淘汰
七、超不胜地任的员工留之无用
八、世袭晋升的方式
九、如何从部属到领导人
管理定律2:80/20法则
一、80/20法原则
二、80/20法原则——市场营销中不平衡的美
三、20%的用启占据企业总的80%
四、优化人力资本管理
五、质量管理:6δ与80/20的兼容
六、80/20法则给员工找出自己的优点
管理定律3:酒与污水定律
一、定律原理
二、解雇中工不能手软,烂苹果要果断丢掉
三、不信任员工将付出高昂代价
四、对管理员的要求——不做一滴污水
管理定律4:木桶定律
管理定律5:马太效应
管理定律6:6δ管理法
管理定律7:蝴蝶效应
管理定律8:德尔菲法
管理定律9:头脑风暴法
管理定律10:水坝经营定律
管理定律11:5S活动法
管理定律12:波士顿矩阵法
管理定律13:“热炉”法则
管理定律14:华盛顿合作规律
管理定律15:目标管理法
管理定律16:250定律
管理定律17:手表定律
管理定律18:帕金森定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递进是相当缜密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管理原则”,而是像搭建一个工业流水线一样,从基础的人员认知开始,逐步向上延伸到团队协作,最后触及到高层的战略布局。我尤其喜欢它在划分章节时所采用的“问题驱动”模式。比如,当它讨论到“绩效评估的公平性”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KPI设定,而是先探讨了员工对“被看见”这一基本需求的心理满足度,这一下子就把一个纯粹的“工具问题”提升到了“人性关怀”的层面。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富有温度和现实意义。读到后面,我甚至能感觉到作者在某些关键点的措辞上,似乎是刻意地放慢了节奏,用更口语化的方式来解释那些可能引起读者抵触情绪的概念,比如“结构性冗余”这种听起来很冰冷的词汇,他会用“组织里的‘安全气囊’”来比喻,这种生动的类比极大地降低了知识的吸收门槛。这本书没有试图用最新的网络热词来吸引眼球,而是专注于打磨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管理学精髓,读起来让人感觉很“耐嚼”,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钝感力”,它不像某些成功学书籍那样鼓吹“激情燃烧”和“颠覆自我”,读起来反而是那种沉甸甸的、让人脚踏实地的感觉。我记得其中有段论述,关于授权与控制的平衡,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信任赤字”是如何在组织内部慢慢积累并最终导致效率瘫痪的。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去形容“信任”这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把它具象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和反馈机制。我当时正在处理一个跨部门协作的小麻烦,刚好书里提到了“信息透明度的阈值管理”,一下子就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我自己设定的信息过滤层级太多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把那些我们日常工作中感到模糊、难以言喻的“管理困境”,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给梳理出来了,就像是把一团乱麻的线头,一根一根捋顺,虽然过程有点费劲,但最终看到清晰的脉络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它真的很少出现那种“你必须这样做”的命令式口吻,更多的是“如果你的目标是A,那么B和C是更优的选择路径”,这种尊重读者决策权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可靠的“参谋”,而不是一个专横的“教官”。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偏向于“内省式”的管理哲学,它不太强调外部竞争或市场策略,而是将大部分笔墨聚焦于“如何管理自我”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运作的内部生态”。这一点与其他很多强调“狼性文化”或“进攻性战略”的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个人对这种内敛的处理方式非常欣赏。它在论述“冲突管理”时,没有鼓吹压制异议,而是将“建设性摩擦”视为组织活力的源泉,并提供了一套非常清晰的“升级沟通协议”,明确了在不同层级的矛盾中,谁应该介入、介入的节点在哪里,以及期望达成的最终状态。这套协议的描述极其冷静和客观,几乎没有情感色彩,完全是以系统效能最大化为导向。读到最后,我有一种感觉,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管理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组织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手册,它让你明白,许多所谓的“管理难题”,本质上都是“人际认知偏差”在组织规模扩大后的系统性放大。它成功地将管理学从一套冰冷的工具箱,转化成了一套关于如何构建信任和预期管理的复杂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说,第一眼看过去,那种理工科式的严谨感扑面而来,配色上选择了比较沉稳的深蓝和米白,让人感觉它不是那种浮夸的畅销书,而是有点“干货”的味道。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的,毕竟市面上关于管理的书汗牛充栋,很多都是东拼西凑的理论堆砌。但让我稍微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排版上处理得比较克制,没有那种密密麻麻让人喘不过气的文字墙。作者似乎很懂得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碎片化,每一章的标题都很有指向性,像是给你一个明确的地图坐标,让你知道接下来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引入概念时的那种语感,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反而有点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在跟你分享他踩过的坑和总结出的“潜规则”。比如,在谈到某种组织架构调整的必要性时,它不是直接抛出一个复杂的模型图,而是先用一个非常贴近现实的工作场景来描绘问题,让人一听就觉得“对,我部门里也有类似的情况”,这种代入感是很多理论书籍所缺乏的。而且,尽管名字里带着“定律”,但通篇读下来,感觉更像是一套基于大量实践观察得出的“行为指南”,而不是铁板钉钉的科学法则,这点我很欣赏,因为它承认了管理的复杂性和环境的易变性。
评分翻阅全书,我体会到一种非常务实甚至略带“反精英主义”的写作态度。它似乎在有意无意地批判那些脱离实际、只停留在PPT上的空泛管理术语。书中对“流程优化”的论述,没有陷入到追求绝对“完美流程”的误区,反而强调了“容错率”和“弹性设计”的重要性。作者似乎深知,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变动才是常态,一个过于僵硬的系统必然会在外部冲击面前首先崩溃。我记得有一段关于“决策速度与决策质量”的辩证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快比慢好”的结论,而是提出了一个评估模型,教你如何根据事件的“不可逆性”来决定应该花多少时间进行信息收集和多方会商。这种细致入微的引导,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很多仓促做出的决定。而且,这本书在引述案例时,非常谨慎,它没有使用那些已经被用滥的、光鲜亮丽的跨国公司案例,而是侧重于描述一些中小企业在快速成长阶段所遭遇的组织瓶颈,这让作为中层管理者的我,能更快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并直接将书中的观点转化为部门内部的行动指南,而不是停留在“如果我是马斯克,我就会……”的空想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