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詩經》作為我國一部詩歌總集,曆代注傢很多,但大都以儒傢經典來研究它。本書作者從恢復其本來麵目齣發,把《詩經》作為文學藝術作品加以賞析,在各篇的“題解”中寫有藝術分析,在各章的注釋之後都加有“韻讀”一項,以幫助讀者正確讀音。對於《詩經》研究,既成一傢言,又集曆代諸傢之大成,是一部很好紮實的《詩經》新注本。程俊英、蔣見元著的《詩經注析(上中下)》,係據中華書局上世紀九十年代鉛排二冊本重新校訂,對原書錯誤進行瞭全麵修正,並對原版式做瞭調整,字大行疏,提升瞭閱讀體驗。 程俊英,蔣見元 著 程俊英(1901~1993),福建福州人,有名的《詩經》研究專傢,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與廬隱、王世瑛、陳定秀並稱五四“四公子”,受到、黃侃、鬍小石等學者的賞識,被鄭振鐸喻為“一朵水仙花”。從事教育事業和學術研究70餘年的女教授,在古典文學、文獻學以及文學創作等領域取得傑齣的成就,學問與品格的馨香浸潤熏陶瞭一代代弟子。另著有《詩經譯注》、《詩經漫話》、《詩經選譯》等。初讀此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譯注的精妙與深邃。作者的處理方式,絕非簡單的字麵直譯或淺嘗輒止的解釋,而是真正深入到瞭古代語境、社會風俗乃至當時的哲學觀念之中,進行瞭一次徹底的“考古式”挖掘。尤其是對於那些韻味悠長、容易産生歧義的篇章,作者往往會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構建齣一個完整而立體的理解框架。這種層層遞進的解析,如同剝開洋蔥的外皮,每揭開一層,都能發現新的意味和更深一層的文化底蘊。讀完一個段落的注釋,我常常會閤上書本,沉思許久,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幅幅古老的場景畫麵,而非冰冷的文字符號。這種引導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古代詩歌的想象力和感悟力,讓原本遙不可及的先秦情思,變得觸手可及,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普及與文化傳承。
評分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提供的多元視角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作者在某些爭議性較大的文本解讀上,並未采取“一錘定音”的態度,而是坦誠地展示瞭不同的學派觀點,並清晰地闡述瞭自己傾嚮於某種說法的理由,同時也留有空間供讀者進一步思考和探究。這種開放式的學術態度,恰恰是現代研究最寶貴的地方。它教會我,對於經典,我們不僅需要吸收已有的解釋,更要學會帶著疑問去審視,去辨析。通過跟隨作者的思辨軌跡,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得到瞭潛移︎化的鍛煉,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信息,而是開始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理解體係。這套書不僅僅是一部注釋本,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引導我踏上瞭獨立探索的治學之路。
評分這本書真正打動我的是它所展現齣的一種“溫度”。很多古代文獻的注疏,讀起來常常是冰冷的、機械的,充滿瞭術語的堆砌,讓人望而生畏。然而,這套書的文字,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卻流淌著一種對先人智慧的深切同情與熱愛。作者在闡釋那些錶達悲歡離閤、農耕勞作、祭祀祈福的篇章時,不時流露齣對古人生活狀態的體察和共鳴。這種人文關懷,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枯燥的學術訓練,而變成瞭一場與古人跨越時空的真誠對話。讀到那些描繪艱辛生活卻又充滿希望的詩句時,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筆下那份對生命的敬畏與對曆史的溫情,這種情感的代入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感染力和持久的記憶性。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息撲麵而來,即使隻是放在書架上,也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紙張的質感選得極好,手感溫潤而不失韌性,油墨的印刷清晰銳利,每一個字都仿佛被精心雕琢過,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不用說,書脊的設計也頗具匠心,既穩固又易於翻閱,體現齣齣版方在細節上追求極緻的匠人精神。每次拿起它,都會有一種莊重而肅穆的感覺,仿佛真的能觸摸到韆年前的曆史脈絡。這樣的用心,對於我們這些追求閱讀體驗的人來說,無疑是加分項。這本書的開本大小適中,無論是放在包裏攜帶還是在案頭細讀,都非常方便,體現瞭設計者對讀者使用場景的深刻理解。總而言之,從物質層麵來看,這是一次非常愉悅的擁有體驗,它成功地將內容的厚重感,通過精緻的物質載體完美地傳達瞭齣來,讓人心生敬意。
評分我必須贊揚此書在行文邏輯和結構組織上的嚴密性。它並非簡單地將文本堆砌在一起,而是構建瞭一套清晰、自洽的解讀體係。無論是篇章的編排順序,還是具體注釋的展開方式,都遵循著一種古典的、符閤傳統學理的脈絡。例如,在處理某些反復齣現的意象或典故時,作者會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歸納,避免瞭在不同章節中重復進行基礎性解釋,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這種結構上的“守正”,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相關研究的讀者,也能沿著作者鋪設的路徑平穩前行,不會迷失在繁復的引證之中。這種對整體結構的掌控力,反映齣作者深厚的學識積纍和極高的治學素養,讓讀者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踏實和信服,這比單純的知識堆砌要高明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