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尚书 线装中华国粹
定价:24.90元
作者:胡亚军 校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9174679
字数:
页码:257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尚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文献资料。它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却佶屈聱牙。鉴于此,本书对之进行注释、今释。本书由胡亚军译注,博采众长,注释时有新意,译文也通顺畅达,是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尚书》的一本好书。
内容提要
胡亚军译注的《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胤征第四【原文】羲和湎淫1,废时乱日2,胤3往征之,作《胤征》。/惟仲康4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众日:“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征定保5,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6,厥后惟明明。每岁孟春7,遒人以木铎徇于路8,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9,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惟时羲和颠覆10厥德,沉乱11于酒,畔官离次12,俶13扰天纪,遐弃厥司14,乃季秋15月朔,辰弗集于房16,瞽16奏鼓,啬夫17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19先王之诛,《政典》日:‘先时者20,不及时者。’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21,烈于猛火。歼厥渠魁22,胁从23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呜呼!威克厥爱24,允济25;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注释】1湎:指沉溺于酒。淫:过分。/2废时乱日:指荒废了记载时日的职责,扰乱了天时节令。/3胤:国名。/4仲康:姒姓,启之子,太康之弟,夏朝第四任君主。/5明征定保:指明确地被证明是可以安定国家、保护百姓的。征:证明。验证。/6修辅:忠于职守以辅佐其君。/7孟春:春季的首月。/8道(qiu)人: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木铎(du6):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徇:巡行。/9谏:直言规劝。/10颠覆:推翻,摧毁。/11沉乱:沉迷昏乱。/12畔官离次:违背官职,擅离职守。畔:通“叛”,违背,背离。次:官次,官职。/13俶(chu):开始。/14遐:疏远。司:职掌,主管。/15季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16辰弗集于房:指太阳和月亮没有在房宿会合而发生了日食。辰:指日月交会之所。集:合。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四宿。/17瞽:古代乐师。/18啬夫:掌管布帛的小官。/19干:冒犯,侵犯。/20先时者:指计算天象出现的时辰,提前了的情况。下文“不及时者”指落后了的情况。/21逸德:即失德。/22渠魁:首领,头领。/23胁从:指被胁迫而随从别人做坏事。/24威克厥爱:指威严能战胜私爱。/25允济:指能成功。允:确实,果真。济:成。/【译文】羲氏与和氏过度沉迷于美酒,荒废了记载时日的职责,扰乱了天时节令,胤侯去征伐他们,史官记录这件事,写下了《胤征》。/仲康开始登上帝位统治天下时,命令胤侯掌管六军。羲氏与和氏废弃自己的职责,在封地过度沉迷于美酒,胤侯奉行帝王的命令去征伐他们。/胤侯告诫众人说:“啊!众人啊!圣人有谋略、有训诫,这些谋略和训诫明确地被证明是可以安定国家、保护百姓的,先王能谨慎地遵循上天的训诫,臣民能奉行常法,百官尽职尽责地辅佐君主,诸侯们也都很英明。每年春季的个月,被派去民间了解情况的使臣拿着铃铛在路上巡行,官员们互相规诫,工匠们依据技艺互相劝谏,其中有不奉行职守的,国家按照常法处罚他们。现在羲氏与和氏败坏了先王的德行教化,沉迷于美酒,违背官职,擅离职守,开始扰乱上天的秩序,抛弃自己的职责。于是在九月初一这天,太阳和月亮没有在房宿会合而发生了日食,乐官敲响大鼓,小官吏们驱赶马车,百姓奔走都去营救太阳,羲氏与和氏处在官位上却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昏庸糊涂不了解天象,因而触犯了先王的刑法,《政典》上说:‘计算天象出现的时辰,提前了要诛杀,不能赦免;落后的也要诛杀,不能赦免。’现在我率领你们众人,奉行上天的惩罚。你们众将士要为王室共同出力,希望你们帮助我恭敬地秉承天子的威严命令。大火燃烧昆山时,美玉和石头一起被烧毁。天子的官吏失去德行,危害比猛火还要严重。歼灭这些贼寇中的首领,被迫跟从的人不要治罪,以前沾染陋习的人,都让他们改过自新。啊!如果威严能战胜私爱,就能成功;如果私爱战胜威严,就不会有功绩。你们众人要谨慎努力啊!”
……
序言
无
抛开学术层面的考量,纯粹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套线装本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中华文化中的“国粹”二字,从来就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传承,更在于形式上的美学表达。这套书的装帧,无疑是继承了传统书艺的精髓。线装的固定方式,让书本可以完全平摊在书桌上,阅读时不必费力按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纸张的选择也令人赞叹,它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洁白的现代纸张,而是带有一丝米黄的色调,这种暖色调对长时间阅读眼睛非常友好,减少了视觉疲劳。线装本的侧边通常会留出一些精美的签条或折页,这本书虽然简洁,但细节之处流露出的对传统的尊重令人感动。它不像许多现代批量生产的图书那样追求速度与廉价,而是体现了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让人感觉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动都是一种仪式感。
评分老实说,阅读《尚书》对现代人来说,绝非易事。它的语言是上古汉语,晦涩难懂是常态,即便是“夫”、“厥”、“钦若”这些词语,也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因此,一个好的“校”本,其价值就体现在“桥梁”的作用上。这本书的校注,体现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力。它不会生硬地用现代白话将原文完全“翻译”掉,从而丧失了古文的韵味和张力;它保留了文言的结构美,但在关键的难点上,提供的解释是精准且富有洞察力的。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名地点的考证,也做得比较扎实,这使得我们在阅读那些晦涩的篇章时,不至于完全迷失在字句之中,而是能勾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历史图景。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带有浓厚祭祀或朝会色彩的篇章时,胡亚君先生的注释能够将我们带入当时的语境,理解那些看似繁复的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意图。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让这部看似“硬核”的经典,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作为一部研究中国早期政治哲学与伦理思想的基石之作,《尚书》的内容自然是博大精深的,而选择一个靠谱的版本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我们与先秦文献对话的质量。我特别欣赏这套线装本在文本呈现上的严谨性。我们都知道,《尚书》历来版本复杂,存在“今文”与“古文”的争论,以及后世的不断增删和伪乱。胡亚军先生的校订工作,显然是下了苦功梳理脉络的。它不是简单地采用了某一个流传最广的版本,而是基于对诸多善本的比较研究,力求还原一个相对可靠的、接近古人原貌的文本面貌。这种“求真”的态度,对于严肃的读者来说,是不可妥协的前提。每一次读到那些关于“德”与“刑”、“民”与“君”的论述时,都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回响,那份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即便是放在今天,依然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线装本的版式也很有意思,页边距的处理恰到好处,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批注和思考,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是个巨大的便利,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对话与建构。
评分这本《尚书》的版本,从装帧上看,着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线装的形式,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古朴典雅的气息,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触感温润,仿佛能透过纸张的纹理,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封面设计上,那种留白的处理和简约的字体排版,透着一股子“大音希声”的韵味,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反而更衬托出这部经典的庄重与深邃。对于我这样的古典文献爱好者来说,光是收藏价值就已足够让人心动。更何况,胡亚军先生的校注,在学术界也是颇有口碑的。他不是那种抱着“翻案”心态去解读古籍的学者,而是以一种敬畏之心去梳理文字,考证讹误。阅读的体验中,我最看重的是注释的精准度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有些校注本,注释过于繁琐,引经据典到让人头晕目眩;而好的版本,则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恰到好处的解释,不至于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到位,既满足了专业研究的需要,也让初涉《尚书》的读者能相对顺畅地进入文本的世界。那种翻阅间,纸页轻微摩擦发出的沙沙声,本身就是一种对古籍的致敬,让人更容易沉下心来,去咀嚼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
评分对于许多人而言,《尚书》是古代帝王治国理念的百科全书,其中蕴含的“敬天保民”、“慎罚崇德”的思想,是构建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核心逻辑。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度”、“权”、“衡”等治理原则的论述尤为关注。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巧妙地服务于这种思辨性的阅读。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使得长篇的论述不会显得压抑。当我反复研读《大禹谟》或《皋陶谟》时,那种对理想君臣关系的描摹,以及对权力制约的深远思考,便能清晰地跃然纸上。胡亚君先生的校注,没有过多地引入当代思潮的解读,而是紧密围绕文本本身的语境进行阐发,这种克制恰恰是理解古人思想的必要条件。它像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政治理想的轮廓,引导读者去思考其超越时代的恒久价值,而非停留在对古代史实的猎奇层面。这份敬畏与严谨,让这本书成为了案头常备的良师益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