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零岁教育的秘诀 3, 别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路
定价:28.00元
作者:刘修吉,刘仁霈
出版社:龙门书局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088262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在台畅销30年,销售近百万册,台湾零岁教育之父,作品首度引进内地,刘修吉博士逾半个世纪育儿精华,众多家长竞相传阅的早教经典,国际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作序推荐。
内容提要
“通过阅读《零岁教育的秘诀3:别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路》,让童年经验无法重头再来的父母,给自己一次机会,追溯成长中的各种童年经验,找出忌妒、不安、逃避等种种行为的根源,重新找到自我的同时,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时警醒,不要重复当年自己的父母所犯下的错误,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给孩子,充分注重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表达,营造更亲密、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目录
部 胎儿经验——造成先天个性
章 胎儿经验与胎内记忆
第二章 胎教是人生的步
第二部 童年经验
第三章 抛弃
第四章 说谎
第五章 比较
第六章 拒绝
第七章 否定、轻视
第八章 过高期望
第九章 忽略
第十章 过度保护、放任不管
第十一章 亲腻关系
第十二章 父母不合
第十三章 父母离异
第十四章 高压、暴力
结语
作者介绍
刘修吉 美国戈登大学心理学硕士及教育学博士,台湾位公费留学研究儿童心理学者,从事中小学幼教工作四十余年。30年前率先在台引进“零岁教育”观念,引爆台湾潜能开发热潮。在台成立家专业脑力开发机构,培育出大量孩子,考上资优班、跳级生者比比皆是,成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解放”。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我自己。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肩负着沉重的责任,要为孩子铺好未来的每一条路,确保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感,常常让我喘不过气,也让我对孩子的要求变得严苛。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刻的剖析,让我意识到,这种“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路”的出发点,有时恰恰是将我自己的恐惧和不甘心强加给了孩子。我童年时的遗憾,我未竟的事业,我曾经错过的机会,我是否无意识地希望孩子能够替我弥补?书中的观点,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心中被焦虑蒙蔽的尘埃。它鼓励我放手,相信孩子内在的生命力,相信他们有能力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这种“放下”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充满希望的。我开始尝试去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去关注他们闪闪发光的特质,而不是一味地用我设定的标准去衡量他们。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爱,不是替他们铺路,而是给予他们飞翔的翅膀,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天空的广阔。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深思很久的书,它抛出了一个非常震撼的观点:我们父母往往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局限和遗憾投射到孩子身上,无意中阻碍了他们探索更广阔的可能性。作者以一种非常坦诚的姿态,剖析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育儿模式背后可能存在的误区。例如,我们总以为自己的人生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可以“指导”孩子,但书中却提醒我们,时代不同了,孩子面对的世界和机遇也与我们当年大相径庭。过度的“保护”和“规划”,反而可能剥夺了孩子自己试错、跌倒、再爬起来的机会。书中也反复强调了“看见”孩子的重要性,不是看见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而是看见他们真实的样子,理解他们的天赋、兴趣和天性。这需要父母放下固有的成见,耐心倾听,细心观察。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因为想让孩子“少走弯路”,而剥夺了他们体验人生百态的权利?这本书的语言并不生硬,反而充满了人情味,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与你促膝长谈,让你在共鸣中找到方向。它不是提供一套僵化的方法论,而是启发你去思考,去调整,去成为一个真正理解并支持孩子成长的父母。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零岁教育”这个概念的解读,这远远超出了我对传统意义上早期教育的理解。它并非指的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强调从生命最初阶段就开始建立一种健康、积极、充满尊重的亲子关系。书中对父母自身心态的调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认为父母内心的平和与成长,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基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反思性育儿”的观点,即父母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育儿行为,理解其背后的动机,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是一种持续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勇气。书中也探讨了许多关于情感教育、规则建立以及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实用建议,但这些建议都建立在深刻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技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育儿,是一场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个体。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让你重新审视自身育儿观的书。它没有提供什么“神奇药方”,而是引导你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成长的本质。我特别认同书中关于“模仿”与“引导”的区分。我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方式去“教导”孩子,但很多时候,孩子更倾向于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如果父母自身的行为不一致,或者充满了矛盾,那么再多的说教也显得苍白无力。书中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揭示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多么重要。它让我开始反思,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本身是否做到了?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孩子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天生就拥有独特的潜力和倾向。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塑造”他们,而是去“发掘”并“呵护”这份独特性,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对于那些总是试图将孩子塑造成“别人家的孩子”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轨迹。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育儿过程中那些最真实、最令人头疼的困境。作者并没有把父母描绘成完美的圣人,而是坦承了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常常会因为自身的不足、情绪的波动,而做出一些事后感到后悔的决定。比如,在孩子犯错时,我们可能因为急躁而严厉批评,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可能因为心疼而过度包办,这些行为,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则可能在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书中反复强调了一个概念,那就是“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我们自己对“好孩子”的定义。这需要父母具备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力,能够审视自己的言行背后是否受到了个人经历、社会压力或固有观念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陪伴”的论述,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存在,更是心灵上的连接。真正的陪伴,意味着父母能够放下手机,放下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去分享他们的喜悦和忧愁。这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