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 9787511214553

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 97875112145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Dora Chen 著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文化差异
  • 家庭教育
  • 德国教育
  • 中国教育
  • 母子关系
  • 成长
  • 心理学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14553
商品编码:300683295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

定价:32.00元

作者:Dora Chen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12145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份从亲子教养、文化认同、学校教育到孩子人际关系的成长纪录,同时也包括了照顾过敏儿以及夫妻相处的心情絮语。在德国拉扯两个孩子的中国妈妈Dora,以平实幽默的文字,丰富的生活照片,充满童趣的孩子图画,以及妈手绘图等多样素材,真实呈现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家庭故事,希望能与中国家长分享一点德国式教养的不同思考。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一家四口在德国生活的点滴。作者一家本是中国人,移民德国后,生有一女一子,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有许多差异,作者在全书中将中德教育的差异一一列举,并讲述了她是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在有效吸收德国家庭教育理念过程中,享受孩子带给她的一串串惊喜。在整个对比吸收过程中,作者*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放下大人的身段,蹲下来与孩子看世界,并用孩子的速度,陪伴他们慢慢前进。

目录


作者介绍


Dora Chen(陈羿伶),来自中国台湾,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德文系。
1994年前往德国深造,在德国拜鲁特大学 (Bayreuth University)地理系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定居德国迄今。
1999年成立了以德国生活信息为主的《德国生活网》。期间曾于四方书网从事《乡恋德国食际情报》专栏写作,2006年出版德国美食书《寻味日耳曼》。
2008年以全职母亲之身份,与全球百位华人母同创作《一百母亲》一书。同年亦推出个人著作《与孩子慢舞:成长在日耳曼》,其简体版于2011年以《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一书名正式在内地发行。

文摘



序言



《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 引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跨文化的生活与教育体验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当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碰撞出关于母爱、家庭教育的别样火花,会产生怎样的故事?《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便是一部深入探索这一主题的非虚构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展现了两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母亲,在中国与德国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各自的育儿理念、生活方式以及她们在育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感悟。本书并非一个简单的跨文化比较,更不是评判哪种教育方式更优越,而是通过两位母亲的视角,折射出不同文化对亲子关系、儿童成长、家庭责任的深层理解,以及她们在融合与调整中,对“什么是更好的母爱”这一永恒命题的追寻。 第一部分:文化土壤上的母爱初养成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依然深刻影响着一代代父母。中国妈妈往往肩负着沉甸甸的期望,她们将孩子的未来视为家庭的希望,也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与心血。本书中的中国妈妈,可能是生活在繁华都市,也可能在故乡小镇,但她们共同的特点是,将孩子的教育置于家庭事务的中心。从咿呀学语到升学考试,她们几乎参与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节点。 她们可能每天细致地规划孩子的学习时间,报名各种课外辅导班,从奥数到英语,从绘画到乐器,恨不得孩子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她们会对孩子严格要求,但也常常在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时,流露出难以言说的喜悦和自豪。她们重视基础教育的扎实,认为知识的积累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石。同时,她们也深信言传身教的力量,自己的勤劳、节俭、坚韧,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然而,这种全情投入的背后,也隐藏着中国社会特有的压力。来自学校、来自社会、来自长辈的期待,都可能转化为中国妈妈内心的焦虑。她们会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会担心孩子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甚至会牺牲自己的事业和个人发展,全身心地投入到育儿事业中。本书将深入剖析这种“中国式母爱”的形成根源,探讨它在物质丰裕时代所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母亲们在平衡个人价值与家庭责任时的内心挣扎。 第二部分:自由之风下的育儿新篇章 与中国妈妈的“全方位包围式”育儿不同,德国妈妈的育儿理念往往受到其社会文化中“自由”、“独立”、“尊重个性”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德国的教育体系强调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鼓励他们自己做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本书中的德国妈妈,她们可能生活在德国的小镇,也可能是在大都市,但她们普遍信奉“放手”的育儿哲学。 她们可能不会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业,更关注孩子是否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她们鼓励孩子在游戏和探索中学习,认为玩耍是孩子认识世界、发展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她们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犯错,去体验失败,并从中学习成长。例如,孩子摔倒了,德国妈妈可能会先观察,给予安慰,但不会立刻冲上前抱起,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在家庭生活中,德国妈妈也更倾向于将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她们会和孩子一起讨论家庭事务,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她们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比如,孩子可能从小就被鼓励自己打包午餐,自己收拾房间,甚至自己规划周末的活动。 德国妈妈的育儿方式,看似“放养”,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智慧。她们相信,过度的保护只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她们的目标是培养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个体。本书将深入挖掘德国妈妈的育儿理念,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基因,以及她们如何在这种“自由”的养育方式下,培养出健康、快乐、有创造力的下一代。 第三部分: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育儿实践 当中国妈妈遇到德国妈妈,当两种截然不同的育儿理念在同一个屋檐下,或者在跨文化家庭中发生交集,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本书并非仅仅是两种文化的简单对比,而是聚焦于这些碰撞与融合的真实场景。 或许,我们会看到中国妈妈对德国妈妈“不够负责”的担忧,例如,当德国妈妈允许孩子在户外尽情玩耍,即使弄得满身泥巴,中国妈妈可能会感到不安,担心孩子生病,或者认为这不够“斯文”。反之,德国妈妈也可能对中国妈妈的“过度安排”感到不解,例如,当中国妈妈为孩子安排了满满当当的课外活动,德国妈妈可能会觉得这剥夺了孩子的自由玩耍时间,不利于身心健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也会从对方身上学到很多。中国妈妈可能会开始反思,是否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探索的空间,是否应该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信任。德国妈妈也可能会认识到,适当的引导和规划,以及对孩子学业的关注,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也是有益的。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现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两位母亲可能在育儿的某个具体问题上产生分歧,但她们会通过沟通、理解和妥协,找到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最佳解决方案。她们可能会借鉴对方的优点,弥补自己理念的不足,最终形成一种更加多元、更加人性化的育儿模式。这种融合,不仅仅体现在育儿方式上,也体现在她们对家庭、对婚姻、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上。 第四部分:跨越文化的母爱回响 《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并不仅仅是一部育儿经,它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理解、关于爱的深刻探讨。在探索不同文化下的母爱时,我们也会反思,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德国,作为母亲,我们共同的愿望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成为一个独立、善良、有担当的人。 本书通过两位母亲的视角,展现了母爱的多样性,也揭示了母爱背后共同的情感内核。她们都在用自己最真挚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去引导他们走向人生的道路。这种爱,有时是坚定的指引,有时是温暖的陪伴,有时是默默的支持,有时是放手的勇气。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仅仅能了解到中德两国在母爱和育儿方面的差异,更能体会到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以及在差异中寻找共鸣的智慧。本书将引发读者对自己育儿方式的思考,也会对其他文化产生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它告诉我们,母爱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最重要的是,那份源自内心深处、无私的爱,以及在爱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勇气。 结语 《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是一场关于母爱与成长的跨文化旅程。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两位母亲的世界,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体味她们的育儿智慧。在向左或向右的选择中,我们看到的是两种文化的鲜明特色,更是两位母亲为了孩子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的坚定脚步。这本书,将为所有身处育儿洪流中的父母,提供一份深刻的启迪和温暖的慰藉,让我们在多元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动人的母爱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9787511214553,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与吸引力。它直接点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母亲育儿方式的对比。我立刻联想到,在中国,母亲往往被赋予了“全能”和“牺牲”的标签,她们似乎要把孩子的人生之路铺垫得平坦无忧,从学业上的步步为营,到生活中的无微不至,都渗透着一种深沉而强大的母爱。而“德国妈妈向右”则是一种鲜明的对照,它预示着一种截然不同的育儿哲学。我猜想,德国的妈妈们或许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去“闯”,去体验,去犯错,去学习。她们的教育理念可能更侧重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过度保护。这本书,很可能通过大量的鲜活案例,将这两种育儿模式进行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剖析。我渴望看到书中关于孩子教育选择、家庭规则的制定、以及亲子沟通方式的详尽对比。这种跨文化的观察,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下养育孩子的差异,也能促使我们审视自身育儿观的局限性,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构建更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模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非常吸引人了:《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9787511214553。这个题目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从小到大,我们接触到的教育理念和家庭环境,似乎都有着一种约定俗成的“正确”方式。而“向左”和“向右”这两个方向词,暗示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育儿哲学正在被并置、被比较。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母亲形象,以及源自西方(这里是德国)的育儿模式,并将它们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作者很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案例,或者甚至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进行田野调查,来揭示这两种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是关于孩子学习成绩的追求?是关于孩子品德的塑造?还是关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我想,这些都是会在这本书里被触及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育儿场景,比如孩子做作业时,中国妈妈和德国妈妈会有怎样的反应?孩子犯错时,她们又会如何引导?这种对比,不仅能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也能拓宽我们对“好妈妈”的定义。这本书,或许会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己,也可能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育儿世界。

评分

《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9787511214553,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戏剧性。它就像一个巧妙的隐喻,暗示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育儿路径正在被铺开。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中国妈妈们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她们倾注的无限心血,她们的爱,或许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保护网,时刻守护着孩子的成长。而“德国妈妈向右”,则让我感受到一种更为洒脱和自由的育儿氛围,仿佛是在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冒险,去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本书,大概是一次对两种育儿文化的深度对比和解读,它将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揭示出中国妈妈在教育孩子时的“坚守”与“付出”,以及德国妈妈在培养孩子时的“放手”与“引导”。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母亲们在孩子学习、品格塑造、乃至兴趣培养等方面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这种跨文化的审视,无疑会让我们反思自身在育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点,并从中获得启发,从而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构建更健康、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评分

读到《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9787511214553)的书名,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许多画面。我想象着,在中国,母亲们大概是尽心竭力地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从补习班的选择到未来专业的考量,甚至连孩子的社交圈似乎都由母亲精心打理。她们的爱,如同一张绵密的网,既温暖又可能有些窒息。而“德国妈妈向右”这个表述,则让我联想到一种截然不同的育儿风格。或许,德国的妈妈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让孩子在探索和试错中成长。她们可能不会过度干预,而是给予孩子信任和空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跨文化育儿的对话,它将中国妈妈的“事必躬亲”与德国妈妈的“放手”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碰撞。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许多具体的育儿细节,比如孩子们在玩耍时,两种文化的母亲会如何介入?当孩子面临挫折时,她们又会如何鼓励?甚至可能涉及到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方式,中国家庭中强调的“听话”与德国家庭中提倡的“平等对话”之间的差异。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育儿实验报告,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文化基因下,孩子成长轨迹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引发我们对自身育儿理念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9787511214553,《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简直就是一道引人入胜的数学题。它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育儿方向摆在了我们面前,仿佛在邀请我们去计算、去探索它们之间的距离和联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在中国妈妈的“向左”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教育智慧和情感投入?是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孩子铺设一条最优越的成长道路?还是在严谨的规划和高强度的训练中,雕琢出孩子卓越的未来?而“德国妈妈向右”,又会带来怎样一番景象?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更加注重孩子内在驱动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方式,或许她们更鼓励孩子去探索未知,去挑战自我,去承担责任。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关于东西方育儿理念的深刻对话。我期待它能通过详实的内容,展现出两种文化下母亲们在教育孩子时的真实情境,比如在面对孩子的学业压力时,她们会如何调整策略?在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方面,她们又会采取哪些截然不同的方法?这种跨文化视角的碰撞,必然会让我们对“如何做一个好妈妈”这个问题,产生全新的思考和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