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记(套装全9册)钟博士细讲论语

论语讲记(套装全9册)钟博士细讲论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茂森 著
图书标签:
  • 论语
  • 国学经典
  • 传统文化
  • 钟博士
  • 解读
  • 文化
  • 教育
  • 哲学
  • 儒家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鑫陆博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26898
商品编码:30084790814
包装:盒装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钟茂森教授,传统文化学者,近年来通过录制挂网的形式讲解儒释道经典两千余小时,《论语讲记》根据钟茂森教授“《论语》研习报告”整理而成,本次《论语》讲习,前后历时三年,累计讲授二百八十二小时,钟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是今人学习《论语》弥足珍贵的读本。
  程子曾经说过,“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所以读书重在变化气质,不是在语言文字上去打转转,钻牛角尖,关键是我们读了之后,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人格,这样读《论语》才有实处的受用。
  我们怎么学习《论语》?要把自己置身其内,就好像面对着孔老夫子,自己就是孔老夫子的弟子。《论语》中弟子问话,就好像自己在问一样。孔老夫子回答,就好像他正在回答一样。
  我们学《论语》,不只是读读文字,赞叹、赞叹孔子而已,更重要的是学到孔子的存心,我们也要做孔子。我们要学得跟孔子一模一样,这叫学儒。
  我们在求学当中要解行并重,像读《论语》,这就是学文。我们要是读了《论语》只是把它当知识来学,学完之后回家根本没用得上,那久而久之就变成文胜质。我们学文目的还是帮助加深我们的质,使我们的质更加的优良,最后趋于完美。
  博学于文是解门,解得愈透彻愈好。学《论语》就是求解,学“四书”都是求解。行门愈简约愈好,约之以礼,所以我们提倡《弟子规》就够了,这是力行,力行就用《弟子规》,天天对照《弟子规》反省忏悔,改过自新。

内容简介

  《论语》乃孔夫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着笔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在战国初期。辑录者有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学说非常重要的文献。
  《论语讲记(套装全9册)》是钟茂森教授研习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又一心得报告。本次讲解,前后历时三年,累计二百八十二小时,教授“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把历代古圣先贤对《论语》的记述、开解,撮取精要呈献给今人,把自己的心得、感悟报告给大家。在本次讲席中,训诂方面的参考,主要依朱熹的《论语集注》,义理阐发方面,主要依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以及江谦先生的《补注》。在没有说得很详尽之处,也兼采众家之长。
  宋代大儒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又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意在强调读书重在变化气质,虚心涵泳,内化成自己的人格,才有读《论语》的真实受用。
作者简介
  钟茂森,博士,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1995年毕业于中国广州中山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2岁);1995年至1999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学读书期间,先后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金融博士学位(时年26岁)。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商学院任教四年,获美国特批的“杰出教授与科研人才”绿卡。2003年迁居澳大利亚,任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后来获得终身教职。
  钟茂森博士多次应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演讲。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布里斯本、法国巴黎、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关于教育与和平的会议上,以及世界各地著名大学(如中国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党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等)作主题演讲报告,金融危机后更是呼吁在商界推行中华伦理道德。
  钟茂森博士的演讲融汇东西方伦理道德、哲学、心理学、医学、太空物理学与金融学等学科,2006年6月,钟博士在山西大同做了题为《八荣八耻——明道德知荣辱》的报告;2009年9月应北京友成文化论坛的邀请,发表了《金融危机的省思和出路——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演讲;2009年10月参加中国上海“首届商亦载道”精神启示论坛会议,发表了《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道义拯救商业危机》主题演讲,广受好评。另外还有《幸福成功的根基》、《青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和谐之道,以孝贯通》、《百善孝为先》、《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为什么要学习因果教育》、《华严科学宇宙观》、《大乘佛法的现代科学观》、《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道风》、《金融危机里的省思与出路》、《道义拯救危机——中华伦理世纪重建之路》等百余场主题演讲,介绍和推动中华传统圣贤教育,受到热烈欢迎。

目录

《第一册 学而·为政篇》
学而第一
书之首篇 入道之门

第一章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有朋远来 志同道合
不知不愠 是谓君子

第二章
孝悌和顺 不好犯上
君子务本 本立道生
彰显性德 孝悌为本

第三章
巧言令色 与仁相悖
从仁入手 而见性德
存心为仁 诚中形外

第四章
圣贤之道 改过而已
孝悌忠信 中国精神
忠信传习 成就圣贤

第五章
治国方略 古有五事
五事相因 各有次第

第六章
提纲挈领 圣贤根基
七事具备 方名弟子
养蒙学问 求其放心
文王既没 文仍在兹

第七章
五伦之义 学问之本
圣人之学 在明人伦
躬行实践 圣贤实学

第八章
庄重威仪 学则有固
人道忠信 交友辅仁
过则能改 善莫大焉
立志贤圣 名为自重
格物克己 慎独威仪
直心正念 真如忠信
自重改过 亲师取友

第九章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丧礼慎终 祭诚追远
自行化他 涵养厚德
复其本性 孝为良方
慎终追远 孝道圆满

第十章
无争不求 夫子五德
心存仁爱 感来敬信
自性性德 诚中形外
富强礼乐 合则双美
五德本有 唯其内求

第十一章
为孝之道 不违父志
劝谏细行 不违不怨
孝悌大者 继志述事

第十二章
天理人仪 以和为贵
克念作圣 心不逾矩
礼而有节 和谐之道
严谨守礼 证悟本性

第十三章
信合德义 方可复守
恭行合礼 远离耻辱
仁义有礼 可敬可法

第十四章
志向高远 无求安饱
有修有证 力行近仁
四事具备 孔颜家风
扎根为学 精进不懈

第十五章
贫富两忘 乐学志道
切磋琢磨 精益求精
举一反三 悟性现前
学无止境 策进求道
道也无涯 学也无涯

第十六章
小人责人 君子责己
知人知己 自利利人
重义轻利 善感福应
学之次第 信解行证
为政第二

第一章
为政以德 天下归仰
正己修德 民信而敬
上下向德 安定和谐

第二章
诗之三百 思在无邪
凡诗之言 导归诚正
正念守敬 落实无邪
真妄不二 依妄修真

第三章
礼法并用 标本兼治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倡德循礼 以正民心
政刑为辅 礼德为本

第四章
十五志学 一生不辍
三十而立 学业有根
四十不惑 行权方便
五十知天 承载使命
六十耳顺 返闻自性
七十从心 不勉而中
觉悟本心 由学而至
蕅益深解 圣贤次第
孔子耳顺 观音圆通
从心所欲 安定自在
圣人示现 我辈可行

第五章
孟懿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问孝 夫子详陈
事亲始终 至孝尽礼
克己复礼 孝亲无违

第六章
武伯问孝 子曰忧疾
谨身守德 不行不义
成就圣德 圆满孝道

第七章
子游问孝 子曰敬养
敬爱备至 养亲心志
子孝以礼 父慈有节
孝亲养志 真正有敬

第八章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婉容悦色 是名为孝
奉亲事师 重在用心
诸子问孝 随类而解
孝道根源 在于心地

第九章
颜回听教 顺受无碍
不违如愚 深潜纯粹
君子慎独 独叹颜回

第十章
识人三法 视观与察
视为当下 表面作为
观为过去 为人做事
察为心意 所安之向
识人之要 见其存心
自省内察 念念改过
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
蕅益点睛 开显圣意

第十一章
温习实践 常有新得
力行真干 学有新得
学贵力行 志作人师
温故知新 不离心性
温故明心 知新为用

第十二章
性德圆满 才艺无穷
雪公行谊 大用无方
君子之儒 不以器限
真实学问 从德而生
下学上达 大用不周

第十三章
行于未言 心悦诚服
圣人之教 契理契机
行必先人 言必后人

第十四章
君子为公 小人为私
君子忠信 小人谄谀
君子觉悟 小人迷惑
君子小人 存心不同
生法无缘 三种慈悲

第十五章
学而不思 不明义理
思而不学 枉费思虑
记问不习 危而不安
学而兼思 闻慧双修
圣人示现 学而知之

第十六章
治学善道 一门深入
异端邪法 与道相悖
圆人说法 无法不圆

第十七章
为学之智 诚意不欺
回归自性 得到真知
无所不知 方名为知
认识自性 转凡成圣

第十八章
为官从政 谨言慎行
精思熟虑 寡尤寡悔
仁义忠信 禄在其中
谋道忧道 天爵天禄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第十九章
得民心者 自得天下
提拔贤人 容忍小人
敬服正直 自然情理
格物诚意 直枉自明
觉悟放下 正直圆满

第二十章
仁孝世范 潜移默化
格致诚正 明德亲民
一人修德 天下太平

第二十一章
居家孝友 为政之本
孝悌之德 为政之本

第二十二章
人而有信 成就圣学
六信内求 探寻自心
纯善真信 内外和谐

第二十三章
增减枝末 不变根本
礼之根本 五伦十义
礼之大体 三纲五常
礼义常道 因往推来
圣人心法 如镜照物
礼之本体 为仁之道

第二十四章
违礼祭祀 谄而无福
见义不为 重利无勇

《第二册 八佾·里仁篇》
《第三册 公冶长·雍也篇》
《第四册 述而·泰伯篇》
《第五册 子罕·乡党篇》
《第六册 先进·颜渊篇》
《第七册 子路·宪问篇》
《第八册 卫灵公·季氏篇》
《第九册 阳货·微子·子张·尧曰篇》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 天下归仰
  《论语》里的每一篇都是采用篇首第一章的几个字作为篇题,我们来看第二篇的第一章。
  “众星共之”的“共”念拱,有围绕、相向的意思。“为政”是把持政治。谁是为政者?一国的领导人。“为政”的“政”,朱子在《集注》里解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政”就是正邪的正,正确的正,“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我们把它正过来,这叫为政。
  《论语》里有一章讲“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中最大的一家,他把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向孔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说,“政者,正也”,政治是什么意思?就是公正无私。为政者守住公正,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子帅以正”,子是对季康子的尊称,你能够“帅以正”,帅是表率,给大家表演出正的样子,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就正了。你把持朝政,你正了,大家都正。“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用下命令,大家都跟着你学,都会做得正。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用道德。所以正的标准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正,不符合道德的就不正。
  朱子解释,“德之为言得也”。“德”字当得讲,“得于心而不失也”,你真正按照道德而行,你就能够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关键是为政者自己要行得正,这叫“为政以德”。
  孔子用了个比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子解释说:“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北辰是北极的意思,有古注把北辰作为星的名字,可能是北极星,但是好像有点牵强。朱子这里说的北极,是指方位,是“天之枢也”。枢就像门的中轴,门之所以能开关,因为有轴,门绕着中轴转。这里是指地球北极与天空相对的地方,那一个空间就叫北辰。
  我们的地球在转,我们看到天上所有的星星都围着北极这个方向在转,所以北极指向的空间就好像一个门的中枢、中轴,所有的星星都围着它转,它“居其所,不动也”,就好像门的轴,它不动,门在动,围着轴在动。“众星共之”的“共”是相向的意思,“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所有的星星围着北辰这个空体,这个中轴在环绕。用这个比喻来形容人君、领导者,就好像北辰一样,众星是比喻他的大臣和百姓,为政者、领导人能够“居其所”而不动,所有的臣民围绕着他转,就是拥护他。为什么?因为他“为政以德”。
  朱子说,“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为政者行得正,用道德来修养自己,就能够得到无为而治。无为是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更不会想去做一些什么事,他无为,他不用起心动念做什么事情,自然得到天下人归仰。为什么?这是一位圣王。这是用北辰来比喻这个相。
  我们中华老祖宗的文化就是重德行,《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你是国家领袖、天子,还是庶人(一般普通老百姓),都要以德为本。我们以德为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正了,一切都正。所以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为什么?因为天下都是围绕着一身在转的。就像一个圆,身是圆心,家国天下是圆周,我们的身正了,整个圆都正了;身摆得不正,整个圆周也就跟着不正。
  正己修德 民信而敬
  我们的身其实还有一个圆心,就是我们的心,“心正而后身修”,我们的心如何正?格物、致知、诚意,放下贪瞋痴的烦恼,我们的心就正。我们有所好乐,就不得其正,好乐是贪;有所忿懥,就不得其正,忿懥是瞋,瞋恨、不高兴,都是瞋恚心;有所恐惧,有所忧患,也不得其正,恐惧忧患是愚痴,不明因果、不明事理才会生出恐惧忧患。所以把贪瞋痴放下了,我们的心才正,身才修。一正一切正,心一正,身、家、国、天下,全都正。为什么?身、家、国、天下,完全是我们心中所现物,所谓“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唯心造”。我们的心能造天下万物,所以心正了,万物都正,这叫格物。格物的格是什么意思?正!万物都正了,叫格物。怎么格?从心里格,格除我们心内的物欲烦恼,我们的心就正了,万物也就正了。这个道理非常深,真正悟明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原来修心、修身、为政,都是一件事情,不是不同的事,是同一件事,一修一切修。
  朱子引程子的话:“为政以德,然后无为。”何必要有为?原来为政都是修身之事,都是我们自己修心之事。所以,“为政以德”,就是修心而已,修身而已。不用起心动念做什么有为的事业,也能够无为而治。反过来,我们如果为政不以德,无论怎么去治理天下,还是不能圆满,总有欠缺。所以圣人为政抓住根本,《大学》里讲,“此谓知本”,知道根本了。我们能不能知道根本?根本在哪?就是自己修身。修身就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知本,“知之至也”,我们真正知道了,我们的知才圆满。为什么?真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必定会“反求诸己”,从自己的身心来修,这叫“从根本修”。然后才知道,原来根本没有外面的事,全是自己的事,自己心内的事。
  朱子又引范氏,范祖禹大儒的话:“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这话也讲得很好,继续给我们分析这个道理。我们“为政以德”,用道德来修身,从而影响家、国、天下,就能做到“不动而化”,不用去向外攀求,自自然然就能教化百姓。因为百姓都看着我们,向我们学习。“不言而信”,我们说的话自然就能让大家信服,甚至不说话,完全用身教,就能有这样的信用,大家都对我们心悦诚服。“无为而成”,不用起心动念想着我该怎么样去为政,自自然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成”,成什么?成就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是大道理。
  “所守者至简”,我们所守的,守着什么?守着德,最简单的,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顾自己修德,人家自然受自己转化,“能御烦”,御是驾驭,烦是繁琐,很繁琐、很多样的事情自己都能驾驭得很好。我们讲领导人是日理万机,这是很烦人的事,果然自己能够守着至简之道,只是一味修德,《大学》里讲,“有德此有人”,就有很多能人帮自己。他们对我们真正是敬服,由衷地愿意帮助我们,因为我们是有德之人,真正能做到垂拱而治。
  “所处者至静”,我们处在什么地方?处静,不是动,我们的心能够安定、能够静虑。《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我们能够“反求诸己”,认真地修德,我们的心就安静,就能“制动”,就能驾驭动荡的场面,以静制动,整个场面就能被我们定下来。这是我们的功力深厚。
  “所务者至寡”,我们所做的事情很少,寡是少,根本不需要做很多事,就是自己修德,天天反省检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就这一桩事。“而能服众”,大众就能服我们。
  蕅益大师在《点睛》中说,“为政以德,不是以德为政,须深体此语脉。盖自正正他,皆名为政”。大师讲的这个道理很深刻。“为政以德”跟“以德为政”不一样,我们细细去品味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同的。以德为政,这里面有起心动念,我们还想着用我们的道德去为政,现在讲的“以德治国”,这里面有没有起心动念?确实有。有就不叫无为,就不能称为无为而治。“为政以德”,这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是无为而治,注重在自己修德上,重心在德而不是为政。以德为政,他的目标还是为政;“为政以德”,他的目标是修德,以德为本,抓住这个根本。德修好了,自然政治就好了,经济也繁荣了,社会也安定了,社会国家都能和谐。我们要仔细地、深深地去体会这个“语脉”,“为政以德”。
  朱子讲,对于古圣先贤的道理要“虚心涵泳”,不断地去玩味,才能品出里面的真实义。真实义是什么?蕅益大师点睛点出来了:“盖自正正他,皆名为政。”为政是什么事情?就是“自正正他”之事。孔子讲,“政者,正也”,为政就是正。正什么?既正自己,也正别人,“自正正他”。自正是根本,以自正为本,就是以修身为本,身正了,别人也自然正,“己身正,不令而从”,这就是为政,“为政以德”。
  江谦先生在《补注》里讲,“为政以德,则正己而物自正。不言而民信,不动而民敬,不怒而民威于鈇钺”。为政者自己真正修德,自己正了,一切物都正。这个物包括人物和一切事物。为什么?道理很深,简单地说,自己和一切物是一不是二,自己以外没有他物,全部的物就是自己。宇宙和自己完全是一体的,所以自己正了,整个宇宙万物都正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不正。我们能深体到这个道理,就知道真的应该从根本修。
  到了这个境界,“不言而民信”,我们不用言教,大家都对我们信服。我们“不动”,没有任何举措,人民百姓都对我们尊敬,都能够向我们学习,他们也都正了。“不怒”,我们不发怒,“而民威于鈇钺”,人民自然不敢造罪业,不敢犯罪,这个比刑罚更有效果。
  上下向德 安定和谐
  江谦先生讲,“又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故取譬于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上”是指上位的人,为政者。“上老老”,第一个老是动词,尊敬的意思,对老人尊敬叫“老老”。在上位的领导人能够尊敬老人,敬老爱老,百姓就能兴孝道,孝道就是敬老爱老。首先对自己的父母要孝敬,从而能够孝敬一切人,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上长长”,第一个长也是恭敬的意思,对长辈恭敬,这叫“长长”。领导人能这么做,百姓就能兴悌道,大家都能尊敬自己的兄长、长辈,从而带起敬重长辈的社会风气。现在社会有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老人不恭敬。老人好像没用了,退休了,对社会不再带来任何利益,所以被人遗弃。如果有这样的风气,社会怎么能和谐?一个老人工作了一辈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到他晚年的时候,反而被人遗忘,甚至被人所嫌弃,他内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他怎么能心安?社会又怎么能安定?所以对老人我们要恭敬、敬爱。老人不是没用的人,而是我们社会的恩人,我们对老人不是遗弃而是应该报恩,这样,孝悌之风才能带起来,所以需要整个国家领导重视这一条。
  ……


《论语》:一部跨越千年的智慧宝典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共同编纂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千百年来,《论语》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也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博大精深,字字珠玑,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论语》的思想内核:仁、礼、君子 《论语》的核心思想围绕着“仁”展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其政治和伦理理想的最高范畴。在孔子看来,“仁”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爱人、推己及人、克己复礼的普遍道德情怀,也强调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等具体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一种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实现。孔子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些都生动地诠释了“仁”的意义。 “礼”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和外在表现。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不学礼,无以立。”(《季氏》)“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强调,礼并非僵化的规条,而是与仁德相结合,发自内心的真诚情感。“依乎仁,游于艺。”(《述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美德。 “君子”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之德,在于其修身养性,追求至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怀德,不求物;君子喻义,不求利。“君子周乎文,小人周乎怼。”(《阳货》)君子以道德为归宿,以仁义为行事准则,他们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孔子对君子的塑造,是对个体完善和社会责任的呼唤,也是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构建。 二、《论语》的政治哲学:德治与王道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核心是“德治”和“王道”。他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不是依靠严刑峻法,而是依靠道德感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孔子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身的德行来影响和感化民众。他认为,一个有德行的统治者,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国家自然会安定繁荣。 “王道”是孔子理想中的政治模式,它以仁德为基础,以民为本,追求天下太平。“苟正其身,而况于为政乎?”(《颜渊》)孔子认为,真正的王道,是统治者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体恤民情,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临之以庄,则敬;简之以礼,则近于疵;当之以恭,则近于谄;导之以语,则近于怨;公示之以信,则近于欺;施之以能,则近于残;约之以礼,则近于亡;贷之以时,则近于劳;告之以时,则近于怨。”(《尧曰》)这些都体现了他对统治者行为的严格要求。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的阶级限制,主张因材施教。“子不语怪、力、乱、神。”(《子罕》)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品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对教育的重视,是为了培养能够担当社会责任、具备君子品德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奠定基础。 三、《论语》的处世智慧:中庸与学习 《论语》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处世智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孔子教导人们要学会反躬自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他强调,人生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修养和努力。 “中庸”是《论语》中提出的重要行为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既不偏激,也不保守,保持适度的平衡,追求和谐。它是一种不走极端,不失分寸的处世哲学,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学习在《论语》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孔子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业,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不断温习和运用。他强调学习的态度应该是谦虚好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我,丰富人生。 四、《论语》的现代意义:回归与启迪 《论语》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其思想光辉并未因历史的变迁而黯淡。在当代社会,面对物质的诱惑、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重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回归本真,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仁”的思想,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要忘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怀,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礼”的规范,并非束缚,而是促进文明进步的基石,它帮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培养优雅的举止和高尚的品德。 “君子”的追求,依然是我们人生奋斗的目标,它激励我们不断完善自我,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价值的人。 “德治”的理念,对于当今社会的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能脱离精神文明的建设,道德的力量,是维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关键。 “中庸”的智慧,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尤显珍贵,它帮助我们抵制浮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判断。 “学习”的精神,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论语》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理解人生的真谛,提升自身的修养,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个人价值,并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这部跨越千年的经典,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并与世界和谐相处的重要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股子书卷气扑面而来。内页的排版简洁大气,字号大小适中,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对于像我这种对实体书有情怀的读者来说,光是把这几本厚厚的书摆在书架上,就已经是视觉上的一种享受了。而且,每一册的跨页设计都很有心思,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还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之处的匠心独运。我特别喜欢它对经典文本的呈现方式,既保留了古籍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便利性。这样的用心,让阅读本身成了一种仪式,让人更加愿意沉下心来,去品味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看得出来,这绝对是一套可以珍藏多年的版本,经得起反复翻阅和品鉴。

评分

我最近在读的这本关于哲学史的著作,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西方思想起源的一扇窗户。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直接堆砌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古希腊先哲们在雅典城邦下的辩论、思想的碰撞,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他解析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时,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描摹当时的场景,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那种抽丝剥茧、追问本质的思维过程。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历史与我们当下的困惑。读完几个章节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入了。它不是在教你“记住”什么,而是在启发你“如何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填鸭式的灌输都来得有效和持久。对于初涉哲学领域的新手来说,这套书的引导性极强,完全不会让人望而却步。

评分

手边放着的这本关于现代量子物理学的科普读物,完全颠覆了我对微观世界的固有认知。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幽默风趣,他擅长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类比来解释那些抽象到令人头皮发麻的概念,比如“叠加态”和“量子纠缠”。我以前总觉得物理学是只有少数天才才能理解的领域,但这本书的作者,用近乎于讲相声的口吻,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讲得通俗易懂。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只是停留在解释“是什么”,还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这些发现对人类世界观、哲学思维带来的冲击和反思。读完之后,我虽然不一定能算出薛定谔方程,但我至少对宇宙的运转有了一种更谦卑、更具敬畏心的全新视角。这本书无疑是科学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

评分

我刚看完的一部外国文学经典译本,真是让我对翻译工作者的敬意油然而生。这本书的原著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十九世纪特有的那种冗长、华丽但又极富韵律感的句子结构。这次的中文译本,处理得极其精妙,它没有为了追求流畅而牺牲原文的“味道”,也没有刻意去模仿那种古旧感而变得拗口。译者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使得当代读者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原著的时代气息和人物的复杂心绪,又不至于因为阅读障碍而中断。特别是书中那些充满哲思的长段独白,被译成了流畅且富有张力的中文,让人忍不住要大声朗读出来。这种高水准的转译工作,极大地提升了经典文学作品在本土语境中的生命力,功德无量。

评分

最近入手的一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画册,简直是视觉盛宴。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高得惊人,无论是白描的线条还是彩色的写景,都捕捉到了园林中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我尤其欣赏它对造园哲学的解读,不仅仅展示了亭台楼阁的样式,更深入剖析了中国人如何通过布局、借景、对空间的分割与渗透,来表达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书中对苏州园林的介绍尤其精彩,每一个小小的角落,比如太湖石的摆放、漏窗的造型,都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寓意被细致地讲解出来。对于建筑或设计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审美参考,更是一份关于空间哲学和环境美学的深度教材。合上书本,仿佛还能闻到雨后青石板上的苔藓气息,让人心神俱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