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在家学泡茶 9787506480529

轻松在家学泡茶 978750648052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雪楠著 著
图书标签:
  • 泡茶
  • 茶艺
  • 入门
  • 家庭
  • 生活
  • 休闲
  • 饮品
  • 茶叶
  • 教程
  • 自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06480529
商品编码:300904744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轻松在家学泡茶

定价:39.80元

作者:张雪楠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64805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茶往简单泡,往心里喝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如葡萄酒对于法国人,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在节奏紧张的现今社会,偷得浮生半日闲,轻松地在家冲泡上一杯好茶,邀三五好友,畅谈人生,不也是一种放松心情、纾解压力的好方法吗?

内容提要


茶是提神醒脑的良方,茶是工作案头的,茶是保健养生的良药,茶是品质生活的符号。《生活茶馆系列:轻松在家学泡茶》与您一起分享在家轻松泡茶的乐趣,让您从泡茶的过程中,体会关于茶的种种情趣。亲手为自己、家人、朋友泡壶好茶吧!

目录


章 茶在生活中
茶说
茶为国饮
千古茶风
茶乡茶飘香
冷水泡茶慢慢浓
茶韵
初识一叶茶
六大茶类
水为茶之母
茶趣
办公室喝茶
到户外喝茶去
偷得浮生半日茶
茶具
百变材质皆入茶
选好器,泡好茶
新手入门茶具
细赏紫砂壶
瓷都景德镇
当代十大名瓷
第二章 学泡茶赏名茶
绿茶
玻璃杯冲泡绿茶
盖碗冲泡绿茶
名茶鉴赏
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黄山毛峰
六安瓜片
蒙顶甘露
太平猴魁
径山茶
安吉白茶
庐山云雾
婺源绿茶
恩施玉露
顾渚紫笋
双井绿
南京雨花茶
峨眉竹叶青
信阳毛尖
乌龙茶
紫砂壶冲泡乌龙茶
名茶鉴赏
武夷大红袍
安溪铁观音
闽北水仙
永春佛手
黄金桂
毛蟹乌龙
冻顶乌龙
文山包种
凤凰单枞
凤凰水仙
……
第三章 养生中国茶

作者介绍


张雪楠,国家高级茶艺师、评茶员、茶艺师职业资格考评员,从事茶文化教育工作10余年,现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茶业协会青少年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东城区“蓝天工程”导师团导师。
曾多次在全国部分市、区进行茶文化宣教、讲学,先后培训茶文化专业教师、初级茶艺师、中级茶艺师150多名,培训学生2000多名,指导东城区部分中小学的茶文化教学工作。被评为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校外教育先进个人。
其撰写的茶文化教育论文多次获得国家、市级奖项,部分发表在专业书刊杂志上。其中2005年茶文化教育论文在全国茶文化教育研讨会上获论文奖,并在《中国国际茶文化交流会论文集》-书中发表,2002年撰写《茶的保健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方案二等奖,2007年参与编写《北京市青少年茶文化教材》。2009年撰写《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广》获东城区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文摘





序言



《茶道之韵:精进品饮技艺与东方哲学》 作者:李怀德 ISBN:9787506481236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一章:探寻茶之本源——从神农尝百草到六大茶类的起源 本书将带领读者回溯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深入剖析茶树的起源与演变,以及不同地域气候和土壤如何塑造了茶叶的独特风味。我们将详尽介绍中国茶的六大基本分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并着重阐述它们在制作工艺上的关键差异,如杀青、揉捻、发酵和干燥等步骤对最终茶汤口感、香气和保健功效的影响。 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分类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不同茶类背后的文化符号。例如,绿茶的“清”与“鲜”,红茶的“醇”与“厚”,以及乌龙茶的“韵”与“变”。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读者将了解古代文人雅士如何将饮茶提升至一种精神境界,以及茶如何渗透到儒、释、道三家思想之中,成为东方哲学思考的载体。 第二章:器具的艺术与选择的智慧 品茶的仪式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使用的茶具。本章将聚焦于茶具的选择与功能性。我们将全面介绍紫砂壶、建盏、白瓷、青瓷等不同材质的茶具,分析它们如何与特定茶类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茶汤的“气”与“味”。 紫砂壶的养护与“包浆”的形成,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变化,更是人与器物长期互动所产生的精神联结。建盏的“窑变”艺术,则展示了火焰与泥土之间鬼斧神工的随机美学。此外,我们还将详细探讨茶则、茶荷、公道杯、品茗杯等辅助器具的功能,教导读者如何根据茶性选择最适宜的器具组合,以期达到“器为茶之父”的境界。对于新手而言,如何建立一套实用且具有审美品味的茶具系统将是本章的重点。 第三章:冲泡的科学与心法的结合——精细化水温与时间控制 泡茶并非简单的“热水泡茶叶”,而是对温度、时间、投茶量和注水手法等多个变量的精确控制。本章将系统阐述水质对茶汤的影响,从山泉水到纯净水,再到日常自来水的处理方法。 核心内容将围绕“水温的奥秘”展开。例如,高等级绿茶对水温的敏感性,以及普洱茶和黑茶需要高温才能充分激发其陈香。我们将提供一套基于不同茶类和器具的“水温速查表”。在时间控制方面,我们不仅讲解第一泡、第二泡的浸泡时间差异,更引入“快出水”与“闷泡”的技法对比,分析何种手法更适合展现某一茶品的个性。注水的手法,如“高冲”、“低斟”、“旋转注水”,如何影响茶汤的均匀度和层次感,也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解析。 第四章:品饮的境界——从舌尖到心境的转化 品饮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感官的综合体验和心境的沉淀。本章指导读者如何进行专业的品鉴活动。首先是审“形”,观察干茶的外形、色泽和匀整度;其次是观“汤”,欣赏茶汤的色泽、透亮度与挂壁情况。 在嗅闻香气时,我们将细致区分“挂杯香”、“冷香”、“热香”的层次,并教授如何区分花香、果香、蜜香、菌花香等复杂香气。品尝环节,重点在于舌面的感受,包括“收敛性”(涩感)、“醇厚度”、“水路”的细腻程度,以及回甘(生津)的持久性与强度。本书将引导读者,在每一次品饮中,将注意力从外部的喧嚣收回到内心的宁静,实现“一碗茶,观世界”的境界。 第五章:茶的养生与茶食搭配的智慧 茶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天然的保健良方。本章将结合现代营养学和传统中医理论,深入探讨六大茶类各自的药理特性。绿茶的抗氧化能力、红茶的暖胃功效、黑茶的降脂助消化作用,都有详尽的论述,并提供了针对不同体质(如脾胃虚寒者、湿热体质者)的饮茶建议。 此外,我们将探讨茶与食物的完美结合——茶食搭配。这不仅仅是茶点,更包括正餐。如何用清爽的白茶平衡油腻的肉食,如何用浓郁的红茶提升甜点的风味,以及特定茶品在解酒或提神方面的应用。本章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可实践的“茶养生方案”。 第六章:构建个人茶道空间与文化延伸 对于热爱茶的人来说,家中或工作室拥有一个雅致的茶空间至关重要。本章提供家居茶室的布局建议,涵盖光照、通风、收纳和氛围营造。我们将探讨如何融入自然元素,如插花、香道与茶道的结合,使之成为一个多维度的审美空间。 最后,本书将触及茶文化的当代意义,探讨茶艺表演的规范与精髓,以及如何将茶的“和、静、怡、真”的精神融入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通过对茶文化深厚底蕴的理解和实践,读者将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宁静而有深度的饮茶生活方式。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介绍,更有大量可操作的冲泡参数与品鉴技巧。 系统分类详述: 对六大茶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致区分与对比分析。 器具深度解析: 涵盖材质、功能到保养的全方位指南。 心境引导: 强调品饮过程中精神层面的提升与回归自然。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茶文化有浓厚兴趣,希望从入门走向精深的茶爱好者和专业人士阅读。翻开此书,即是踏上探索东方饮品艺术的深度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没有止步于“如何泡好一杯茶”,而是将视角拓宽到了“茶与生活美学的融合”。它插入了一些关于茶席布置的灵感,不仅仅是教你怎么摆放茶具,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环境光线、背景音乐甚至香薰来营造一种氛围。比如,它提到了在晨光下,搭配一张麻布桌旗,可以最大化绿茶的清新感;而在傍晚接待朋友时,使用深色陶器配合暖色灯光,能凸显红茶的温厚。这种将泡茶行为提升到“空间叙事”层面的讲解,非常新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茶的品鉴礼仪,但措辞非常温和,强调“尊重”和“分享”而非繁文缛节的束缚,让人在学习传统的同时,感到非常放松,不会有被传统规矩压迫的紧张感。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它是在教你如何用一杯茶的时间,来重塑与自我、与他人的连接,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可立即实践的慢生活哲学。

评分

我特别喜欢它在“器具选择与养护”这一块的论述,内容详实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很多市面上的书籍只是简单列举了紫砂壶、盖碗、飘逸杯的优缺点,但这本书深入挖掘了不同材质与茶汤之间的微妙反应。它详细描述了紫砂泥料的“吸附性”如何影响茶汤的二次转化,以及养壶过程中“开壶”的具体步骤,甚至连不同水质对茶汤风味的影响都做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强迫读者去购买昂贵的全套茶具,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预算来“定制”自己的泡茶工具箱。比如,它就推荐了在办公室使用玻璃杯搭配基础款滤网的极简主义泡法,非常贴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对于养护的讲解,它提到了如何避免异味串入、如何正确烘干,这些都是我在过去尝试自己养壶时常常忽略的细节,正是这些“小窍门”,极大地提升了泡茶体验的持久度和深度。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而非纸上谈兵。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完全没有一般实用书籍那种枯燥的堆砌感。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指南,上来就直接抛出复杂的步骤和术语,而是巧妙地从“为什么我们要泡茶”这个哲学性的角度切入。第一部分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不同季节与茶性的契合,比如春日宜饮绿茶的清冽,秋季适合温润红茶的醇厚,这种宏观的引导,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过去“随便泡一杯”的行为。接着,作者非常细致地划分了不同地域、不同制作工艺的茶品分类,比如白茶的“不炒不揉”与乌龙茶的“半发酵”,它用非常生动的比喻而不是干巴巴的化学变化来解释这些区别,比如将乌龙茶的比喻为“含羞的少女”,将普洱比喻为“时间的沉淀”,这种拟人化的描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记忆点。即便是对于零基础的新手,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茶类知识地图,而不是被淹没在各种复杂的名词里。这种由浅入深、由意境到技艺的递进结构,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知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讨人喜欢了!封面采用了一种柔和的米白色调,搭配着水墨晕染风格的茶具图案,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心静神宁。那种触感,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丝毫没有廉价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字体,低调却又不失精致,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了护眼的象牙白,印刷的油墨清晰锐利,即便是讲解复杂的茶道礼仪和茶具保养知识时,文字和配图的对比度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那些关于不同茶类储存环境的图解部分,用色极为考究,深绿的茶叶、金黄的茶汤,色彩的饱和度拿捏得非常到位,让人隔着纸张似乎都能闻到那一缕清香。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刚好能轻松地单手握持,即便是蜷缩在沙发上,也能舒适地翻阅。这种从外到内的品质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授泡茶技巧的书,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你进入一个更加优雅、慢下来的生活空间。对于我这种对外在审美要求比较高的人来说,光是这本书本身的存在,就已经是泡茶仪式感的第一步了。

评分

这本书在讲解冲泡技巧时,采用了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步骤解析,我发现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特别是关于“注水手法”那一章,作者细致区分了“高冲”、“低斟”和“回旋注水”三种方式,并配上了线条流畅的示意图,明确指出了水流与茶面接触的角度和力度范围。例如,在冲泡娇嫩的绿茶时,它强调水流要细如发丝,避免直接冲击;而在冲泡老白茶需要“唤醒”时,则推荐使用较大的水流进行润茶。这些讲解不是“一刀切”的,而是根据茶的“年龄”和“形态”来调整策略。此外,关于“出汤时间”的把握,它没有简单地说“泡三分钟”,而是提供了一个基于视觉参考的判断标准——比如,当茶汤的颜色达到某种饱和度时,就应立即倾出。这种基于感官的、可操作性极强的指导,让我第一次在自己家冲泡出了层次分明的茶汤,那种成功感是看视频教学也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