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酒泉百咏-霍军 航空工业出版社 9787516508879

{RT}酒泉百咏-霍军 航空工业出版社 978751650887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霍军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酒泉
  • 霍军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9787516508879
  • 文学
  • 中国当代诗歌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08879
商品编码:301157944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酒泉百咏 作者 霍军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516508879 出版日期 2016-01-01
字数 页码 220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是爱诗的民族。酒泉,作为丝绸之路的名城,在诗歌的国度中拥有独特的地位。《酒泉百咏》撷取了历代写酒泉诗歌中的精华,在体例上采用作者简介、注释、赏读、选读的方式编排,赏读力求畅晓明白,突出每位注释赏读者的个性,不求一致。同时选择同类咏酒泉诗歌佳作,供读者赏读,理解古人眼中不一样的酒泉文化。
  《酒泉百咏》既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供有志于了解、研究酒泉灿烂文化的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1.天马歌 刘彻
2.祁连山燕支曲 匈奴民歌
3.石壁诗 马岌
4.宋纤画像颂 杨宣
5.凉州乐歌 温子升
6.敦煌乐 温子升
7.关山月 徐陵
8.重别周尚书 庾信
9.关山月 卢照邻
10.塞上 郭震
11.凉州词 王翰
12.水鼓子曲 张子容
13.凉州词 王之涣
14.古从军行 李颀
15.从军行 王昌龄
16.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
17.陇西行 王维
18.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19.渭城曲 王维
20.月下独酌(其二) 李白
21.关山月 李白
22.从军行 李白
23.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岑参
24.题苜蓿峰寄家人 岑参
25.送人从军 杜甫
26.饮中八仙歌(选一段) 杜甫
27.塞下曲 戎昱
28.塞上曲 王烈
29.出塞 钱起
30.塞上曲 钱起
……

   编辑推荐
《酒泉百咏》作为一项重大学术工程和文化建设工程,经过集思广益、辨证认知、不断修改研讨,终于成为一次立意高远、眼光独特、才华闪现的酒泉文化的寻根之旅,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酒泉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世代酒泉人根本的精神基因、深层的生命追求和独特的人文标识,总结历史、盘点遗产、延续文脉、服务现实,尤其对于检视酒泉文化实力,彰显酒泉文化魅力,提升酒泉文化影响力,意义深远。《酒泉百咏》为丛书之一,撷取了历代写酒泉诗歌中的精华,带你领略古人眼中的酒泉。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1.天马歌 刘彻
2.祁连山燕支曲 匈奴民歌
3.石壁诗 马岌
4.宋纤画像颂 杨宣
5.凉州乐歌 温子升
6.敦煌乐 温子升
7.关山月 徐陵
8.重别周尚书 庾信
9.关山月 卢照邻
10.塞上 郭震
11.凉州词 王翰
12.水鼓子曲 张子容
13.凉州词 王之涣
14.古从军行 李颀
15.从军行 王昌龄
16.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
17.陇西行 王维
18.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19.渭城曲 王维
20.月下独酌(其二) 李白
21.关山月 李白
22.从军行 李白
23.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岑参
24.题苜蓿峰寄家人 岑参
25.送人从军 杜甫
26.饮中八仙歌(选一段) 杜甫
27.塞下曲 戎昱
28.塞上曲 王烈
29.出塞 钱起
30.塞上曲 钱起
……





《敦煌石窟艺术史论纲》 作者: 王建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23456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敦煌莫高窟艺术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立足于敦煌石窟开凿和壁画、塑像艺术的千年变迁,力图揭示不同历史时期佛教艺术的地域特色、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复杂脉络。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考古资料、壁画内容、碑刻题记的细致考证,结合中古史、宗教史、美术史的交叉视角,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敦煌艺术史研究框架。 全书共分为七章,涵盖了从北凉到元代,敦煌艺术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核心特征。 第一章:引论与敦煌石窟的时代背景 本章首先界定了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范畴与方法论,强调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咽喉之地,其艺术的多元性与包容性是理解其核心的关键。随后,详细梳理了敦煌石窟开凿之初(北凉至北魏早期)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早期犍陀罗艺术和中原汉传佛教艺术的初次碰撞与融合。通过对早期洞窟形制和壁画题材(如禅窟、佛龛、佛本生故事)的分析,确立了敦煌艺术植根于中原文化土壤,同时吸纳西域风格的起点。本章对敦煌石窟的地理位置特殊性及其对佛教传播路径的影响进行了详尽论述。 第二章:北魏盛期的“汉化”与规范的建立 进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敦煌艺术呈现出显著的“汉化”趋势。本章深入剖析了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佛教艺术在内容、技法和审美趣味上的重大转变。壁画中出现了大量“褒衣博带”式佛像,飞天形象开始脱离早期稚拙的印度风格,向中原飘逸的审美标准靠拢。重点分析了“三世佛”题材的兴盛,以及“因缘故事”向“经变画”过渡的成熟过程。作者通过对比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凸显了敦煌在承接中原艺术规范化方面的独特贡献,尤其是在供养人画像和世俗化叙事中的表现力增强。 第三章:西魏、北周时期的“过渡”与风格的成熟 西魏、北周是敦煌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本章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洞窟形制的演变,特别是覆斗顶和中心塔柱式洞窟的成熟应用,这不仅是建筑技术的进步,更是佛教义理表达的空间化体现。壁画方面,经变画的叙事结构日益宏大复杂,如《维摩诘经变》和《法华经变》的出现,标志着壁画叙事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作者详细辨析了北周时期菩萨形象的“丰满化”倾向,以及这一时期道教元素开始微弱地渗透入佛教图像的表现中,反映了隋唐统一前的思想交汇状态。 第四章:隋唐:盛世气象与艺术的巅峰 隋唐时期,尤其是盛唐,被公认为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本章从社会、政治、文化繁荣的大背景出发,论述了辉煌的“大唐气象”如何全面体现在敦煌的艺术创作中。唐代壁画的色彩运用达到了极致的饱和与和谐,线条流畅有力,人物造型雍容华丽,充分展现了盛世的自信与博大。本章详尽分析了唐代飞天形象的巅峰特征——“热烈、健美、自由”,并对比了早期飞天的拘谨与唐代飞天的“凌空起舞”。塑像方面,唐代造像的“写实性”和“圆润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如莫高窟中的一些大型佛像,其人体结构和神态的刻画已臻化境。 第五章:中晚唐五代时期的区域性发展与“地方化” 安史之乱后,敦煌艺术的发展轨迹开始出现区域分化。本章聚焦于中晚唐及五代(归义军时期)的艺术特征。在政治割裂的背景下,敦煌艺术吸收了晚唐五代中原地区的风格残余,但同时由于归义军政权的统治,开始展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壁画题材上,供养人行列的重要性增加,反映了地方世族对宗教事务的深度参与。作者特别指出,五代时期敦煌壁画的笔法相比盛唐趋于简练,色彩也略显沉郁,体现了地方审美情趣的回归。 第六章:宋、西夏、元代: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终结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集中探讨了宋、西夏、元代对敦煌艺术的影响。宋代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原宋画笔墨技法的学习,尤其是在山水画元素进入经变画的背景描绘中有所体现。西夏时期的洞窟艺术具有强烈的西域和党项民族风格特征,如壁画中人物面部轮廓的粗犷和色彩的厚重感。元代,随着蒙古帝国的统一和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兴盛,敦煌艺术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章重点分析了“密宗”题材(如坛城、本尊像)的集中出现,以及唐卡艺术对洞窟壁画的影响,标志着敦煌石窟艺术体系最终完成了从印度-中亚到汉传佛教,再到藏传佛教艺术的风格演变链条。 第七章:结语:敦煌艺术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本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重新定位了敦煌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世界艺术史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一座佛教石窟群,更是中古时期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物证,是研究古代宗教信仰、世俗生活、服饰、音乐舞蹈的百科全书。作者强调,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遗存的保护,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开放精神的再认识。 本书特点: 系统性强: 首次将敦煌艺术的发展清晰地划分为七个阶段,脉络清晰。 考据扎实: 大量引用未发表或鲜被关注的题记和碑文进行佐证。 视角多元: 融合了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避免了单一化的解读。 图文并茂: 书中收录了大量高清、精选的洞窟细节图例,辅助说明文字论点。 本书适合敦煌学研究者、美术史专业师生、历史文献爱好者,以及对丝绸之路文化有深厚兴趣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墨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就散发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底蕴的气质。初次翻阅时,我就被它内页的排版吸引了。字体选择得十分考究,宋体与黑体的搭配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上彰显了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也值得称赞,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消品,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脊会松动。我特别留意了边距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不会让版面显得拥挤,又能为读者留出充足的思考和批注空间。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数字化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花更多时间去亲近它,去感受文字与纸张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似乎拥有与古人对话的能力,他不仅是在记录事实,更是在试图还原当时的语境和心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去感受那些人物的挣扎与抉择。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非一般的历史读物所能企及。它没有过度渲染戏剧性,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描绘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复杂面貌。这种成熟的叙事态度,使得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得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辨启迪,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思考着历史留给我们的真正意义。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更是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我尝试着利用书中的某些论点去印证我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一些零散信息,发现其论据的充分性和观点的独到性,常常能带来“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特别是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背景交代,或者对某一事件多方观点的平衡呈现,都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能力。对于希望系统深入了解该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坚实基石,它的信息密度很高,但编排得井井有条,确保了即便是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沿着清晰的脉络,高效地吸收和内化其中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作者的叙事方式极为老练,他似乎拥有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引人入胜故事的魔力。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妙的转折或是一段极富画面感的描述而停下来,回味许久。他的遣词造句,既有传统文人的典雅厚重,又不失现代语言的灵动与精准,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陈旧的隔阂感。尤其是在描绘一些宏大场景时,作者的笔力之雄健,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仿佛那些画面就在眼前徐徐展开,历史的尘埃仿佛都随着他的笔触飞扬起来。这种对语言驾驭的纯熟度,表明了作者绝非泛泛之辈,他对文字的敬畏和深厚的积累,通过每一个精心打磨的句子都显露无遗,读来酣畅淋漓,深感享受。

评分

如果让我从一个纯粹的知识获取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平铺直叙的梳理方式,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网络。每一个章节的引入都自然而然,仿佛是上一段论述的必然延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导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关键概念的界定和阐释,都力求做到清晰无歧义,那些复杂的逻辑关系,通过恰当的比喻和类比,变得清晰易懂。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外部资料时的严谨性,脚注和参考资料的标注做得非常规范,这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使得读者在深入探索相关领域时,有了一个可靠的导航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