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三十六計
定價:32.80元
作者:佚名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16633229
字數:
頁碼:22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有原文、有注釋、有譯文、有評析,並附有相關兵傢智慧故事的經典作品
n內容提要
《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國曆代無數次戰爭的實踐經驗總結,堪稱是一部“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的兵學奇書。《三十六計》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既 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本書史論結閤,充分發揮戰爭事件對計謀的詮釋,讓讀者能夠在故事中理解計謀。
n目錄
套 勝戰計
n計 瞞天過海 / 002
n第二計 圍魏救趙 / 008
n第三計 藉刀 / 013
n第四計 以逸待勞 / 018
n第五計 趁火打劫 / 024
n第六計 聲東擊西 / 028
n第二套 敵戰計
n第七計 無中生有 / 036
n第八計 暗度陳倉 / 041
n第九計 隔岸觀火 / 045
n第十計 笑裏藏刀 / 049
n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 055
n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 060
n第三套 攻戰計
n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 064
n第十四計 藉屍還魂 / 073
n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 079
n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 082
n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 087
n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 093
n第四套 混戰計
n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 100
n第二十計 渾水摸魚 / 105
n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 112
n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 119
n第二十三計 送交近攻 / 127
n第二十四計 假途代虢 / 133
n第五套 並戰計
n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 142
n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 146
n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癲 / 155
n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 165
n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 170
n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 174
n第六套 敗戰計
n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 184
n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 190
n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 196
n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 201
n第三十五計 連環記 / 206
n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 215
n作者介紹
佚名。《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三十六計》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無法考證。
n文摘
計 瞞天過海
n【計名起源】
n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率領三十萬大軍齣徵朝鮮。這一天大軍行至海邊,唐太宗看見碧海無邊,有瞭躊躇退縮之意。這時,大將軍薛仁貴請唐太宗先行休息,君臣來到一處營帳,絲竹款款,大傢開懷暢飲。不久,隻聽營帳外風聲四起,濤聲如雷,唐太宗拉開帷幕一看,營帳在一艘大船上,大船已經齣海瞭!原來薛仁貴怕皇帝動搖軍心,於是就施以“瞞天過海”之計,事已至此,唐太宗也隻有下定決心瞭。(這個典故見於《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
n【原文】
n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③陽,
n太陰。
n【注釋】
n①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誌鬆懈,削弱戰力。
n②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在兵法上是說秘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裏,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麵上,就是說非常公開的事物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計謀。
n③太:極,極大。此句意同上。
n【譯文】
n防備得十分嚴密周全,往往容易鬆懈大意,司空見慣的事情就不會引起懷疑。陰計可用於陽事進程中,不是陽事之敵對麵。至陰之術,可以為至陽之目的服務。
n【評析】
n瞭對方卻能讓對方不懷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瞞”則有技巧,瞞得過則大功告成,瞞不過則弄巧成拙。瞞天過海想要奏效,以下條件不可或缺。首先,要製造一個不會引起對方懷疑的假象,這個假象要令對方習以為常,正大光明,因此對方纔不會懷疑;其次,即便如此,還是要想方設法混淆對方的視聽,把對方的注意力轉移到彆處,沒有精力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穩妥。
n【兵傢智慧故事】
n曹丕篡漢
n曹丕承襲瞭父親曹操的魏王爵位,還不滿足,一心想當皇帝,但又不願落個篡位的名聲,於是演齣瞭一場“禪讓”戲。
n先是讓一般文官進見漢獻帝,說什麼自曹丕襲魏王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黃龍齣現,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當代漢之象”,漢獻帝應該效仿古之堯、舜,以山川社稷禪讓給魏王。漢獻帝不忍將祖輩創建的400年江山拱手交給曹氏,曹丕又令曹洪、曹休帶劍進內宮把漢獻帝挾齣殿來,竭盡威脅之辭,逼他讓位。漢獻帝為保全性命,隻得令人草擬禪國之詔,並送齣國璽。曹丕一見詔書和國璽,喜齣望外,立即就要接受,司馬懿等一般文武勸阻曹丕,不可如此草率受禪。為瞭避免天下人議論,應該走一番形式,於是熱熱鬧鬧的“禪讓”戲開鑼瞭:曹丕令人上錶故作謙虛,稱自己德薄纔疏,請另外求大賢受嗣天位。
n漢獻帝一見奏錶,還以為曹丕是真推辭,就想趁勢作罷。群臣哪裏肯放過,連忙說,當初封曹操為魏王時,他也是再三推辭,陛下你三降其詔,他方纔答應瞭。現在你也應該再次降禪位之詔,魏王曹丕肯定會應允的,不得已,漢獻帝又讓人二次擬瞭一份禪位詔書。
nn
n
序言
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生活中的各種睏境。我曾經陷入一個工作上的僵局,無論從哪個角度著手都無法打破僵局。在重新翻閱到書中的某一章節時,我忽然間領悟到,我所麵臨的問題,也許需要的不是更強的“力量”,而是更巧妙的“轉化”。書中的智慧,教會瞭我如何去識彆環境中的“虛實”,如何通過看似退讓的方式來達成最終的勝利。這不是教人投機取巧,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懂得在不對的時機用錯的力氣,隻會徒增損耗。它讓我明白,有時候,最直接的路徑往往是最危險的,繞一個彎,找到一個看似不閤常理的切入點,反而能四兩撥韆斤。這種將古老智慧成功“現代化”並應用於解決當代難題的能力,是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和受益匪淺的地方。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特彆關注這本書在史料引用和細節考證上的嚴謹性。可以明顯感覺到,編撰者在下筆時是抱著一種敬畏之心的,他們沒有為瞭追求戲劇效果而肆意誇大或歪麯曆史事件。每一個引用的典故,似乎都經過瞭反復的查證和比對,即便是那些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作者也都會加上旁注進行甄彆,指齣其可信度所在。這種紮實的基本功,極大地增強瞭本書的說服力和學術價值。與市麵上那些浮誇的“秘籍”類書籍相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真”。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能夠透過錶麵的故事,去觸摸到曆史事件背後最真實的運作機製。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重新迴顧瞭好幾遍相關的曆史背景,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這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變通”這一核心思想的闡釋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原本以為這方麵的內容無非是一些老生常談的權謀之術,但讀完之後纔發現,其內涵遠超我的想象。它探討的不是如何刻意去“算計”他人,而是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局勢中,保持自身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書中對於“因勢利導”的論述尤其精彩,作者似乎在用一種近乎於哲學的視角來審視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比如,書中通過那些著名的曆史案例,細緻地剖析瞭“攻其不備”的真正含義,並非簡單的突襲,而是在對手完全沒有防備的心理預期上進行操作。這種對策略底層邏輯的深入挖掘,使得書中的內容具有瞭極強的普適性,它不僅僅適用於古代的戰場或官場,甚至可以映射到現代商業競爭、人際關係乃至個人職業規劃中去,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生存哲學指南”。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纔算是將這本厚厚的大部頭啃完瞭第一遍,坦白說,初讀時的感受是有些晦澀和挑戰的。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古典,大量運用瞭那種文言的句式和典故,對於習慣瞭現代白話文的讀者來說,確實需要放慢速度,甚至時不時地要去查閱一下背景資料。但正是這種“慢下來”的過程,讓我體會到瞭閱讀真正的樂趣所在。作者的筆法老辣而深邃,他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或者講述故事,更是在剖析人性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復雜動態。每一次深入解讀一個章節,都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智力博弈,我常常讀到某個精妙的轉摺處,會忍不住拍案叫絕,感嘆古人的智慧竟能如此深不可測。雖然過程中有幾次差點被那些拗口的詞句繞暈,但堅持下去的迴報是巨大的,它強迫你去思考,去挖掘字裏行間隱藏的深層邏輯,這種思維上的高強度鍛煉,遠比輕鬆愉快的快餐式閱讀要來得過癮和充實。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米白色的封皮,搭配著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沉穩又不失雅緻的氣息。初拿到手的時候,那種紙張的質感就讓人愛不釋手,不是那種廉價的膠版紙,而是帶著微微的紋理,聞上去還有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讓人瞬間就能沉浸到閱讀的氛圍中去。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考究,字號大小適中,行距也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十分疲憊。更值得稱贊的是,扉頁和一些重要章節的開頭,還配有一些古樸的插圖,雖然是黑白的,但綫條勾勒得非常細膩,將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智慧的精髓展現得淋灕盡緻。這絕不是那種粗製濫造、隻為應付市場的齣版物,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從材質的選擇到工藝的打磨,都體現瞭對經典應有的尊重。這本書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時常去觸摸和翻閱,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份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