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全彩印刷 圖解版) 9787511363794

詩經 (全彩印刷 圖解版) 978751136379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春鞦] 孔子 等 著
圖書標籤:
  • 詩經
  • 經典
  • 古詩詞
  • 文化
  • 文學
  • 圖解
  • 彩繪
  • 中華文化
  • 啓濛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創熠文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63794
商品編碼:3016714921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詩經 (全彩印刷 圖解版)

定價:68.00元

售價:46.9元,便宜21.1元,摺扣68

作者: 孔子 等

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3794

字數

頁碼:43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詩經》是我國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和經驗的結晶,在文學史和文化史上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經》以其豐富的內涵與深刻的思想性為我們描繪瞭一幅無比生動的社會曆史畫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是綻放於世界文學上的藝術奇葩。

n


n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n


n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n

2. 書中配有大量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閤,聲情並茂。

n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n



目錄

n

n

n

n

n

n

n

n



作者介紹


文摘

周南

n

◎關雎◎

n

關關雎鳩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n

參差荇菜③,左右流之④。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⑤。

n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n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n

參差荇菜,左右之⑦。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n

【注釋】

n

①關關:鳥鳴之聲。雎(jū)鳩:一種水鳥的名字,據說這種鳥用情專一,不離不棄,生死相伴。②逑(qiú):同“仇”,配偶。③荇(xìng)菜:一種可以食用的水生植物。④流:捋取。⑤寤(wù):醒來。寐(mèi):入睡。⑥思服:思念。⑦芼(mào):擇取。

n

【賞析】

n

《關雎》寫一位青年男子對一位姑娘一見傾心,而後朝思暮想、備受熬煎的感受。

n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啁啾鳴和的水鳥,相互依偎在河的碧洲。嬌媚明麗的少女,是不凡男子的好配偶。首章寫男主人公見到一位艷麗美好的姑娘,對她一見傾心,愛慕之情無法自製。他見到河中沙洲上雄雌水鳥相互依偎,由此想象:她若是能成為自己的妻子,兩人天天如這水鳥一樣相依不捨該有多好。

n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任意采摘遍地鮮嫩的荇菜,不需顧及左右。日夜都希望那位嬌媚明麗的少女與我攜手。主人公迴想日間姑娘隨手采摘荇菜的樣子,她苗條的身材、艷美的麵龐在眼中和心間揮之不去,男子心中的深情已難以言錶。

n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美好的她難以得到,日夜都想得我揪心。情深悠悠欲理還亂,翻來覆去思念不休。這裏講述瞭主人公內心愛她又不好錶白的心情。他心亂如麻,不知她是否瞧得上自己,因而覺得很痛苦,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n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遍地鮮嫩的荇菜,隨手采摘不需要擔憂。我要彈琴鼓瑟,迎娶嬌媚明麗的少女。那日姑娘采摘荇菜時的婀娜形體在主人公的眼中和心間仍舊縈繞不去,他暗自設想自己要彈著琴鼓著瑟去嚮她示好,看看能否打動她的芳心。

n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遍地鮮嫩的荇菜,任由挑選不需煩惱。我要擊鼓鳴鍾,讓那嬌媚明麗的少女跟隨我。那一日,紅暈嬌容的姑娘采摘荇菜的景象在主人公腦海裏無法抹去,他經受不住這痛苦的摺磨,下定決心,不顧一切擊鼓鳴鍾去嚮她求婚。

n

《關雎》這首詩描述瞭一個溫婉美麗的情思故事:一名青年男子,見到一位采荇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然而他顧慮重重,羞於開口,於是隻能在想象中與她接觸、親近、結偶。詩的妙處在於對愛的敘述直白又含蓄:他不敢當麵嚮她錶白,卻讓自己沉浸在愛的幻想中。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愛慕方式,含蓄內斂,而羞澀。《詩經》篇目中有關愛情的描寫有許多,有場景式的描寫,也有對話式的敘述,更多的卻是如《關雎》這樣的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繪,這種愛,樸素而健康,純潔而珍貴。

n

自古中國就是一個詩的國度,數韆年前的春鞦時代就産生瞭許多民歌,流傳下來集成瞭這部《詩經》,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詩經》是中國前沿的古文化典籍,而這首詩是《詩經》的篇,因此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n

史載《詩經》是孔子晚年為授徒而編纂的教材。孔子把一首愛情詩放在《詩經》的篇,是有其用意的。他認為,食與性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誰都無法迴避,但不迴避並不代錶放縱,欲念是需要尺度的。欲念的放縱,會對人類社會的秩序造成危害,而一切的剋製都要從約束男女之欲開始。作為儒傢思想開創人的孔夫子將《關雎》放在開篇,意在教化人們剋製自己的欲望。

n

孔子在《論語》裏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關雎》即是“思無邪”的典型標本。《關雎》所寫的愛情,其情感是剋製的,行為是謹慎的。這種愛的方式,符閤民族的婚戀觀念,也符閤儒傢“以明教化”的目標,因而被編在《詩經》的首篇可謂適得其所。

n

這首詩的主題曆來存有爭論:大多數人認為它描寫的是男女愛情;有的學者則認為是贊美“後妃之德”;還有人認為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情詩,而是抒發一種“誌”:錶象是君子對淑女誌在必得的追求,實則是抒發君侯對賢人的渴求。

n

實際上,孔子引《關雎》為首篇,授人以教化,也隻體現齣老夫子的意圖,並非詩作者的本意。《關雎》作為春鞦時代的民歌,即便經過人為的整理,也仍不失樸素天然的本真。其中,沒有文人裝腔作勢的庸俗之聲,更沒有政治的教化之聲。讀這首詩,能從中感受到的是濃濃的、遠古的自然氣息。

n

◎葛覃◎

n

葛之覃兮①,施於中榖②,維葉萋萋③。黃鳥於飛④,集於灌木⑤,其鳴喈喈⑥。

n

葛之覃兮,施於中榖,維葉莫莫⑦。是刈是⑧,為為⑨,服之無⑩。

n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我衣。害害否,歸寜父母。

n

【注釋】

n

①葛:一種蔓草,可以抽取它的縴維用來織布,俗稱夏布,這種草的藤蔓還可以用來做鞋,供夏天穿用。覃(tán):延長,此處指蔓生之藤。②施(yì):蔓延。中榖:在山榖中。③維:發語詞。萋(qī)萋:茂盛的樣子。④黃鳥:黃鶯,一說黃雀。於:語氣助詞。⑤集:棲息。⑥喈(jiē)喈:鳥兒婉轉鳴叫的聲音。⑦莫莫:茂盛的樣子。⑧刈(yì):割取。濩(huò):用熱水煮東西,這裏是指將葛放在水裏煮。⑨(chī):細葛布。綌(xì):粗葛布。⑩(yì):厭倦。師氏:女師,教女子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言:語氣助詞。歸:迴娘傢。薄:助詞。澣(huàn):同“浣”,洗滌。衣:外衣。害:通“何”,什麼。否:錶示否定,此處指不用洗的衣服。歸寜:迴傢以慰父母之心。

n

【賞析】

n

曆來人們對《葛覃》女主人公身份的說法不一:有人認為詩中女子應是一位後妃,這位後妃在女師的教導下,修習女工之事,藉此影響民風婦道;有的學者認為詩中反映的是給貴族割葛、煮葛、織布的女奴告假、洗衣、準備迴傢的一段生活情景。到底是後妃還是女奴,這場爭論終也沒有定論。

n

另外,關於這位女子已嫁人還是未嫁人,也有爭論:詩的末章點齣瞭女子將“歸寜父母”,在古代,“歸”既可指女子的齣嫁,又可指嫁齣去的女子返迴娘傢。所以有人認為此詩是贊美後妃齣嫁前溫習女工、躬行節儉、尊敬師長的美德。但詩中“歸寜父母”恰當的解釋是“迴傢探視問候父母”,如此看來作者本意應該是在描述已嫁女準備迴娘傢,解釋為“準備齣嫁”未免失之牽強。不管主人公是後妃還是女奴,是待嫁女還是新嫁娘,詩中描繪這位女子欣喜愉悅和企盼歸寜的心情卻是沒有疑問的。整首詩寫得意趣盎然,生動活潑,三個章節遞進式地演示瞭三捲有趣的畫境。

n

開篇一章的畫麵中,並沒有齣現人,齣現的隻是一派綠意蔥蘢的葛藤。生命力極強的葛藤在蓬勃濃鬱的山榖之中蔓延,清碧幽靜的淺榖中,一陣“喈喈”的鳥鳴響起,原來是一群美麗的黃雀飛來,它們展動翅膀在林間打轉,而後又群落在灌木叢上,嘰嘰喳喳和鳴歡唱。一幅自然和諧的畫捲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引起人們的無盡聯想。

n

“是刈是濩,為為綌,服之無”,雖然文字中仍舊沒有對容貌、形態進行描繪,卻仿佛讓人看到女主人公如葛蔓般縴縴細腰彎下去,割著長長的葛藤,又見她將割下的葛蔓拖迴傢去燒煮,煮好後剝下葛絲,織織復織織,織成瞭葛布,縫製成瞭衣裙,歡歡喜喜穿在身上。一句“服之無”,描述女主人公將自己織的布穿在身上永不厭棄的心情,生動形象地錶達瞭辛苦操持獲得勞作成果後的無盡歡慰。

n

第三章的情境又是一變,詩中多瞭一位 “師氏”,她似乎靜靜地傾聽著主人公的敘說:“告訴您,我的女師傅,我將要迴傢去,定要把內衣洗乾淨,再把外衣也泡上,哪些要洗哪 些不要洗,我要迴傢看爹娘。”

n

“害澣害否,歸寜父母”,抑製不住激動的女主人公嚮師氏這位女師傅連珠炮似的吐露齣內心的喜悅。雖然不見形體及麵容,然而一位勤勞、聰敏、活潑、孝順的韶齡女子卻活現在麵前,可親又可愛。

n

《詩經》中運用比的手法較多,這首詩中“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一句,以黃鳥的“飛”和“鳴”,比喻自由自在的孩童和少女時代,輕描淡寫、委婉含蓄地勾勒齣黃鳥在林中自由自在飛轉、鳴叫的情景,由此勾起瞭女子對以往未嫁時無憂無慮生活的迴憶,引發瞭她想迴娘傢的心願。

n

詩中還以季節的變化來暗示女主人公想迴娘傢的願望從未停止。“葛之覃兮,施於中榖,維葉萋萋”,葛蔓剛剛萌發生長,且長勢迅快,這時尚是春季,女子迴娘傢的想法已在心頭滋生;之後“葛之覃兮,施於中榖,維葉莫莫”,葛蔓已經爬得遍山滿榖,蓬勃茂密,已是夏季,她想迴娘傢的想法如葛藤一樣伸延;“是刈是濩”,葛覃長成的鞦季到瞭,女子收割後,紡綫織布,迴娘傢的願望更加強烈;“薄汙我私,薄澣我衣”,此時已經穿上內外重疊的厚衣,閑暇的鼕季,諸事具備,馬上就要迴到傢裏與父母歡聚。迴娘傢的願望曆經瞭四季,終於可以實現,女子當然會激動雀躍、喜形於色、話語連珠瞭。

n

◎捲耳◎

n

采采捲耳①,不盈頃筐②。嗟我懷人③,彼周行④。

n

陟彼崔嵬⑤,我馬虺⑥。我姑酌彼金罍⑦,維以不永懷⑧。

n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⑨。我姑酌彼兕觥⑩,維以不永傷。

n

陟彼矣,我馬矣,我僕矣,雲何籲矣。

n

【注釋】

n

①采采:采摘。捲耳:一種野菜,今名蒼耳。②頃筐:斜口筐,後高前傾。③嗟:語氣助詞,另一說,嘆息聲。④寘(zhì):同“置”,放下之意。周行:大路。⑤陟(zhì):登高。崔嵬(wéi):高而不平的土石山。⑥虺(huī tuí):因疲勞而生病。⑦金罍(léi):青銅盛酒器。⑧維:發語詞。永:長久。⑨玄黃:馬生病而變色。⑩兕觥(sì gōng):犀牛角做成的酒杯。砠(jū):有土的石山。瘏(tú):馬因生病而無法前行。痡(pū):人過度疲憊、無法走路的樣子。籲(xū):憂愁。

n

【賞析】

n

《捲耳》是一篇妻子思念遠齣徵戰的丈夫的情歌。

n

詩的開篇展示瞭一幅動感的畫捲——“采呀采呀捲耳菜,采來采去裝不滿筐。想念那遠方的親人啊,竹筐停放在大路上。”翠巒蔓延,一條大路沿著山麓伸嚮遠方,一個女子挎著淺竹筐,一棵一棵地采摘捲耳菜。可她采瞭好些時候也沒裝滿淺筐,有很多捲耳菜都掉落在地上。因為她的心沒在捲耳上,而是隨外齣徵戰的丈夫飛嚮瞭遠方。

n

不斷地苦想之下,她的心情越加淒惶,對捲耳菜已沒有心力再采摘。她癡望著丈夫離開的那條大路,把竹筐放置在腳邊,順路張望,目光迷離,仿佛看到瞭遠行歸來的丈夫的身影。然而清醒過來時,她纔知那隻是幻覺。她不由得嗟嘆連連,眼裏也噙滿淚水。短短四句詩,將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心情渲染得淋灕盡緻。

n

“走在高高的石山上,馬兒睏倦又踉蹌。待我斟滿銅杯酒,醉後忘憂免思量。”第二章作者抒感的筆意進一步延展。采捲耳的女子的思緒已飛到丈夫的身邊,她想象著:丈夫在徵程中爬過荒坡、攀過高崗、越過山頂,連續的行軍導緻人睏馬乏,馬匹已經積勞成疾,再難背負主人行走,僕人也因勞纍而病倒難起,如此的艱難睏苦使丈夫不禁想起傢中賢德的妻子和平靜的生活,心中不免會無限惆悵,他隻得藉酒澆愁以淡化鄉愁,然而藉酒澆愁愁更愁,酒落愁腸化作相思淚,反而令他更加思念傢鄉和妻子。

n

“登上瞭高高的亂山岡,我的馬兒疲憊又彷徨。我打起精神斟滿酒,但願從此把思念和煩惱全都忘。”夫妻間的心靈是相通的,妻子思念丈夫,丈夫也在思念自己的妻子,於是作者把婦人放下,筆鋒一轉娓娓訴說起丈夫思念妻子的苦澀心境。妻子想到丈夫在山岡上人疲馬乏,丈夫所遇的境況也恰如所料:他行到山頂上,又餓又纍又彷徨,勉強提神斟酒,打算藉酒消愁。

n

也許事實不會如此巧閤,但作者以丈夫念妻思鄉的臆想,把空間驟然拉大,連接起兩地夫妻的情絲,擴展瞭詩的意境,渲染瞭相思氣氛,使詩在形式上具有兩地情書、互相應答、相映相襯的藝術效果。這一章,采用復遝的形式,深入描述瞭徵戰的丈夫在外的危難睏苦以及思念傢人的愁情,深刻揭示瞭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詩中藉馬的病疲,喻示徵途的艱危,以藉酒澆愁,錶達愁已沉澱,無法可解。

n

後一章“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雲何籲矣”,每句以語氣詞結尾,給人以呼吸急促之感,好似遠方的徵人身體疲憊不堪,心靈更受不瞭苦思的摺磨,因而要盡快結束這場遙相呼應的痛苦對話;又像是他不想再讓遠方的妻子懷念自己,決斷地讓雙方立即打住。如同在說:“痛就讓它痛去吧,我們都把思念埋在心裏!”彼時彼刻,遠方的他似乎已經疲憊到撲地不起,夫妻之間苦苦相思卻不能相見,萬分無奈之情溢於言錶。

n

《捲耳》將描寫、感情、想象融為一體,字字流露齣夫妻間的深厚感情,讀來感人至深。紅學傢俞平伯評論這首詩時說:“當攜筐采綠者徘徊巷陌,迴腸蕩氣之時,正徵人策馬盤鏇,度越關山之頃,兩兩相映,境殊而情卻同,事異而怨則一。所謂‘嚮天涯一樣纏綿,各自飄零’者,或有詩人之恉乎!”俞先生的評價恰當地道齣瞭這首詩前後映襯、花開兩朵的藝術特色。

n

◎樛木◎

n

南有木①,葛纍之②。樂隻君子③,福履綏之④。

n

南有木,葛荒之⑤。樂隻君子,福履將之⑥。

n

南有木,葛縈之⑦。樂隻君子,福履成之⑧。

n

【注釋】

n

①樛(jiū)木:樹嚮下彎麯。②葛藟(lěi):葛和藟都是蔓生植物,莖可以纏樹。纍(léi):纏。③隻:助詞。④福履:福祿,幸福。綏(suí):安樂。⑤荒:覆蓋,遮掩。⑥將:扶助。⑦縈(yíng):纏繞。⑧成:成就。

n

【賞析】

n

就《詩經》而言,隻有參透“比”與“興”所負載的深刻蘊味,纔能真正認識“興”的“所詠之詞”。《樛木》一詩,從一開頭便用比興手法,先言“樛木”、“葛藟”以引起所詠“君子”與“福履”,而後又以“樛木”和“葛藟”比喻君子的福祿快樂。“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詩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即“君子”和“福履”——用“樛木”被“葛藟”纏繞,來比喻君子常得福祿相隨,著實逼真鮮明。此處興而兼比,兩者相得益彰。

n

《詩經》通常都極為押韻,有句首入韻,一韻到底;有隔句相押;也有句尾相押之分。拿《樛木》來說,它重章疊句,迴環復遝,實則整首詩隻在兩個字上反復改動,這種手法在“國風”中很常見,意在增加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可以充分抒發感情,具有迴鏇跌宕的藝術效果。

n

在《詩經》中,古人喜歡用自然界萬物尤其是動植物寄托自己的情思,使其富於濃厚的負載意味,《樛木》亦不例外。藉彎麯的樹木和攀爬而上的葛藟,來喻指君子的福祿快樂。

n

從字麵上理解,這似乎是一首形象動人的祝福歌。然而《詩經》常常把真正的內涵和寓意埋在簡單的錶象之下,如《關雎》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藉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

n

若探究其植物意象背後的“隱語”,那麼“樛木”所指代的應是高大英俊的男子,而“葛藟”則是溫柔委婉的女子。戀愛中的男子因女子的依賴而滿心歡愉,他自豪於成為心愛的女人的依靠,這種清純清新的本色如同少女一見鍾情時的欣喜和嬌羞。不可否認,《詩經》中堅貞純潔的愛情至今仍閃爍著不可磨滅的光輝。

n

清代文學傢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這樣推測:“觀‘纍’、‘荒’、‘縈’等字有纏綿依附之意,如葛羅之施鬆柏,似於夫婦為近。”從這種角度看,《樛木》一詩似乎描繪瞭這樣的景象:一個即將迎娶新娘的年輕男子,在眾人“南有樛木,葛藟纍之。樂隻君子,福履綏之”的反復吟唱和喝彩中,牽起瞭新娘的手。新娘梨花帶雨的臉上飽含著嬌羞,新郎臉上也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彼此心貼著心,從此快樂地生活下去。

n

這無疑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婚禮祝福歌。這種解釋,纔算真正參透瞭《樛木》的真諦。而《毛詩序》中“後妃”、“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的說法,則有附會之嫌,與原詩的意義相差甚遠。

n

總之,無論其主題是對君子福祿安康的單純祝福,抑或是戀愛時的浪漫,還是結婚時的激動、興奮、山盟海誓,《樛木》所傳達的永遠是生命裏的那份歡愉,寄托的亦是彼此惦念的那份情思。

n

◎螽斯◎

n

螽斯羽①,詵詵兮②。宜爾子孫,振振兮③。

n

螽斯羽,薨薨兮④。宜爾子孫。繩繩兮⑤。

n

螽斯羽,揖揖兮⑥。宜爾子孫,蟄蟄兮⑦。

n

【注釋】

n

①螽(zhōng):蝗蟲,俗稱螞蚱。②詵(shēn)詵:形容眾多。③振振:盛多的樣子。④薨(hōng)薨:很多蟲飛的聲音。⑤繩繩:綿延不絕的樣子。⑥揖(jí)揖:會聚。⑦蟄(zhé)蟄:群聚歡樂的樣子。

n

【賞析】

n

《螽斯》是一首非常新穎奇特的詩,它描寫的對象是一種叫作螽斯的昆蟲,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蝗蟲。這種昆蟲身體多為草綠色,有絲狀觸角,雄蟲的前翅有發音器,群飛時會發齣“薨薨”的聲音。這首詩的主題是以蝗蟲來比喻生殖力的強盛。《毛詩序》是這樣分析這首詩的:“《螽斯》,後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

n

蝗蟲生産後代的能力非常強盛,一年之內就可産下兩三代。自古以來,蝗蟲成災都會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巨大的災難,但是這些災難並沒有讓先民們對蝗蟲一味深惡痛絕,相反,他們還非常羨慕蝗蟲強大的繁殖能力,將蝗蟲看成是“子子孫孫無窮盡”的象徵。這其實體現瞭生産力匱乏的時代,人們對於多子多孫的美好願望。

n

詩的全篇都在圍繞著“螽斯”描寫,一語雙關,以物寄情,渾然一體,帶有強烈的象徵意義。硃熹的《詩集傳》繼承瞭毛氏之說法,並進一步解釋說:“故眾妾以螽斯之群處和集而子孫眾多比之。”這樣的解釋,雖然指齣瞭詩的主旨,卻因為引申齣“後妃”、“眾妾”而使詩的內涵窄化和教條化。

n

清代方玉潤認為:“僅藉螽斯為比,未嘗顯頌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讀者細詠詩詞,當能得諸言外。”由此可見,對於這首詩還是就詩論詩的好。《螽斯》這首詩一共有三節,每一節都用“螽斯”開頭。“宜爾子孫”這一句更是重復瞭三次,這種重復更加突齣瞭詩的主題,而六組疊詞的運用,也使全詩韻味十足。

n

這首詩中齣現的疊詞“詵詵”、“振振”、“薨薨”、“繩繩”、“揖揖”、“蟄蟄”,意思都是形容群聚眾多。這是《詩經》中典型的“重疊反復”的錶現手法,這樣的反復吟唱,充分錶現瞭人們繁衍後代、多子多孫的強烈心願。

n

方玉潤的《詩經原始》有評論:“詩隻平說,難六字煉得甚新。”《詩經》中有許多詩篇都運用疊詞手法,而《螽斯》與其他詩篇相區彆的獨特之處在於:六組疊詞,整齊,形象,生動,用韻和諧,又處在不同章節的相同位置,因而造成瞭韻律悠長的吟誦效果。而且這六個詞在意思上也層層遞進:節錶達多子興旺的願望;第二節延伸至世代昌盛的祝福;後一節則具體錶現兒孫滿堂的歡樂。

n

對於先民來說,“子孫”就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是他們晚年的慰藉,是整個傢族的希望。在中國古代,多子多福一直都是傳統觀念中很重要的一種,這種觀念在堯舜時代就已經深入民心瞭。

n

在閱讀這首詩時,要體會其意象,細味其詩語,從先民頌祝多子多孫的詩旨齣發,來分析這首詩。如此方能明白人們為什麼希望子嗣眾多:為瞭強調人多勢眾的群體力量,也是為瞭更好地利用自然條件、爭取生存。

n



序言



《詩經》:一部古老智慧的百科全書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幅描繪中國先秦時期社會生活、風俗人情、思想觀念的生動畫捲。這部古老的作品,曆經兩韆多年的時光洗禮,依然散發著不朽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價值。它以其樸實真摯的情感、生動形象的描繪、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一、 詩歌的起源與發展:風、雅、頌的時代迴響 《詩經》收錄瞭從西周初年(約公元前11世紀)到春鞦中葉(約公元前6世紀)約500多年的詩歌作品。這些詩歌並非齣自一人之手,而是經過漫長的時間,在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口頭傳唱、逐漸積纍而成的。它的分類方式——“風”、“雅”、“頌”,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 “風”:民生百態的真實寫照 “風”部分共收錄瞭160篇詩歌,主要采自周王朝各地的民間歌謠。這些詩歌來自黃河流域的十五個地區,因此又被稱為“十五國風”。它們是最貼近百姓生活的作品,如同當時社會的一麵鏡子,真實地反映瞭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勞動耕作、節日慶典以及喜怒哀樂。 在“風”中,我們可以看到純真的愛情。例如,《關雎》以水鳥和鳴比喻男女情投意閤,描繪瞭男子對心儀女子的思慕與追求,充滿瞭青春的活力與浪漫的憧憬。又如《桃夭》,以桃花盛開的景象比喻新娘的美麗,寄托瞭長輩對新婚夫婦的美好祝願。這些詩歌中的情感,質樸而動人,跨越時空,至今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風”也記錄瞭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伐檀》錶達瞭勞動人民對不勞而獲者的不滿,揭示瞭當時的社會矛盾。《七月》則詳細描繪瞭一年四季的農事活動,從春播到鼕藏,生動再現瞭農民的辛勤勞作,也體現瞭他們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對豐收的期盼。 更重要的是,“風”中的詩歌往往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它們敢於直麵社會的不公,錶達人民的疾苦和不滿。例如,《碩鼠》用老鼠比喻剝削者,錶達瞭被壓迫者逃離黑暗社會的願望。《伐柯》則揭示瞭婚姻的不幸,反映瞭當時社會女性地位的低下。這些詩歌,在當時就起到瞭“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踔,亂者歌其治”的作用,是民間情緒的重要宣泄渠道,也為統治者提供瞭瞭解民情的參考。 “雅”:禮樂製度的時代之音 “雅”部分共收錄瞭105篇詩歌,分為“大雅”和“小雅”。“雅”通常被認為是周王朝宗廟祭祀和朝廷宴饗時所奏的樂章,與“風”相比,其內容更為嚴肅、莊重,反映瞭貴族階層的政治生活、道德倫理和社會觀念。 “小雅”的題材相對廣泛,既有對統治者奢侈浪費的諷刺,也有對政治黑暗的揭露,還有對戰亂的哀怨,以及對士人失意、懷纔不遇的感慨。例如,《裳裳者華》是描寫國君祭祀山林,祈求國泰民安的詩篇,體現瞭統治者的責任感。《北山》則揭露瞭貴族官僚的虛僞和壓榨,錶達瞭底層官吏的苦悶。 “大雅”則更加側重於國傢大事、曆史功勛和君王德行。許多篇章是在追溯周朝的創業史,歌頌先祖的功德,強調治國之道。例如,《生民》講述瞭後稷的誕生和教民稼穡的功績,是關於中華農耕文明起源的神話史詩。《文王》則贊頌周文王的仁德和功業,為周朝的建立奠定瞭思想基礎。“大雅”中的詩歌,是當時統治者維護政權、教化民眾的重要工具,也體現瞭中華民族對祖先的崇敬和對曆史的傳承。 “頌”:祭祀的虔誠與贊美 “頌”部分收錄瞭40篇詩歌,是宗廟祭祀時演唱的樂歌,用於贊美神靈、祖先和君王的功德。根據獻祭的對象不同,“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這些詩歌充滿瞭虔誠的宗教情感和宏大的祭祀場麵,展現瞭當時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和對祖先的崇拜。 “周頌”主要贊美周朝曆代君王的功德,以及祭祀時的情況。“魯頌”則是魯國國君在祭祀時所唱的歌。“商頌”則是殷商遺民在祭祀祖先時所唱的歌,風格更為古樸,情感更為深沉。 “頌”雖然以贊美為主,但其中也透露齣統治者希望通過祭祀來鞏固統治、凝聚人心,以及對國傢命運的關注。它們是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我們瞭解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祭祀習俗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二、 《詩經》的藝術成就:真摯情感與精妙錶達 《詩經》的藝術成就體現在其深刻的情感錶達、精巧的藝術手法以及質樸的語言風格上。 賦、比、興:三種錶現手法的巧妙運用 《詩經》最顯著的藝術特色之一,便是廣泛運用瞭“賦、比、興”三種錶現手法,這三種手法共同構成瞭《詩經》獨特的藝術魅力。 賦:即直接敘述,平鋪直敘地描寫事物或錶達情感。這種手法直白而有力,能夠清晰地呈現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七月》中對一年四季農事的詳細描述,就是賦的典型運用。 比:即比喻,將一物比作另一物,通過相似性來突齣事物的特徵或錶達作者的情感。例如,《碩鼠》將剝削者比作碩大的老鼠,生動地揭示瞭剝削者的貪婪和對人民的危害。 興:即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要詠嘆的事物。興的作用在於烘托氣氛、暗示主題、抒發情感,有時也與所詠嘆的事物在情感或意境上有所關聯。例如,《關雎》以“關關”的雎鳩鳴叫起興,營造瞭一種和諧美好的氛圍,為下文描寫男女之情做鋪墊。又如《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盛開的桃花起興,象徵新娘的美麗和婚姻的喜慶。興的運用,使得詩歌的意境更為含蓄、深遠,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 重章疊句:情感的層層遞進 《詩經》中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手法,即同一首詩歌反復齣現相似的句式或段落,但每次在內容上略有變化,從而層層遞進地抒發情感或推進情節。這種手法不僅增強瞭詩歌的音樂性,也使得情感錶達更為細膩、深刻,能夠充分展現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例如,《蒹葭》通過“溯遊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等反復,生動地描繪瞭對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和思念。 樸素自然的語言風格 《詩經》的語言風格以樸素、自然、生動為主要特點。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雕琢,而是直接用最貼近生活的語言,錶達最真摯的情感。這種樸素的語言,反而更具感染力,能夠直接觸動人心。同時,詩歌中大量運用疊詞、疊字,以及擬聲詞、擬人手法,使得詩歌的畫麵感和音樂感極強,讀來朗朗上口,如聞其聲,如見其物。 三、 《詩經》的深遠影響: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也對後世文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文學經典的奠基 《詩經》是中國詩歌的鼻祖,確立瞭中國詩歌的基本形式和藝術原則,為後世的詩歌創作提供瞭豐富的營養和寶貴的藉鑒。曆代詩人都從中汲取靈感,學習其藝術手法,如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瞭《詩經》的影響。 思想文化的傳承 《詩經》所包含的思想觀念,如對愛情的歌頌、對勞動的贊美、對民生的關注、對政治的批判,以及對祖先和國傢的敬畏,都深深地融入瞭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所展現的樸素的道德觀念、和諧的社會理想,以及強烈的傢國情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語言文字的寶庫 《詩經》的語言,是先秦漢語的真實寫照,為我們研究古代漢語的發展演變提供瞭珍貴的材料。許多成語、典故都源自《詩經》,如“青梅竹馬”、“窈窕淑女”、“風雨如晦”等,至今仍在漢語中廣泛使用。 學術研究的起點 《詩經》自古以來就受到曆代學者的重視,齣現瞭眾多研究《詩經》的學派和著作。從漢代的“詩經學”到曆代學者的注釋、考證、解讀,都體現瞭《詩經》作為一部經典,其學術價值的深厚。 結語 《詩經》是一部穿越時空的偉大作品,它以其真摯的情感、生動的描繪、深刻的思想,嚮我們展現瞭古代中國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閱讀《詩經》,我們不僅是在欣賞優美的詩句,更是在與古人對話,感受那份古老而永恒的智慧。它是一本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細心體悟的中華經典,也是理解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重要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詩經》的印刷和裝幀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那種厚實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翻閱的觸感就讓人心生歡喜。我尤其欣賞它色彩的運用,並不是那種俗艷的堆砌,而是恰到好處地烘托齣詩篇的意境。比如描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時,那種冷冽的灰藍調與暖黃的微光交織,一下子就把我拉進瞭那個清晨的湖畔,那種蕭瑟而又朦朧的美感,文字是很難完全傳達的。圖解的部分也做得極為考究,每一個場景的還原都像是請瞭頂級的曆史學傢和畫傢共同完成的,細節到位,服飾、器皿、甚至植物的形態,都透著一股嚴謹的學術氣息,同時又不失藝術的靈動。我常常在閱讀某一句詩後,會立刻翻到對應的插圖去印證,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極大地加深瞭對古人生活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部可以欣賞、可以觸摸的古代生活畫捲,非常適閤那些對傳統文化有深度追求,同時又對視覺體驗有高要求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有一種低調的奢華感,拿在手上很有分量,無論是自用還是作為禮物饋贈,都顯得非常體麵。封麵選用的材質,摸上去有種溫潤的質感,不易沾染指紋,這對於頻繁翻閱的愛好者來說是個巨大的福音。我最欣賞的是它的版式設計,文本和圖畫的排布非常和諧,沒有齣現那種常見的“圖畫壓倒文字”的尷尬情況。詩句的字體選擇也頗具匠心,是那種端莊又不失靈動的宋體風格,閱讀起來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憊。而且,書本的裝訂工藝看起來非常牢固,我可以放心地把它攤平開來欣賞那些跨頁的精美插圖,不用擔心書脊會受損,這種對細節的堅持,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作品的尊重。

評分

這本書的紙張和印刷質量,真的讓我這個老讀者都感到驚喜。我收藏瞭很多不同版本的《詩經》,但能把色彩還原得如此細膩且富有層次感的,這本絕對名列前茅。我特意比對瞭描繪《鄭風·野有蔓草》中的“暮春之夜”的插圖,那種帶著露水濕氣的空氣感、遠處若隱若現的燈火,色彩的過渡是如此自然,沒有齣現任何廉價的顆粒感或色塊分離現象。而且,即便是大麵積的黑色墨跡和濃鬱的彩色背景對比時,文字的清晰度也保持得極好,這在很多注重插圖而犧牲瞭文字排印質量的讀物中是很難得的。看得齣來,在選用紙張和油墨上,齣版社確實下瞭重本,保證瞭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近距離的端詳和品味,這對於追求極緻閱讀體驗的收藏者來說,絕對物超所值。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種“全彩圖解版”的《詩經》可能會在注釋上做得很敷衍,畢竟很多齣版社為瞭追求視覺衝擊力,常常會犧牲內容的深度。但是,這本書的注釋工作做得相當紮實,它並沒有采用那種過於艱澀的、隻有古典文學專業人士纔能看懂的晦澀解讀,而是選擇瞭既保留瞭古義的準確性,又用現代漢語進行清晰流暢闡釋的平衡點。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涉及古代禮儀和農耕場景的詩句所做的背景補充。比如,在解讀“黍稷蘩芊, উঠছে彼南畝”時,它不僅解釋瞭“黍”“稷”的含義,還配有簡易的農耕示意圖,讓我明白瞭古人“春耕鞦收”是多麼的踏實和充滿敬畏。這種深入到生活肌理的解釋,比單純的字麵翻譯要高明得多,它讓我感受到《詩經》作為“風雅頌”的本質——它就是古代中國人的生活日記和情感史詩。

評分

我通常對這種“普及版”的經典書籍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總覺得它們會在某種程度上“稀釋”原文的韻味。然而,這套《詩經》的圖解部分,非但沒有削弱詩歌的力量,反而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扇理解古人情思的小窗。比如,那些描寫戰爭和徭役的篇章,以往讀來隻是感到沉重和悲涼;但配上那些還原瞭簡陋行軍帳篷和疲憊士兵形象的插圖後,那種戍邊將士的艱辛和思鄉的痛苦,就立刻具象化瞭,衝擊力倍增。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單純地閱讀文字,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那些遠古的哀樂、相思、勞作,都被這些生動的視覺元素重新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這對於習慣瞭視覺化信息的新一代讀者來說,是極其友好的入門方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