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以礼传文:柳诒徵说儒
定价:25.00元
作者:张卉 钟雅琼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8077002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柳诒徵先生是我国近代史学家、教育家、图书馆学家、古典文学家,在文化领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柳先生的著作汗牛充栋,对于大众而言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而本书就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撷取柳诒徵先生思想精华,助大家领略一代学人的风采。
本书为了系统而清晰地介绍柳先生的思想,分列了“礼俗思想”“人文与教育思想”“孔门学派”“宋明清儒学”“史学思想”和“文化观”六个分题进行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为了让大家近距离地接触柳先生的思想,采取了原文 注释的形式。
本书题为“以礼传文”,旨在表达柳先生这样的一种观点:礼乃治国之本,无礼,何以为群,何以立国?礼维护国家的稳定、繁盛和人民的安定、幸福,故而好的礼制是一个国家、社会良性运行的有效保证。中国几千年来国家统一,民心归善,与中国礼俗制度是跟不开的。至于今日,吴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借鉴和传承我们传统的礼俗思想。文明不仅是科学技术,更在于国民的身心修养和精神境界。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著作的严谨与典雅,使得整体气质非常高贵,但同时,作者又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汉语的流畅性,使得表达清晰、逻辑严密,完全没有古籍的晦涩感。这让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也拥有了极高的可读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的平衡感,他既没有过度美化,也没有一味贬低,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的、近乎客观的叙述姿态,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道德操守。对于想系统了解这一思想脉络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既权威又亲切的入口,它像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恒久不变的人类精神追求。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快读之作,而是需要细嚼慢咽的佳酿。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知道何时该铺陈详尽的史料,何时又该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充足的思考空间。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使得即使在讨论一些复杂的哲学命题时,也不会让人感到窒息或疲倦。特别是,书中那些关于社会道德实践的案例分析,写得尤为精彩,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社会生活连接起来,证明了古老的智慧在现代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静坐片刻,让那些文字的重量在心中沉淀下来,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非常难得。
评分这部作品,初读时便被其深邃的学理和沉稳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在行文中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深刻洞察力,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典籍,而是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将古代思想家的言论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思维被引导至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熟悉的教条。例如,书中对“仁”与“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脉络的梳理,就非常精妙。它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辩证,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结构变迁对这些核心价值的影响。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既有对宏大历史趋势的把握,又不乏对个体命运与道德选择的关注。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感,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整本书的学术气韵十足,但又不失文人特有的温润,读完后,心中对传统伦理的理解也随之更加立体和丰满了。
评分读完这本厚重的著作,最大的感受是其观点的独到与新颖。作者似乎总能从一个非常规的角度切入,对传统议题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他挑战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解读,用现代的学术视野重新审视了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概念,使得整个论述充满了活力和批判性思维的火花。这种勇于“破旧立新”的学者精神,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不同于那些墨守成规的研究,这本书展示了一种积极的、与时代对话的学术态度。书中对一些经典文本的重新诠释,让我对以往的理解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是真正做到了“继承并超越”。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和创新视角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厚的馈赠,它拓展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研究边界的想象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可以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学之旅。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展开对某种思想体系的探讨,文字的韵律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古雅的韵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那种含蓄而克制的表达方式,他很少用激烈的词语去断言是非,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引文和恰到好处的旁白,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深意。这种“不言之教”的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而富有张力。书中对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的描摹,也极其传神,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身处乱世时内心的挣扎与坚守。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展现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群像剧。我喜欢它时不时出现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旁白,它们如同点缀在历史长河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