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亚太安全视角下的日本空中力量/国家安全研究系列丛书
定价:168.00元
作者:曹晓光,张晶晶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510827
字数:
页码:4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亚太安全视角下的日本空中力量/国家安全研究系列丛书》系统阐述了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初创、发展和现状,对其组织机构、指挥体系、人员编制、基地分布等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介绍。尤其是在基于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亚太安全视角下的日本空中力量/国家安全研究系列丛书》对日本航空自卫队五大核心司令部——航空总队、航空支援集团、航空教育集团、航空开发实验集团和航空自卫队补给本部进行了全面而有深度的解析,因此无论对于想了解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军事爱好者还是致力研究日本空中力量及亚太区域安全的专业人士都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目录
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总览
节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战后发展历史和现状(1952-2016年)
一、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初创时期——在驻日美军全力支援下的日本帝国军队“复燃”
二、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成立——在盟军占领状态下的日本空中力量
三、第1次防卫力整备计划——日本航空自卫队创建以来的个“五年计划”
四、第2次防卫力整备计划——今天日本航空自卫队基本骨架的形成、组建制空战斗机部队以及防空导弹部队
五、第3次防卫力整备计划——日本航空自卫队编制面向全国拓展、向纵深挺进
六、第4次防卫力整备计划——日本航空自卫队防空责任区拓展至冲绳地区、次世界石油危机来袭
七、中期业务计划——日本空中装备的发展与成熟
八、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第1期)——突出装备现代化水平以及制空作战能力
九、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第2期)——突出装备现代化水平以及制空作战能力
十、日本航空自卫队当前基本概况
第二节 日本航空幕僚监部(空幕)
一、航空幕僚监部基本概况
二、航空幕僚监部发展简史(1954-2016年)
三、航空幕僚监部组织机构设置——由内部部局和独立组织构成的“6部3官”体制
四、航空幕僚长(☆☆☆☆)——日本空军司令员
五、日本航空自卫队开创者、第3任航空幕僚长——源田实星空军上将服役简历
六、第32任航空幕僚长——片冈晴彦4星空军上将服役简历
七、第33任航空幕僚长——斋藤治和4星空军上将服役简历
八、航空幕僚副长(☆☆☆)——日本空军副司令员
第三节 日本航空自卫队“垂直指挥体系编成”
一、航空总队(☆☆☆)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核心作战力量
二、航空支援集团(☆☆☆)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作战支援部队
三、航空教育集团(☆☆☆)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教育与训练部队
四、航空开发实验集团(☆☆☆)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武器装备试验部队
五、航空自卫队补给本部(☆☆☆)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后勤司令部
六、日本防卫大臣直辖航空自卫队部队
第二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之航空总队
第三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之航空支援集团
第四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之航空教育集团
第五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之航空开发实验集团
第六章 日本航空自卫队之补给本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有些沉闷,大红配着暗沉的黑白字体,总给人一种历史教科书的厚重感,而不是一本探讨当代地缘政治热点问题的书籍该有的轻盈和锐气。我期待的视角是那种充满前瞻性和批判性的分析,毕竟“亚太安全”这个词汇本身就意味着动态与冲突。然而,翻开前几页,映入眼帘的更多是关于组织架构和历史沿革的枯燥罗列。这让我想起很多早年间的军事研究,虽然内容扎实,但缺乏对当下复杂局势的即时捕捉能力。比如,对于如何平衡美国联盟体系内部的张力,或者东盟国家在不同力量拉锯下的微妙选择,书中似乎没有给出足够深入的、令人眼前一亮的解读。它更像是一个扎实的基础资料汇编,适合做学术参考,但若想从中提炼出能够指导当下战略思维的“金句”或新颖的理论框架,恐怕有些困难。整体而言,感觉作者在力求全面性的同时,牺牲了观点的穿透力和独特性。
评分阅读体验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历史背景和现实政策之间的衔接上,略显生硬。关于战后日本和平宪法对军事发展的制约,以及自卫队职能的逐步“正常化”过程,书中都有提及,但这种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尤其是社会舆论和国内政治博弈如何影响了空中力量建设的每一步——探讨得不够深入。它更偏向于描述“发生了什么”,而非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当前的政治气候下,未来还会如何演变”。这种对内部政治经济动力的挖掘不足,使得最终的“亚太安全视角”显得有些空中楼阁,缺少了坚实的国内基础支撑,使得分析的后劲略显不足。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的、关于日本空中力量现状的“快照”。它忠实地记录了力量的构成、技术的引进和政策的调整。但它似乎更像是一份优秀的研究报告的初稿,而非一部成熟的、能引领讨论的专著。我期待的“视角”是能够穿透现状,看到未来趋势和潜在风险的敏锐洞察力。例如,在面对高超音速武器和太空军事化的大背景下,日本传统的空中防御体系将如何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这些更具前瞻性和颠覆性的议题,在书中被轻轻带过,使得整本书的价值停留在对既有事实的梳理和确认,缺少了一份“警世恒言”般的紧迫感和先见之明。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系列丛书定位,似乎也决定了它在语言风格上的保守。行文逻辑严谨,论据引用详实,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于普通军事爱好者或者希望快速了解核心议题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稍显晦涩。大量的术语和引用使得信息获取的效率降低。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视角”的转化和碰撞,例如,从东南亚国家的视角如何看待日本空防的强化,或者从非传统安全(如网络空间、太空)角度对日本空中战略的延伸讨论。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传统的、基于国家行为体视角的分析,使得其对亚太地区复杂非对称性威胁的应对显得有些单薄。要真正理解这个区域的“安全”,需要更广阔的视野,而不仅仅是聚焦于单一军事能力的演变。
评分我原本是冲着“空中力量”这三个字来的,毕竟在现代战争形态中,制空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况是在岛屿林立、海岸线漫长的亚太地区。然而,读完关于力量结构的部分后,我略感失望。书中对技术装备的描述,例如舰载机、预警机以及未来的无人作战系统的性能参数,大多停留在官方数据的引用层面,缺乏对这些装备在实际作战环境下的效能评估,以及它们如何重塑区域军事平衡的深度剖析。更关键的是,对于技术发展背后的战略意图和资源配置逻辑,分析得不够透彻。例如,如果能将日本空中力量的预算投入与周边主要竞争对手(如中国或俄罗斯)的投入进行更细致的比较,并分析这种投入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威慑能力,那将更有价值。现在读起来,更像是一份细致的“家底”清点,而非充满洞察力的战略评估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