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八路军.回忆史料-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4 | 作者 | 本书编审委员会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571241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这本《八路军回忆史料(4)》除少数是选编过去发表的文章和回忆录外,均为约请八路军的一些旅以上干部和少数团以下干部撰写。这些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反映了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将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发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英勇斗争及其丰功伟绩。本书选入文章以反映作战方面的内容为主,同时对部队建设、根据地建设、统一战线等也作了相应的反应。本册为1944年5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陕甘宁边区的反摩擦斗争 三打石友三 粉碎国民党顽军朱怀冰部对我军的进攻 “打虎掏心”破敌“囚笼”——忆白晋战役中的南关战斗 挫其锐锋击其惰归——忆晋西北一九四○年夏季反“扫荡”战役 百团大战 忆八路军的后勤工作 依靠人民保障供给 太行兵工 一二○师的医疗卫生工作 我们的靠山是人民——忆冀中平原游击战中收治伤病员的工作 续范亭和山西新军暂一师 筑先纵队 忆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叙事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因为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寻找线索。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每一次深入挖掘都有新的收获。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情报工作的侧面描写,虽然不是主体,但那些只言片语中透露出的情报获取难度,以及渗透到日军内部的地下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风险,让我对那些幕后的英雄肃然起敬。此外,书中对特定武器装备使用效果的评价也很有意思,比如针对九二式步兵炮的战术应对,这体现了抗战时期中方在技术代差面前,如何进行“因地制宜”的战术创新。它不是在歌颂,而是在记录一场不对称战争中,如何通过智慧和韧性来弥补物质上的巨大差距,这对于理解中国人民的战略定力和适应性,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角。
评分我得说,这份“回忆史料丛书”的第四卷,在史料的收录上保持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客观性。它没有回避早期根据地建设中遇到的内部矛盾和困难,这一点尤为难得。有些回忆录为了凸显主旋律的纯洁性,往往会过滤掉组织内部的摩擦,但这里不同,它记录了在极端环境下,如何进行土地改革、如何处理复杂的地方势力关系,甚至是后勤保障体系在初创期遭遇的巨大缺口。这种对“不完美”历史的坦诚记录,反而让整个叙事更具可信度和厚重感。它告诉我,胜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极其艰难的抉择和不断试错的基础之上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根据地“军民关系”构建的部分,那些朴实的片段,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最艰难时刻对军队的无条件支持,以及军队如何努力回报这份信任,这种“鱼水情深”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充满人情味的事件被烘托出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它完全不是那种追求畅销、侧重个人英雄主义叙事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份严谨到近乎“教条式”的军事档案整理。我注意到,其中对不同阶段敌我力量对比的分析,所引用的数据非常详尽,甚至连日军的兵种构成、装备型号更新的节点都有所涉猎,这对于军事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相比于宏观战略,我更倾向于从中寻找战术层面的演变——比如,八路军在反“扫荡”中,如何从最初的简单游击转变为更具针对性的麻雀战和破袭战术,那些具体的作战方案和指挥思想的转变过程,被梳理得脉络清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地图来理解某个山区腹地的复杂地形对战局的影响,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虽然朴素,但提供的空间参照系极其关键。读完某一部分,会有一种感觉,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于那个年代,必须依靠极度有限的资源,去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那种智力上的博弈和意志力的较量,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震撼的部分。
评分这本厚重的史料集,简直是抗战时期那段烽火岁月的一部立体浮雕。光是翻开书页,那种纸张特有的、带着历史沉淀感的微黄和略微粗粝的触感,就已经让人心头一紧。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晋察冀边区一些地方性战役的记载,那些详细到令人发指的部队调动、物资筹集,乃至干部间的微妙互动,远比教科书上那种高屋建瓴的叙述要生动得多。我记得有一处细节,描述了在冬季行军中,战士们如何用收集来的野草和树皮来简单充饥,那种极度的困苦和由此激发出的钢铁般的意志力,隔着文字都能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意。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军事术语的堆砌,它更像是一部部从幸存者口中艰难复述出来的口述历史的汇编,那些名字、那些地点,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充满了血与火的印记。它迫使你跳出现代的舒适区,去直面那一代人为了国家和民族所付出的、几乎超越人类极限的牺牲。对于任何一个真正想理解中国抗日战争复杂性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种第一手资料的价值,是任何二手分析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完全是那个年代史料汇编的典型特征——实用至上,美观靠后。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更增添了一层“史料”应有的庄重感。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特定兵种的调动图表,那些线条和箭头,描绘的不仅仅是军事部署,更是一场民族意志的集体展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穿插的几篇高级将领的战后复盘总结,虽然措辞相对正式,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战役得失的深刻反思,远比胜利的欢呼来得更有价值。他们没有把失败简单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深入剖析了指挥体系、战术预案乃至人员培训中的具体环节问题。这种高度的自我批判精神,是推动后续军事力量成长的关键动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次长达数小时的、极其严肃的历史对话,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但回报以丰厚的、真实的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