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拖延工作坊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联袂出击,风靡25年经典之作*新版,抢先登陆中国,心理医生李梦潮专文推荐,(25周年钻石版)。
我们都因拖延而焦虑,却又在焦虑中拖延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可我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想,再待一会儿,就一下下……”
“我每天都很焦虑,惦记着要做的事,然后却不停地看网页直到半夜,怎么办?”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我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希望能做好,却害怕失败,所以迟迟不肯迈出*步。”
“有时因为拖延,我们反而阴错阳差做得比较好;有时因为拖延,别人称赞我们的小聪明和高效率;在*后期限过去时,如释重负的感觉也让人很享受。”
“拖延源于厌恶和憎恨。如果我们讨厌某个人、某件事,可能对于这个人和这件事消极怠工,作为另类反抗的一种形式……”
克服拖延的*步
请摒弃你对拖延的恐惧、羞耻、担忧以及自我憎恶,只有在宽容乐观的态度和心平气和的情绪下,你才能看清自己为什么会拖延,才有可能让拖延之手从你的生活中松开!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每满100减40【网 正版书籍】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 简博克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文社科心理学图书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美)博克,(美)袁 | 定价: | 39.80 |
| ISBN号: | 9787300113906 | 出版时间: | 2009-12-01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印刷时间: | 2009-12-01 |
| 版次: | 1 | 印次: | 1 |
序言
*部分 拖延vs行为
第1章 质疑拖延:是可恶的坏习惯还是应得的报应
第2章 审问拖延:被架在审判席上的失败恐惧症
第3章 对话拖延:拖延你好,成功再见
第二部分 拖延vs心理
第4章 挣扎中的拖延者:成为战败者怎么办
第5章 心理舒适区:对近与疏远的恐惧
第6章 拖延时钟: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第三部分 拖延vs大脑
第7章 世界上存在“拖延基因”吗
第8章 如何打造大脑的全局领导力
第9章 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
第10章 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
第四部分 拖延vs 征服之战
第11章 作战前传: 拖延大盘点
第12章 作战*: 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
第13章 作战方法A:学会怎样判断时间
第14章 作战方法B:学会“接受”和“拒绝”
第15章 作战方法C: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
第五部分 拖延vs建议
第16章 对患有注意力缺失紊乱和执行功能障碍拖延者的一些建议
第17章 巧妙应对造成拖延的文化压力
第18章 聪明摆脱被动拖延的怪圈
附录一 拖延研究25年
附录二 拖延处理技巧汇编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美国)简·博克(Jane B.Burka) (美国)莱诺拉·袁(LenoraM.Yuen)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咨询师。
她们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
她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的心理工作坊和专题演讲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伯克利、斯坦福大学的讲坛。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时间管理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心灵成长指南。我原本以为自己只是效率低下,但深入阅读后发现,我的拖延行为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我们总是担心自己的产出不够好,所以干脆就不开始,这种“宁可不做,也不愿做不好”的心态,被作者揭示得淋漓尽致。书中对“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鸿沟的探讨,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些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分析,如同醍醐灌顶,让我明白自己为何总是深陷于无休止的准备阶段。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更快速地完成任务,而是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在这个不完美的状态下,依然能迈出第一步。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富有人文关怀,读起来让人感到被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被评判。我已经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好几个常常感到焦虑的朋友,希望他们也能从中找到释放压力、重获动力的钥匙。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截止日期边缘游走的自由职业者,我对市面上所有声称能“提高效率”的书都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式激励,而是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细致入微地剖开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启动困难症”。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情绪驱动”的部分,我们往往认为行动是需要动机的,但作者颠覆了这一认知,强调了“行动”本身才是产生“动机”的关键。这种“先做起来再说”的逻辑,初听之下有些反直觉,但当我尝试着去实践那些小步快跑的方法时,那种由完成带来的成就感,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驱散了原有的焦虑。这本书的文字逻辑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却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相反,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小故事,最终都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你意识到,拖延不是一种道德缺陷,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重塑的认知习惯。我甚至开始观察周围同事和朋友的行为,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巧妙,它不像是传统教科书那样线性推进,反而更像是一次循序渐进的自我发现之旅。每一章节都像剥开洋葱的一层,让你看到拖延背后的复杂动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供解决方案时所秉持的“小剂量、高频率”的原则。它不像其他“速效成功学”那样要求你一夜之间推翻所有的旧习惯,而是鼓励你在不增加太多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微小的调整。例如,书中提到的“环境设计”策略,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强的意志力,而是更友好的外部环境。我开始有意识地整理我的工作空间,移除那些会分散我注意力的元素,这种从外部结构入手的思路,比单纯依靠内心的“喊话”要有效得多。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个快速修复的补丁,而是一套让你能够持续迭代和优化的“行为操作系统”。它让我从一个“被拖延困住的人”,转变为一个积极的“拖延行为管理者”。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心理学”的标签有些抗拒,担心内容过于理论化。然而,阅读过程却充满了惊喜。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富有画面感和代入感,他没有使用太多冷冰冰的专业术语,而是构建了一系列生动的心理模型。比如“未来自我”与“当下自我”的博弈,简直就是我每天午后都会上演的一场内心戏。书中对“即时满足”的诱惑力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特别是现代电子设备对我们大脑奖赏回路的重塑,让人感到既震惊又警醒。这种对现代生活环境影响的分析,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解决你手头那份报告拖延的问题,而是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与“未来生活”的关系。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将拖延视为一个需要克服的坏习惯,而是将其看作是大脑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默认设置,而我的任务,就是有意识地去升级这个设置。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改变。
评分这本关于“行动的艺术”的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拖延症晚期患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懒惰,是缺乏自律,读完之后才明白,很多时候,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刻,其实是内心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对抗赛”。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指责,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什么会把重要的事情推到明天,那种对“完美”的恐惧、对“失败”的预判,以及那些潜藏在心底的自我设限,才是真正的拦路虎。书中提出的那些策略,比如“五分钟法则”、“任务分解法”,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来支撑。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生活气息的叙事风格,他把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转化成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让人读起来没有丝毫的晦涩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解决方案,不是让你一下子变成超人,而是教会你如何与自己的天性达成和解,然后逐步实现微小的、持续的进步。每一次我想要放弃时,脑海中就会浮现书中的某个观点,像一个老朋友在耳边轻语:“没关系,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