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译注(套装上中下册)

古文观止译注(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楚材<编选>,[清] 吴调侯<编选> 编
图书标签:
  • 古文观止
  • 译注
  • 经典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教材
  • 选读
  • 注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4477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2589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7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坛巨匠巴金先生回顾一生创作道路,数次坦言:《古文观之》中222篇散文,实终身难忘之启蒙良师。《古文观止译注(上中下)》是由吴楚材、吴调侯选辑评注的,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学习古文的经典启蒙读物!

内容简介

  《古文观止译注(套装上中下册)》译注的底本采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此本即据映雪堂本排印。《古文观止》是一部经典的文言散文汇编,问世于清初康熙年间,是由吴楚材、吴调侯选辑评注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此次整理,译注者同时用有关史书或别集校勘,择善而从,不出校记。每篇作品均作题解、注释,并附译文,对吴楚材、吴调侯原有的讲评,有选择地加以辑录,保存在题解之中。

目录

前言

卷一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碚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饬守臣
臧哀伯谏纳郜鼎
季梁谏追楚师
曹刿论战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宫之奇谏假道
齐桓下拜受胙
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
寺人披见文公
介之推不言禄
展喜犒师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卷二
郑子家告赵宣子
王孙满对楚子
齐国佐不辱命
楚归晋知营
吕相绝秦
驹支不屈于晋
祁奚请免叔向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晏子不死君难
季札观周乐
子产坏晋馆垣
子产论尹何为邑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子革对灵王
子产论政宽猛
吴许越成

卷三
祭公谏征犬戎
召公谏厉王止谤
襄王不许请隧
单子知陈必亡
展禽论祀爰居
里革断罟匡君
敬姜论劳逸
叔向贺贫
王孙圉论楚宝
诸稽郢行成于吴
申胥谏许越成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吴子使札来聘
郑伯克段于鄢
虞师晋师灭夏阳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曾子易箦
有子之言似夫子
公子重耳对秦客
杜蒉扬觯
晋献文子成室

卷四
苏秦以连横说秦
司马错论伐蜀
范雎说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涑
颜躅说齐王
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庄辛论幸臣
触龙说赵太后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共公择言
唐雎说信陵君
唐雎不辱使命
乐毅报燕王书
谏逐客书
卜居
宋玉对楚王问

卷五
五帝本纪赞
项羽本纪赞
秦楚之际月表
高祖功臣侯年表
孔子世家赞
外戚世家序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屈原列传
酷吏列传序
游侠列传序
滑稽列传
货殖列传序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

卷六
求贤诏
议佐百姓诏
令二千石修职诏
求茂才异等诏
过秦论(上)
治安策(一)
论贵粟疏
狱中上梁王书
上书谏猎
答苏武书
尚德缓刑书
报孙会宗书
光武帝临淄劳耿弁
诫兄子严敦书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卷七
陈情表
兰亭集序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北山移文
谏太宗十思疏
为徐敬业讨武盟檄
滕王阁序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桃李园序
吊古战场文
陋室铭
阿房宫赋
原道
原毁
获麟解
杂说一
杂说四

卷八
师说
进学解
圬者王承福传
讳辩
争臣论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送杨少尹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卷九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辨
箕子碑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愚溪诗序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钴锶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待漏院记
黄冈竹楼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
严先生祠堂记
岳阳楼记
谏院题名记
义田记
袁州州学记
朋党论
纵囚论
释秘演诗集序

卷十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真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论
相州昼锦堂记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张益州画像记
刑赏忠厚之至论
范增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卷十一
上梅直讲书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三槐堂铭
方山子传
六同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寄欧阳舍人书
赠黎安二生序
读孟尝君传
同学一首别子同
游褒禅山记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卷十二
送天台陈庭学序
阅江楼记
司马季主论卜
卖柑者言
深虑论
豫让论
亲政篇
尊经阁记
象祠记
瘗旅文
信陵君救赵论
报刘一丈书
吴山图记
沧浪亭记
青霞先生文集序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徐文长传
五人墓碑记

精彩书摘

  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石碏在这里十分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针对卫庄公宠爱州吁,放任他骄奢佚荡,石碏指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家庭才能和睦,国家才能安定。石碏所举的“六逆”、“六顺”虽然是根基于封建的伦理道德,但其中合理的部分,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卫庄公没有听从石碏的劝谏,对州吁溺爱放任,后来州吁终于谋反,杀了哥哥桓公自立。教子以义方,防患于未然,州吁的事留给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日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卫庄公娶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夫人,名叫庄姜,美貌而没有生儿子,就是卫国人作《硕人》诗赞美的那个人。庄公又娶陈国女子,名叫厉妫,生下孝伯,很小就死了。她的妹妹戴妫与庄公生下桓公,庄姜收领桓公作为自己的儿子。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所生的儿子,受到宠爱又喜欢舞刀弄剑,庄公不管束他,庄姜却很讨厌他。  石碏谏日:“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问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石碏劝谏庄公说:“臣下听说爱自己的儿子,应当用正确的道义规矩来教导他,不让他走上邪道。骄傲、奢侈、淫欲、放荡,是走入邪道的根由。这四者所以产生,是宠爱、得益过分的缘故。如果您打算立州吁为太子,那就定下来,如果没有决定,这样做就会逐步酿成祸乱。受到宠爱而不骄傲,骄傲而能安心于地位的下降,地位下降而能无所怨恨,怨恨而能自我克制,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幼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代替亲近的,新人离间旧人,权势小的超越权势大的,淫邪破坏道义,这就叫做六逆。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这就叫做六顺。抛弃了顺的而效法逆的。这就是招致祸害的根由。作为人民的君主应该勉力去消除祸害。现在却去招致祸害,这样做恐怕不妥当吧?”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游往来,石碏禁止他,但没办到。卫桓公即位后,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李梦生)  ……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史,留下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国古代散文和诗歌,源远流长,长盛不衰,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古代散文通称古文,肇始于商代卜辞,只是一些用文字记载的句子,很少有完整的章节。《尚书》是我围最早的历史典籍之一,虽诘屈聱牙,仍可算是古代散文的发端。战围时代,游说之风盛行,巧言善辩,形诸文字,先秦诸子散文蜂起,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论语》、《孟子》、《荀子》、《墨子》都以记言说理为主,《庄子》多用神话,《韩非子》多用历史故事,均独立成篇;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形成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的著作。《春秋左氏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叙事完整翔实,把千头万绪的战争叙述得层次分明,刻画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字句谨严,是先秦散文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此外,《国语》记事简括朴实;《战国策》以人物活动为记叙中心,人物形象风姿各异,文笔酣畅,长于状物体情,均对先秦散文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纪传的体制,行文委婉自然,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语言峻洁生动,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历史巨著,历来被推崇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自汉魏两晋至宋、齐、梁、陈、隋,骈文写作鼎盛,作文讲究辞藻对仗,强调音韵,大量用典,追求形式技巧的新奇完美,散文的作用相对降低。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起衰救弊,力挽狂澜,为古代散文的历史发展开创新路。柳宗元与韩愈此呼彼应,他们的创作,交相辉映,登上散文创作的峰巅。宋代欧阳修继承并进一步发展韩愈的文学主张,高举诗文革新的旗帜,在他的奖引下,王安石、曾巩和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所创作的散文,都取得很大的成就。韩、柳、欧、苏等“唐宋八大家”的创作,代表我国散文自秦汉之后出现的第二个高峰。明清两代,散文流派纷呈,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直至清代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等。他们的文学创作主张,或推崇秦汉之文,提倡“文必秦汉”;或推崇《史记》及唐宋散文,提倡文学创作要独树一帜;或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端相济,以挽救明清散文深受八股经学束缚,渐趋衰落之势。
  为展示我国历代散文发展的脉络,自古以来均有编选古文选本的传统。南朝梁萧统编的《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分类诗文选集,共六十卷,选录自东周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434篇,辞赋99篇,杂文219篇,共计752篇,其中不少作品的集子早已失传,因而《文选》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自《昭明文选》以后,各种诗文选本层出不穷,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通代选本,所收文章跨度大,篇幅长,如宋代编的《文苑英华》,1000卷,上续《昭明文选》,收南朝梁末至唐代末年作家2200余人,作品近2万篇。又如清代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75卷,选录《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以及明清作家的古文辞赋700余篇,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主。二是断代选本,规模大,尽量收辑完备,如《伞唐文》、《宋文鉴》、《元文类》、《明文海》、《清文汇》等,其中《全唐文》1000卷,收义18488篇,计作家:3000余人。《明文海》482卷,可谓明代文章之渊薮,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三是名家名著选本,如唐宋古文兴盛,就有《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义举要》的编纂。总之,日前存世的著名古文选本,数以百计,这些选本保存了大量的作家作品,但由于规模较大,篇幅过多,有的文章比较深奥庞杂,其对于研究古文,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却不适宜一般读者阅读。从普及传统文化的角度看,篇幅适中,雅俗共赏的选本比较罕见。
  清代康熙、乾隆年问,先后出现过两种著名的选本,一为编纂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古文观止》,一为编纂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唐诗三百首》。这两种堪称诗文双璧的选本,所收诗文均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名篇荟萃,包含多种风格,作为家塾训蒙课本,广受欢迎,问世之后,立即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三百年来,一冉重印,其影响持久不衰。
  《古文观止》的编者吴乘权(字楚材)、吴大职(字凋侯),系叔侄二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们均是乡间塾师,以课业授徒为生。吴楚材学识丰富,除《古文观止》外,还编有《纲鉴易知录》传世。吴凋侯随叔父吴楚材一起授课,《古文观止》就是他们共同编选的讲授古文的教材。他们编选此书的宗旨十分明确:“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吴乘权《例言》)编选时,他们既注意继承古文选本的优良传统,又有创新:“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而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吴乘权、吴大职《序》)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天,吴楚材、吴调侯将编好的《古文观止》寄给吴楚材的伯父吴兴祚。吴兴祚,字伯成,号留村,累官至两广总督。其时他正在归化(今呼和浩特市)任右翼汉军副都统,收到《古文观止》后,他给予高度评价:“阅其选简而赅,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披阁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然以喜矣。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吴兴祚《序》)于是吴兴祚就在当年五月端阳日“亟命付诸梨枣”,这是《古文观止》的最初刊本。原刻本已佚,存世者有鸿文堂、映雪堂两种翻刻本。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仲冬,吴楚材、吴调侯在浙江家乡义应乡先生之请,刊刻《古文观止》,即文富堂木?两种版本大体相同而又稍有差异,为通行本。此后的各种刻本多由这两个本子繁衍而成。
  吴楚材、吴调侯为什么把他们编的古文选本,冠以“观止”之名?其用典见《左传·季札观周礼》篇(《古文观止》卷二):“见舞《韶箭》者,日:‘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此处写吴公子季札存鲁国观看乐舞《韶箭》时,认为其表演十分精采,臻于完美,无以复加,吴楚材、吴调侯认为他们所选的古文均为上乘作品,尽善尽美,应为最佳选本,其余选本不足观也。吴楚材、吴调侯还在《序》中借乡先生之口,说出以“观止”作为书名的用意:“诸选之美者毕集,其缺者无不备,而讹者无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
  我们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古文观止》还不是一本尽善尽美的古文选本,有些选曰已不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所选作品下限到明代末期,还不能反映中国古代散文的全貌,有待完善。因此,各种新编的古文选本仍然不断出版?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古文观止》是一个编得比较好的古文选本,特别是它作为旧时的启蒙读本,对普及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作用,至今仍有阅读价值,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举其要者,有以下数端。
  一是选目精要,能概括地展示中同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及重要时代和作家的风貌。《古文观止》选目注重文学性,不收《尚书》和先秦诸子散文,却从《春秋左氏传》开端,选出34篇,在全部222篇中所占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左传》往往被后代古文家奉为作文的楷模。由于同样的原因,《国语》、《战国策》和《左传》一起,被作为《古文观止》所收先秦散文的重点。汉代散文重点收司马迁的《史记》,而不收《汉书》。《古文观止》收“唐宋八大家”作品达78篇,构成全书的另一个重点。由于重点突出,兼顾其他风格的作家和作品,构成上自先秦下迄明代末期散文发展的长廊,使读者领略古代散文的精粹。
  二是篇幅适中,所选文章大多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极便初学者诵读。《古文观止》按时代和作家编排,分为12卷,收作品222篇,其中绝大多数是散文,只有少量几篇是骈文,长篇多达数千言,短者不足百字,叙事论辩,写景抒情,咏物明志,各体兼备,大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三是编者对所选文章均进行注释串讲,对“字义典故逐次注明,复另加评语,庶读之者明若观火”。同时“遍采名家旧注,参以己私,毫无遗漏”(吴乘权《例言》)。编者对所选作品,既有字词语句的简要注释和音读,还有对谋篇布局的点评,更有对史事和人物的评述,颇具识见,持论也较妥帖,对文章笔法的评析大多得其真髓,发人深省。凡此种种,对《古文观止》的流播,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译注的底本采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此本即据映雪堂本排印。此次整理,译注者同时用有关史书或别集校勘,择善而从,不出校记。每篇作品均作题解、注释,并附译文,对吴楚材、吴调侯原有的讲评,有选择地加以辑录,保存在题解之中。本书在译注过程中,得到各位专家的鼎力支持,使之能顺利出版,特向他们表示衷心谢意。由于本书译注成于众手,难免有不妥之处,望方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李国章
  1998年6月
《古文观止译注(套装上中下册)》是一部传世经典,它所收录的文章,无论从文学价值、思想深度,还是语言艺术的角度,都堪称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本书套装共分上、中、下三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详尽、权威且易于理解的古文阅读与学习材料。 内容概述: 《古文观止》的编选原则,正如其名,是希望选出“观止矣”的优秀文篇,足以代表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本书套装所收录的文章,精选自先秦至明清的各个时期,囊括了诸子百家、史家著作、唐宋八大家、明代大家等众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既有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议论,也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记叙;既有描写山川壮丽、景物宜人的写景文,也有针砭时弊、寄托深情的政论;既有浅显易懂、寓意深刻的寓言,也有辞藻华丽、意境深远的骈文。 上册: 上册主要收录了先秦至汉代的经典散文。其中,诸子百家的文章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例如,孔子的《论语》中关于仁义、孝道、君子之德的论述,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告子上》等篇,以其雄辩的论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仁政思想的博大精深。老子《道德经》的节选,则以其玄妙的哲思,引导读者感悟“道”的无形无相与运行规律。庄子的文章,如《秋水》、《逍遥游》等,以其奇特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风,展现了道家自由不羁的精神境界。 除了诸子,史家著作中的精彩篇章也包含其中。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学巨著,其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如《鸿门宴》展现了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权力斗争,《廉颇蔺相如列传》则刻画了两位政治家的智慧与气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的片段,则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现了治乱兴衰的规律。 汉代的散文,如贾谊的《过秦论》和《论积贮疏》,论证严密,思想深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册: 中册主要涵盖了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优秀散文。魏晋时期,文风趋向清谈与玄远,嵇康、阮籍等人的文章,体现了魏晋名士的风骨与情怀。陶渊明的田园诗文,如《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以其淡泊宁静的风格,描绘了理想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官场厌弃的情感。 唐代的散文,是古文运动的兴起与繁荣时期。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文章如《马说》、《师说》、《原道》等,以其雄健的笔力,倡导质朴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的骈体文。柳宗元,与韩愈并称“韩柳”,其散文如《捕蛇者说》、《黔之驴》等,寓意深刻,语言犀利,展现了其政治抱负与人生感悟。 此阶段还收录了王勃的《滕王阁序》,其辞藻华美,意境壮阔,是骈文的杰出代表。 下册: 下册则侧重于宋代及明清的散文名篇。宋代是古文运动的又一个高峰,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其散文成就斐然。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文笔清新,意境优美。苏洵的《六国论》以史为鉴,论证深刻。苏轼的文章,如《赤壁赋》、《后赤壁赋》,词采明丽,气象万千,展现了其豁达的人生观;《石钟山记》则体现了其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亦是名篇。曾巩的《墨池记》和《寄吴德操》展现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挚的友情。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告诫人们探求事物真相的道理。 明代名家如归有光、唐顺之、徐渭等人的作品,也在此册中有所体现。清代散文大家如曾国藩、袁枚等人的文章,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译注特色: 《古文观止译注》套装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译注”二字。本书的译注并非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力求深入浅出,准确传达原文的意蕴。 精准的译文: 译文力求忠实原文,兼顾文言的古朴与白话的流畅,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文章大意。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原文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力求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使现代读者易于接受。 详尽的注疏: 注释部分涵盖了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文化常识等,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每一句、每一个重要的词语,都尽可能地进行解释,力求做到“无遗漏”。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和思想,注释还会进行深入的解读,拓展读者的视野。 深入的赏析: 除了字词和句子的解释,本书还对一些重要的篇章进行了赏析。这些赏析部分,会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帮助读者体悟文章的妙处,提升鉴赏能力。赏析部分力求点拨关键,引发思考,而非简单地盖棺定论。 结构清晰: 本套装按照原文、译文、注释、赏析的顺序编排,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方便读者对照阅读,循序渐进地学习。 阅读价值: 文学价值: 《古文观止》是古代散文的集大成者,阅读本书,能够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学习古人精妙的语言运用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思想价值: 书中收录的文章,涉及儒、道、法等诸子学说,以及历代政治、历史、哲学、伦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阅读,可以汲取古代先贤的智慧,拓展人生视野,提升思想境界。 文化价值: 学习和理解《古文观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风貌的窗口。 教育价值: 对于学生而言,本书是学习文言文、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文学素养的绝佳读物。其详尽的译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文言文阅读的困难。 实用价值: 即使不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仅仅从提升个人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的角度来看,阅读《古文观止》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适用人群: 本书套装适合所有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包括: 中小学生: 作为课外读物,可以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文言文基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高中生及大学生: 在学习文言文课程的同时,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和拓展阅读材料,深入理解古文的内涵。 文学爱好者: 领略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欣赏名家名篇的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研究者: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脉络和文化传统。 普通读者: 希望通过阅读经典,提升自身素养,丰富精神世界的读者。 《古文观止译注(套装上中下册)》不仅仅是一部古文读本,它更是一座通往中华文明宝库的桥梁。通过这套书,读者将与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古代篇章对话,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其严谨的译注,细致的讲解,以及对原文精神的深入挖掘,将带领每一位读者,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启迪、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滋养。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与先贤的智慧交流,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中,《古文观止》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对于许多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而言,直接阅读原文往往显得困难重重。这套《古文观止译注》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其编纂的精良,首先体现在其详尽而精准的译注上。译文部分,作者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将原文的精妙之处一一呈现,使得原本晦涩的文言,变得生动活泼,如同发生在昨日的故事。而注释更是用心良苦,对于每一个字词的来龙去脉,每一个典故的出处渊源,都做了清晰的梳理和考证,有时甚至会引用其他名家的观点,让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我尤其欣赏其对于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的分析,这些都极大地帮助我提升了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是阅读的工具,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绝佳教材。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古文心存敬畏,总觉得那些文字高高在上,难以企及。直到我邂逅了这套《古文观止译注》,我的看法才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译注”二字,它不像某些古籍译本那样,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真正做到了“译”与“注”的完美结合。译文部分,作者明显下了一番苦功,力求在不失原文韵味的前提下,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译文本身就构成了一篇独立的美文,读来朗朗上口,意境悠远。而注释则像是为译文量身打造的“幕后英雄”,它在关键的地方点拨,解释词义、辨析句法、考证典故,让你在理解原文的同时,还能窥见更深层次的文化密码。翻阅过程中,我常常沉浸在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体验中,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小小的探索,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我对古文的热爱之情与日俱增。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在异国他乡工作的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偶然的机会,我购得了这套《古文观止译注》,简直如同寻回了失散多年的故土。本书的整体设计非常人性化,厚实的纸张,精美的装帧,都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打开书页,译文部分流畅自然,仿佛古人在与我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更是在翻译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使得那些古老的故事和道理,在现代语境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注释部分,更是让我惊叹不已。每一个词语的运用,每一次典故的引用,都得到了细致的考证和解释,如同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能够窥见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套书让我重拾了对汉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信心,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言之有物,言之有文”的含义,它是我异国生活中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

对于一个对古典文学充满好奇,但又深知自己底子薄弱的读者来说,选择一本好的古籍读物至关重要。这套《古文观止译注》无疑成为了我踏入古文殿堂的理想阶梯。它的分册设计(上中下)考虑得十分周全,将内容循序渐进地展开,使得初学者不会被庞杂的篇章所 overwhelming。我特别欣赏其翻译的风格,它不是那种死板的直译,而是更注重传达原文的神韵和作者的意图。译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领略古人高妙的智慧和超凡的文采。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详实的注释,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一个“暗礁”。它解释了那些古语的含义,考证了相关的历史背景,甚至还提供了不同的解读角度,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每一篇文章的精髓。这种全方位的支持,让我信心倍增,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刚拿到这套《古文观止译注》,沉甸甸的书本触感就让人心生欢喜。封面上古朴典雅的字体,仿佛将人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耳边依稀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那熟悉的篇章,那些曾经在课本上、在脑海中闪现的片段,如今在译注的引导下,变得更加清晰、鲜活。我尤其喜欢译文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生硬地去“翻译”,而是用一种更接近古人语境的白话文,将那些精妙的哲思、高远的意境娓娓道来。注释部分更是细致入微,对于一些晦涩的词语、典故,都做了旁征博引的解释,仿佛一位博学的老者,耐心地为你解答每一个疑惑,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又能深入理解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本书不愧是国学入门的经典之作,对于想要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精髓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京东优惠,一次买了五百多块的书,塑料膜包装,目测都完好,慢慢看

评分

很好看,可以看很多历史方面的趣事。

评分

曹操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但是没有塑封

评分

有个王子受到诅咒,一年只能说一个字,但是他很喜欢一个公主,所以你忍了五年没说话,存够了五个字之后来到公主面前说:&ldquo;请你嫁给我!&rdquo;公主愕然说:&ldquo;啥?&rdquo;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实惠,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應該是正版,信賴京東,大出版社的出版信得過,紙質不錯,印刷精美,。

评分

假期给孩子的精神食粮!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