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拜读《国学典藏·文心雕龙》,完全是一种随性的“扫荡式”阅读,并没有预设要读懂多少,而是让书中的文字引领我的思绪。我尤其被“神思”一篇所吸引。它谈论的是创作的灵感与构思,那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让我对文学创作的“神来之笔”有了更深的敬畏。刘勰认为,好的作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作者广博的知识、深刻的体验和敏锐的感受。这让我反思,我们如今的创作,是否过于依赖技巧,而忽略了内在的积累?书中关于“酌奇”与“协律”的论述,也让我眼前一亮。前者强调从天地万物中汲取灵感,后者则指出艺术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美感。这两点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要有炉火纯青的技艺。我并非文学评论家,也写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但通过阅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一种对文学本体的深邃理解,这本身就足够令人动容。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感觉像是在一个藏宝阁里寻宝。我不是那种能一口气读完学术巨著的人,更多的是在闲暇时,随便翻翻,看看哪个章节能吸引我的眼球。这次《国学典藏·文心雕龙》到手,我花了些时间在“论说”和“辨骚”这几部分。读“论说”,感觉就像在听一位老先生娓娓道来,他讲的是如何看待文章的“言”与“意”,如何把握“体”与“用”。虽然有些地方的逻辑链条有点绕,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理顺,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很 satisfying 的。比如,关于“文约而义广”的讨论,让我对如何写出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文字有了新的认识。而“辨骚”,则更像是文学侦探的工作,作者对屈原作品的细致分析,对历代评论的梳理,展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我个人对这种“寻根究底”式的探讨非常感兴趣,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已经被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并非全然没有争议,反而正是在不断的辨析与解读中,其价值才得以更清晰地呈现。这本书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这一点我非常欣赏。
评分《国学典藏·文心雕龙》这本书,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品”。我并非系统地从头读到尾,更多的是在某个午后,或者某个静谧的夜晚,随意翻开一页,让古老的文字在指尖流淌。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才略”和“情采”的讨论。在我看来,“才略”指的是作者的格局和智慧,是驾驭文字、驾驭题材的能力,而“情采”则是文字表面的光华,是修辞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刘勰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才”是“情”的基础,没有“才”的“情”是虚浮的,“情”是“才”的体现,没有“情”的“才”是枯燥的。他甚至谈到,如何区分“浮文”与“实文”,如何避免“雕虫小技”。这些论述,虽然是古代的文学理论,但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内在的深刻与外在的美丽的完美结合,是思想的深度与语言的艺术性的统一。这本书,让我对“好文章”的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如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国学典藏·文心雕龙》的时候,是带着一种“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谈论写作的”心态。刚开始读,有些古文的表述方式对我来说有点挑战,特别是那些成语和典故,需要时不时查阅一下。我重点翻阅了关于“风骨”和“比兴”的章节。关于“风骨”,它不单单是指文章的骨架,更是指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作者内在的生命力。这让我联想到现在很多写作,虽然辞藻华丽,但总感觉少了点“魂”。刘勰在这里的论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在文字中注入更多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比兴”,则是古代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描绘景物来引发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书中对“比兴”的剖析,让我对很多古典诗词的理解又进了一层。我发现,古人对语言的运用,对情感的表达,都有着极其细腻和独到的见解。这本书就像一本宝典,里面藏着各种写作的“秘籍”,需要我们慢慢去发掘,去领悟。
评分翻开《国学典藏·文心雕龙》,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而璀璨的殿堂。我的阅读之旅并非从头至尾的“啃读”,而是带着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几分好奇与探究,随机翻阅。初时,对书中那些晦涩的字句和严谨的论证感到一丝距离感,但随着目光在篇章间游移,那些关于文学创作的精辟论述逐渐显露其深邃的智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文之史”的篇章,它不仅仅是文学史的叙述,更是对文学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作者刘勰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将文学创作置于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乃至思想观念之中进行审视,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部杰出的作品,都绝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根植于其所处的土壤。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学风格的辨析,对创作技法的剖析,甚至对作家心境的揣摩,都让我深受启发。我并非学究,无法一一解读其所有精妙之处,但那种对文学本体的尊重,对创作艰辛的理解,以及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却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对文学的理解。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好的理论能够“点石成金”,而《文心雕龙》无疑具备这样的魔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古籍,仿佛看到了它们在创作时的挣扎、闪光与升华。
评分西方美术史》是北京大学十佳教师、艺术史知名学者丁宁先生的经典之作,作者深谙博物馆及其艺术作品的鉴藏,以艺术家和作品为叙述的主线,以柔美、亲民的笔触在愿意亲近艺术的读者心中开启了一个散发着“特别的光芒”的世界,透过“西方美术”这一独特的世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种自身在时空上无法亲历的“风景”,而且会潜移默化地获致一种艺术地看待自己面对的大千万物的角度。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些艺术巨匠的引领下,在伟大的杰作面前,在人类一切想象能量和创造悸动中,体会心灵的感动。
评分啦啦啦,为什么要买这么多书,我想了好久,近似本能的消费举动经常被家人诟病,不大的房间也快被各种书籍塞满,而我自己的阅读消化速度仅仅是购买量的1/4,工作忙的时候甚至更慢。今天我终于想明白了,我的孩子快出世了,一个平头老百姓没有任何财富或者权利能够让他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顺利前进,安心过活。作为一个父亲,能留给他的,只能是这些优秀的出版物,这些可能会影响,启发他思想或行为的书。尽管结果我无法预测掌控,也不知道他是否会读,我只是希望在他年少似是而非时,无意间发现地下室有一个满载的书架,然后好奇的抽出其中一本… 就像我在似是而非时做的那样。。。
评分看到好书就想买两本回来,这是什么毛病?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大都很好的,这本古文辞类纂也是买了两本回来了……
评分内容丰富,印刷清晰,非常满意
评分《国学典藏: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周与其后学所作。《国学典藏:庄子》一书,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它代表着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杰作。庄子的散文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又具有个性化特征。无论从其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手法上都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长河中,《国学典藏:庄子》是当之无愧的一颗璀璨明珠。此次整理,以王先谦的《庄子集解》为底本。
评分很好的一套书籍!精美古典!《困学纪闻》一书博涉经史子集,展示了其精湛的考据学功力,确立了该书在我国古文献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并称“宋代考据笔记三大家”。
评分印刷精美,字体适中。
评分古代为数不多的科学书籍,跟天工开物同等的地位。
评分京东快递,速度很快,当天下单,次日到货,包装完好,印刷精美,字迹清晰,排版合理,简体横排,没有注释,但无译文,精装图书,便于收藏,上海古籍,质量保证,活动有券,感谢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