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拉图的洞穴里
人类无可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但是,接受照片的教育,已不同于接受较古老、较手艺化的影像的教育。首先,周遭的影像更繁多,需要我们去注意。照片的库存开始于一八三九年,此后,几乎任何东西都被拍摄过,或看起来如此。摄影之眼的贪婪,改变了那个洞穴——我们的世界——里的幽禁条件。照片在教导我们新的视觉准则的同时,也改变并扩大我们对什么才值得看和我们有权利去看什么的观念。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最后,摄影企业最辉煌的成果,是给了我们一种感觉,以为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储藏在我们脑中——犹如一部图像集。
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电影和电视节目照亮墙壁,闪烁,然后熄灭;但就静止照片②而言,影像也是一个物件,轻巧、制作廉宜,便于携带、积累、储藏。在戈达尔的《卡宾枪手》(1963)里,两个懒散的笨农民被诱去加入国王的军队,他们获保证可以对敌人进行抢、奸、杀,或做任何他们喜欢做的事,还可以发大财。但是,几年后米歇尔一安热和于利斯趾高气扬地带回家给他们妻子的战利品,却只是一个箱子,装满数以百计有关纪念碑、百货商店、哺乳动物、自然界奇观、运输方法、艺术作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分门别类的宝物的美术明信片。戈达尔的滑稽电影生动地戏仿了摄影影像的魔术,也即它的模棱两可。在构成并强化被我们视为现代的环境的所有物件中,照片也许是最神秘的。照片实际上是被捕捉到的经验,而相机则是处于如饥似渴状态的意识伸出的最佳手臂。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它意味着把你自己置于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这是一种让人觉得像知识,因而也像权力的关系。第一次掉进异化的例子现已臭名昭著,就是使人们习惯于把世界简化为印刷文字。据认为,这种异化催生了浮土德式的过剩精力和导致心灵受摧残,而这两者又是建造现代、无机的社会所需的。但相对于摄影影像而言,印刷这一形式在滤掉世界、在把世界变成一个精神物件方面,似乎还不算太奸诈。如今,摄影影像提供了人们了解过去的面貌和现在的情况的大部分知识。对一个人或一次事件的描写,无非是一种解释,手工的视觉作品例如绘画也是如此。摄影影像似乎并不是用于表现世界的作品,而是世界本身的片断,它们是现实的缩影,任何人都可以制造或获取。
照片篡改世界的规模,但照片本身也被缩减、被放大、被裁剪、被修饰、被窜改、被装扮。它们衰老,被印刷品常见的病魔缠身;它们消失;它们变得有价值,被买卖;它们被复制。照片包装世界,自己似乎也招致被包装。它们被夹在相册里,被裱起来然后架在桌面上,被钉在墙上,被当作幻灯片来放映。报纸杂志刊登它们;警察按字母次序排列它们;博物馆展览它们;出版社汇编它们。
数十年来,书籍一直是整理(且通常是缩小)照片的最有影响力的方式,从而如果不能确保它们不朽,也确保它们长寿——照片是脆弱的物件,容易损毁或丢失——以及确保它们有更广泛的阅览者。很明显,书籍中的照片,是影像的影像。但是,由于一张照片首先是一个印刷的、光滑的物件,因此当它被复制在一本书中时,它的基本素质也就不像绘画丧失得那么厉害。不过,书籍仍不是让大批照片进入一般流通的完全令人满意的形式。观看照片的顺序,是由书页的次序制订的,但是却没有什么来规定读者按照安排好的顺序看下去,也没有什么来指示每看一帧照片应花多少时间。克里斯·马克的《如果我有四头骆驼》(1966)是一部制作得非常出色的电影,它思考各种类型和主题的照片,提出了更巧妙和更严格地包装(或放大)静止照片的方式。观看每张照片所需的顺序和恰当的时间都是硬性规定好的;使人在视觉辨认和情感冲击方面都有收获。但是,转录到电影里的照片,已不再是可收集的物件,辑录在书籍中却依然是。
照片提供证据。有些我们听说但生疑的事情,一旦有照片佐证,便似乎可信。相机的一个用途,是其记录可使人负罪。从一八七一年六月巴黎警察用照片来大肆搜捕巴黎公社社员开始,照片就变成现代国家监视和控制日益流动的人口的有用工具。相机的另一个用途,是其记录可用来作证据。一张照片可作为某件发生过的事情的不容置疑的证据。照片可能会歪曲;但永远有一种假设,假设存在或曾经存在某件事情,就像照片中呈现的那样。不管个别摄影师有什么局限(例如业余性质)或借口(例如艺术技巧),一张照片——任何照片——与看得见的现实的关系似乎都要比其他摹仿性的作品更清白,因此也更确切。创造崇高的影像的大师们,例如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和保罗·斯特兰德,数十年间拍摄伟大、令人难忘的照片,却仍首先要展示有事情“在那里”发生,如同“宝丽来”相机的拥有者把照片当成一种简便、快速的做笔记的形式,或拿着“勃朗尼”相机的业余摄影迷抓拍快照作为日常生活的纪念品。
……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光是拿到手中,那沉甸甸的质感和精心挑选的纸张就让人心生欢喜。封面与内页的排版,看得出设计者倾注了极大的心血,那种对摄影艺术本身的敬畏感,通过每一个留白、每一个字体选择都微妙地传递了出来。特别是那些精选的插图,印刷的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细微的曝光和影调变化,也忠实地呈现在眼前,这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的参考资料。我记得其中有几幅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原本我以为在电子屏幕上已经看惯了,但当它们以如此高品质的实物形式呈现时,那种光影的层次感和照片背后的故事感,是任何数字媒介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观看”这一行为的最高礼赞,让人忍不住想花上几个小时,仅仅是翻阅和欣赏这些精美的图像,感受那种从指尖传来的温度和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置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象征。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份量和深度,意味着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轻量级读物。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全新的感悟。我习惯于在书页的空白处做大量的笔记和批注,因为作者的某个观点可能今天看来只是略有启发,但随着自己实践经验的积累,下个月再回过头看时,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这种“成长性阅读”的体验,是很多一次性读物无法提供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思考、去消化,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接受信息。这种深度互动,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在和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持续的智力刺激,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长远的肯定。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创作上的启发,是潜移默化中发生的,这种效果往往比立竿见影的技巧指导来得更持久。过去我总是在纠结于器材的参数和后期的效果,总觉得作品“差了那么一点意思”。然而,读完后,我开始关注的重点转向了“为什么要按下快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作者对视觉语言的拆解,让我明白了很多看似随意的构图背后隐藏的逻辑和情感驱动力。我开始尝试用更少的干预去捕捉更丰富的信息。比如,在处理那些日常街拍场景时,我不再盲目追求清晰锐利,反而开始拥抱那些模糊不清、充满动态的瞬间,因为书里提到的关于“动态的本质”的论述,让我对这类不完美的美感有了新的理解和欣赏,这极大地解放了我的创作心态,让我从“追求完美”的桎梏中走了出来,更加自由和大胆地去表达。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魅力,在于其精确而富有节奏感的文字组织,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画面感。作者的用词精准到仿佛每句话本身就是一幅精心曝光的照片。尤其在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时,他总能找到最贴切、最生动的比喻,使得那些晦涩的理论变得清晰可见。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观看的权力”的论述,作者使用的词汇和句式结构,模拟出了一种层层剥茧、抽丝剥茧的阅读体验,每一次转折都恰到好处地引导读者的情绪和理解方向。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纯粹的专业书籍范畴,具备了很高的可读性,即使是对于那些并非专业摄影师的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文字的美感和思想的深刻,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反而是一种享受。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理论,不如说是一次深度的思维漫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又一个关于“看见”的哲学迷宫。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于光线与时间关系的探讨,那种将摄影从单纯的技术层面提升到存在主义层面的写法,让人醍醐灌顶。在某些章节,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关上书本,望向窗外,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瞬间。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远比直接的学习技术参数来得更深刻。这种写作风格,时而如哲人般沉静深邃,时而又像一位老友般娓娓道来,充满了知性的魅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自己对“摄影是什么”的定义边界,感觉自己的思考维度被强行拔高了好几个层次,绝对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能比拟的。
评分非常好的书。值得看!非常好的书。值得看!非常好的书。值得看!非常好的书。值得看!非常好的书。值得看!非常好的书。值得看!非常好的书。值得看!非常好的书。值得看!
评分200-60超划算,买书买书,寒假这么冷,宅在家里看书就对了,哈哈哈,支持正版
评分这几本,早就想买,趁活动买了一箱。
评分读好书,与心灵对话!
评分粗略看了下,内容主要是讲摄影的一些历史过往以及摄影的一些深层如社会道德当面的探讨。并不是教你如何构图,怎样拍出好的照片。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很实用,一次愉快的购物过程
评分不错 专业学习!多买一些书系统了解一下 学问很多!
评分宝宝用起来挺适合的 谢谢啦
评分不错很给力,昨晚拍的第二天就到了,很喜欢这里购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