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最科学的摄影构图书,摄影师的构图圣经
800张图片,超详细解析摄影构图的原理
德国FOTOFOORUM杂志倾力推荐
内容简介
《摄影构图与图像语言》两位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构图方式,包括每种方式的具体应用、成像效果及其对观赏者产生的影响,之后又解释了在一张照片里,所有构图方式的相互作用、主次关系和整体效果。后用10幅精彩的照片,进行了全方位的构图实例分析。总之,本书深入到摄影构图中的所有方面,信息量非常大(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非常科学(以感知心理学为基础)且透彻。
作者简介
科拉·巴尼克,出生于1981年,2002年起从事摄影工作。她的特点在于,当她按下快门释放键时,她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经过后期处理的成品照片。科拉拍摄的照片风格整洁而安静,她喜欢和谐的色彩、柔和的过渡以及近乎完美的构图。她的作品曾多次在国际、国内比赛获得奖项。
她的摄影作品涵盖人像、美女、时尚、行为、情色以及艺术花卉等摄影领域。她能够熟练地运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优化,同时还能有效地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以及黑白转换。在统一颜色在不同媒介上的显示方面,她的工作代表着高的水平,从拍摄直到打印,照片的颜色始终能保持一致。
作为自由的平面设计师和图像处理师,科拉发表过一系列高质量的摄影出版物,比如你现在正在阅读的这本书。另外,她还与格奥尔格一起为杂志社和出版社写作,并为摄影教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在委托摄影中,她强调的拍摄重点是和谐的布局、完美的照明以及个性肖像和艺术的人体照片。她的工作室引领了整个委托摄影领域的潮流—你可以在www.artepictura-atelier.de找到有关她工作的详细情况。
格奥尔格·巴尼克,出生于1969年,1984年起从事摄影工作。他的摄影风格是:接近主题,充分利用清晰与模糊,喜欢倾斜、嘈杂和多彩的主题。在他拍摄的如人像、生活、情色、人体、旅游和特写照片中,都贯穿着他对细节的独到眼光。格奥尔格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小场景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主题。他常常会不经思考地拍摄随机的场景,但是在拍摄人像照片前他仍然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委托摄影方面,格奥尔格的拍摄重点在生活、日常场景、公司和雇员肖像领域。他与科拉一起从事了5年摄影教科书的编写和为摄影杂志写作的工作。作为公司顾问,在为公司客户解答企业在视觉上的公众形象和图片中的企业理念等问题上,这位经济学家兼社会工作者能够将自己积累的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他常年在项目和产品管理以及销售中获得的经验联系在一起。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
构图的基础
取景
图形元素
立足点和视角
光
彩色与黑白
清晰与模糊
整体效果
图像分析与评价
附录
精彩书摘
模式化理解
经过这个步骤后,大脑才会真正开始理解并有意识地去了解照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这种模式化的理解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将图像与大脑中已经存储的感知模式进行比较。这一比较过程是大脑自动进行的。或许我们看过某个主题一次后,就已经能够清楚地了解了其意义—例如埃菲尔铁塔或者某个特定的人。或者我们也会在图像和我们大脑所存储的模式之间进行类比,将已有的感知模式以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传递到类似主题上。即使我们之前从没见过眼前的样本,我们也能够认出它们,比如一棵树、一张桌子或者一种动物。
如果我们在图像中看到的内容与我们已知的模式一致,那这就是模式一致。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与我们的经验相符,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其归类,这样我们就没有理由再继续看下去了,这样一来感知过程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些作品的作用就是强化我们现有的认知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不断重复的广告(本身越来越糟糕且令人厌烦)之所以能成功也正是基于此原因。这样的照片我们经常能够见到,但是想要将每一张照片都记住是很难的。
如果某幅图像与我们已知的模式略有不同,我们就会感到惊奇或困惑,从而就会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该图像。这种由精神激发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仅会花更长时间去研究该图像,还会更好地记住它。通常来说,额外的信息会扩展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因为大脑会将微小的、非基本的革新理解为附加信息。
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图像与我们大脑所储存的模式有显著的差异,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大脑遇到了理解困难,必须很费力地去领会图像的主题,而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常常会进行一些转换。这些强烈的刺激对我们固有的知识提出了质疑,这时我们就会尝试对固有的模式进行改变。然而这并不是一条必需的规则,因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通常会更加倾向于保护自己的世界观。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会拒绝感知或是中断感知。
当我们看到的图像与我们已知的模式完全不符时,我们将其称为无关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会造成感知中断。例如,面对完全模糊或者抽象的图像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有在特殊的感知动机下,如欣赏名人作品时我们才能更多地去关注或研究这些图像。
哪些照片需要更仔细地观看,哪些照片需要进行精神上的加工,哪些照片无需继续感知,哪些照片会令我们感到无聊或烦恼……这些都是由潜意识评价和最初的模式化认识决定的。那些新鲜的或者不同的事物尤其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而对那些经常见到的照片,我们很少会去认知。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对视觉习惯的刺激才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熟悉的事物会随着人们的逐渐习惯而消失,新的视觉风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
但模式化认知的速度很快,明显快于阅读文本的速度,因此照片总是首先被我们感知到。仅仅在1%秒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看出照片的主题。在1~2秒钟内我们就可以完整地感知一张中等复杂的照片,然而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却只能阅读5~6个单词。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能接受的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要多。
这一过程还取决于观赏者掌握的知识、养成的习惯,以及之前看过哪些照片。对于照片中的昆虫,生物学家会明显比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发现得快。作为摄影者,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使观赏者更容易或更难辨认并理解照片的主题。
……
前言/序言
《光影的絮语:超越视角的艺术探索》 这是一本关于理解与表达的读物。它并非一本关于摄影技术的技法手册,也不是教你如何按下快门。相反,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更深层次的观看与思考的世界,探索那些潜藏在每一个画面之中的无声语言,以及它们如何悄然触动我们的心灵。 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我们都被海量的图像所包围——从社交媒体上随手拍下的生活片段,到专业摄影师精心雕琢的艺术作品。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看见”了这些图像?我们是否理解了它们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和叙事?《光影的絮语:超越视角的艺术探索》正是为了唤醒我们被日常视觉洪流所钝化的感知能力而存在。 本书的核心在于“观看”与“理解”的辩证关系。我们之所以会观看,是因为我们有好奇心,有渴望去认识世界、理解他人。而“看见”则是一个主动、深刻的过程,它要求我们超越表面的信息,去捕捉那些隐藏在光影、线条、色彩与空间中的潜台词。作者认为,每一个图像,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偶然所得,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观察与意图,同时也激发着观者的联想、共鸣与反思。 第一部分:重塑你的“观看”之眼 这一部分将颠覆你对“看”的固有认知。你将学习如何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唤醒原始的感知: 回归我们最本真的视觉体验。我们如何区分形状?光影如何塑造我们的空间感?色彩又如何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本书将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析我们视觉系统的运作机制,帮助你理解为何某些画面会让你感到舒适、愉悦,而另一些则会引发不安或困惑。你将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视觉元素,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强大力量。 超越“是什么”,探寻“为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停留在对图像内容的辨识上,例如“这是一张风景照”,“这是一张人像”。然而,真正的观看,是从“这是什么”跃升到“作者为什么这样呈现?”、“这幅画面想告诉我什么?”。本书将引导你训练这种“追问”的能力,学会审视画面的每一个决策,理解创作者在色彩选择、光线运用、主体安排上的深层考量。 “无声的语言”: 图像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它无需言语,却能传递复杂的情感和抽象的概念。你将接触到关于“视觉语言”的讨论,理解线条的动感与力量,色彩的情绪指向,构图的叙事逻辑,以及空间如何营造氛围。我们将一同剖析那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学习它们是如何通过最纯粹的视觉元素,构建出令人震撼的表达。 上下文的魔力: 图像的意义并非孤立存在。它与观看的语境、观看者的经历、以及图像产生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本书将探讨如何理解图像的上下文,以及这些上下文如何丰富甚至改变我们对同一幅画面的理解。你将学会不仅仅孤立地欣赏一个画面,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去解读。 第二部分:构建你的“表达”逻辑 理解了观看的奥秘,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转化为清晰而有力的视觉表达。这并非是关于摄影器材的参数设置,而是关于你想要“说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说”的思考。 思想的形状: 每一个有力的表达,都源于清晰的思想。在本书中,我们将引导你梳理自己的想法、情感与观察。你想传达一种宁静?一种力量?一种孤独?或者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一旦你明确了你想要表达的核心,我们就开始寻找能够承载这些思想的“形状”——也就是视觉元素。 元素的“人格”: 线条、形状、色彩、光影,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视觉符号,而是被赋予了“人格”的表达工具。一条直线可以传递稳定与严谨,一条曲线则可能代表柔美与流动。暖色调能带来温暖与活力,冷色调则可能暗示冷静与疏离。本书将引导你深入理解这些基本元素的“性格”,并学会根据你的表达需求,恰当地选择和组合它们。 空间的对话: 空间不仅仅是容纳物体的容器,更是表达情感和建立联系的重要媒介。留白可以引发思考,拥挤的空间则可能带来压迫感。你将学习如何利用画面的前后景、景深、以及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来构建出具有深度的叙事和情感张力。 叙事的节奏与留白: 好的故事,讲究张弛有度。视觉表达亦是如此。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画面的节奏感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运用“留白”——那些看似空无一物的部分——来激发观者的想象,赋予画面更多的解读空间。你将理解,有时候,不画出来,反而是更好的表达。 主题的锚定与延伸: 如何让你的表达主题清晰而不单调?本书将讨论如何巧妙地锚定你的核心主题,同时又能通过细节的丰富性和多层次的解读,让画面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你将学会如何让你的作品既有焦点,又能引发观者持续的思考。 第三部分:连接“我”与“世界”的视觉桥梁 本书最终的落脚点,在于通过视觉,建立起个体与世界之间更深刻的连接。我们不仅仅是观看者,也是被观看者;我们不仅仅是表达者,也是被理解和被共鸣的对象。 同理心的视觉实践: 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源于创作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深深的同理心。本书将鼓励你走出自我,去观察和理解他人的处境、情感与需求。你将学习如何运用视觉语言,去呈现那些难以言喻的内心世界,去触动他人的情感共鸣。 “看见”隐匿的美: 那些被我们匆忙忽略的日常细节,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平凡事物,往往蕴藏着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意义。本书将带领你重新发现这些“隐匿的美”,学会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遭的世界,让平凡的生活焕发出艺术的光彩。 个体经验的转化: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如何将这些私人的经验,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视觉表达,让更多人产生共鸣?本书将探讨这一过程,鼓励你从内心出发,用真诚的视觉语言,去构建一座连接你与世界的桥梁。 视觉的持续进化: 观看与表达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进化的过程。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固定的法则,而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探索工具。你将学会如何持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让你的视觉感知和表达能力不断地超越自我。 《光影的絮语:超越视角的艺术探索》并非是一本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陪伴你踏上一段关于“看见”与“表达”的奇妙旅程。在这里,你不会找到关于镜头光圈的答案,但你会找到关于如何用你的“心”去观看,用你的“眼”去构筑,最终用你的“作品”去与世界对话的无限可能。翻开本书,让你的视觉生命,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