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The Silk Road]

丝绸之路 [The Silk Roa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迎胜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历史
  • 贸易
  • 文化交流
  • 探险
  • 古代文明
  • 亚洲
  • 中亚
  • 路线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39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067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Silk Roa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分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两篇,是作者刘迎胜多年进行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丝绸之路实地考察的最终成果。作者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对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具体线路,沿路民族、文化、名城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等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尤其对丝绸之路在中国与海外交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做了深刻的阐述。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是著名学者刘迎胜教授研究和考察丝绸之路的学术成果,分为两篇,上篇为“草原丝绸之路”,下篇为“海上丝绸之路”。全书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交流为纬,系统阐述了两条丝绸之路的发端、发展过程,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民族、文明类型及其相互交流的历史状况,展示了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宏阔历史场景,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全书史料丰富,视野广阔,分析客观,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丝绸之路的专业之作。
  作者三次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与“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考察,并任国际考察队副队长、队长。

作者简介

  刘迎胜,男,1947年生。1981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元史研究室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应邀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十余所西方著名高校作学术专题报告。已发表学术论著、论文百余部(篇)(以英、德文在境外发表论文8篇),其中多部(篇)被中外学术论著引述。1985年获南京大学首届“科学新星奖”,1990年被南京大学授予“优秀归国留学人员”称号。

目录

上篇 草原丝绸之路
绪论
1 草原丝路万里行
2 中国和亚洲历史上的游牧民族
一 草原丝路的肇端
1 丝织业的产生
2 草原丝路上的原始文化
3 波斯帝国
4 马背上的帝国——匈奴
5 草原丝路东西贯通
6 安息王朝与中原
二 草原丝路沿线民族大迁移
1 贵霜文化东来
2 沿线民族融合的高潮
3 从草原走入中原
4 草原丝路上的新主人
5 辽金时代的草原丝路
三 胡汉交往的新时代
1 波斯萨珊王朝与中国的往来
2 昭武九姓
3 胡汉科技文化的交流
4 东方旅行家
5 草原丝路网络
四 西亚宗教入华
1 摩尼教
2 祆教
3 景教
4 犹太教
5 伊斯兰教
五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
1 蒙古西征
2 东西方频繁往来的时代
3 元代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
4 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六 明清时代的草原丝路
1 明朝与北元 鞑靼 瓦剌
2 帖木儿与明王朝
3 “罗刹”东来
4 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结束语

下篇 海上丝绸之路
绪论
1 海上丝绸之路概观
2 中国史书中的海外“蛮夷”
3 异域人笔下的东方民族
一 海上丝路的黎明
1 上古时代东亚人与海洋
2 中国最初的造船业
3 早期航海术
4 域外文明古国
5 早期的东西航路
二 印度洋上的丝路
1 繁忙的印度洋海路
2 中印文化交流的高潮
三 空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姒
1 中外钱货
2 番货溢于中国
3 航海术的进步
4 地理知识的扩大
5 外来宗教入华
6 海外作物的引进
四 马可·波罗时代
1 元帝国的海外扩张
2 中外交往的空前发展
3 文化交流与海外贸易
五 海上丝路的鼎盛时代
1 郑和下西洋
2 中国水师海图与私家海图秘本
3 友好交往
4 入华的伊斯兰世俗文化
六 欧洲人东来
1 殖民主义对东方的扩张
2 东西贸易的新时代
3 耶稣会士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4 欧学东渐与汉学西传
结束语

精彩书摘

  除了鹿以外,石体表面还常刻有刀、匕首、弓、箭等图案。鹿石是一种超于物质生活之上、表示草原人类精神世界的石雕艺术品,它的雕刻需要很高的凿石、雕刻技术,并需花费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劳动。只有当一部分手工艺者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脱离漂泊不定的游牧劳动,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生活资料,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时,才有可能掌握、发展这种技术。   鹿石通常立于特别选定的地方,一般与墓葬或纪念性建筑有关。鹿石在图瓦、南贝加尔、俄属阿尔泰地区、蒙古和我国新疆均有发现。迄今上述各地所发现的鹿石共有500余方,其中蒙古境内发现的就有450余方,东部较少,主要分布在西部。此外与鹿石相似的石刻图案在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其他地方、俄罗斯的奥伦堡省、高加索地区、黑海、保加利亚和德国易北河都有发现。苏、蒙学者通常认为鹿石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时的遗物。鹿石究竟是哪一个民族所立尚无定论,有些学者认为鹿石为古代操印欧语的民族所立。   鹿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区。鹿因为奔跑迅速,不像牛羊那样易于驯化放牧。以鹿为崇拜对象的古代北方民族不可能是单纯依靠游牧为生的居民,狩猎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欧亚草原民族中,突厥以狼为祖先,各国学者对北亚游牧民族中有关狼的传说一直很注意,但对于有关鹿的传说却研究不多。其实我国古代文献中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关的记载中,透露过一些游牧民族对鹿的崇拜。   如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四提到突厥的祖先时说:突厥的祖先是海神射摩舍利,居住在一个称为“阿史德窟”的地方之西。有一位海神女每日傍晚用白鹿引射摩舍利人海同居,至天明方送其归。如此生活了数十年。一日,射摩舍利的部落将要举行大猎,当夜海神女对射摩舍利说:明日狩猎时,在“阿史德窟”中有金角白鹿跃出,你若能射中它,便能与我长久往来,若不能射中,则我们双方的情缘便算了结。次日会猎,“阿史德窟”中果然有金角鹿出现。  ……
汉唐风华:大漠孤烟中的盛世回响 一本关于丝绸之路黄金时代的深度历史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意义上“丝绸之路”这一地理概念的整体概述,而是将目光精准地投射于公元三世纪至九世纪,即汉末三国鼎盛至唐朝中叶的这段历史长河中,对这条横跨欧亚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大动脉,进行一次细致入微、多维度、充满现场感的深度剖析。我们试图还原的,是那个在驼铃声中凝聚了帝国雄心、宗教信仰、异域风情与物质文明的黄金时代。 序章:长安的脉搏与西域的呼唤 本书开篇,并非从张骞凿空西域的古老传说讲起,而是直接切入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隋唐的统一。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探讨“丝绸之路”的意义如何从单纯的军事屏障,转变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支柱。 我们详细描绘了长安——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的城市结构、坊市制度以及万国来朝的景象。重点分析了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中央政府如何有效地管理和保护西域通道的安全。通过对《唐会要》和敦煌文书的交叉比对,还原了唐代户部对丝路商旅征税、驿站维护的具体流程,揭示了帝国“控天下之枢纽,驭万邦之来庭”的治理智慧。 第一部分:丝绸之外的硬通货——物质的流动与交换 传统认知常将丝绸视为唯一的焦点,而本书则拓展了视野,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实际贸易的多元化构成。 1. 纺织品的革命: 除了大唐精美的锦缎,我们详述了胡麻布、罽(jì)毯等西北特有纺织品的回流,以及这些材料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原服饰风格的变迁。书中通过对出土文物(如吐鲁番的织物残片)的分析,重建了当时的染色技术和织机结构,探讨了技术秘密的跨境传播。 2. 矿产与金属的角力: 丝绸之路是黄金、白银、铜、铅等基础金属的运输线。我们追踪了粟特商人如何将西域的琉璃、玛瑙等矿石引入中原,以及波斯萨珊王朝的白银铸币如何影响了唐代初期的货币流通体系。特别聚焦于铁器技术在西域的传播路径及其对当地游牧民族军事能力的影响。 3. 粮食与农作物的交换: 这部分内容着重于“绿色丝绸之路”。详细记录了葡萄、苜蓿、胡桃、石榴等物种通过丝路进入中原的艰难历程,并分析了这些外来作物如何改变了唐代农业结构,成为“开元盛世”背后物质基础的一部分。我们甚至探讨了骆驼作为“活的运输工具”本身的贸易价值。 第二部分:信仰的远征——宗教与思想的深度融合 丝绸之路最深刻的遗产,在于它是一条思想的河流。本书以时间轴为脉络,详细梳理了主要宗教沿此线路的“本土化”过程。 1. 佛教的“中原化”: 我们不满足于玄奘取经的故事。重点研究了中土佛教寺院经济的运作模式。通过对敦煌石窟壁画中供养人题记的分析,揭示了丝路沿线粟特、昭武九姓等外来商人家族在寺院建设、佛经翻译中的关键作用。书中详细对比了禅宗的兴起与净土宗在西域的传播差异,探讨了“中土化”佛法如何适应不同地域的文化需求。 2. 景教、祆教与摩尼教的生命周期: 本部分对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景教)、拜火教(祆教)和摩尼教在唐朝的兴衰进行了细腻的描摹。我们追溯了景教传入的初期阻力,分析了安禄山叛乱后,祆教信徒面临的政治压力。书中引用了大量出土的景教碑文和相关文献,力求重现这些“异域宗教”在长安与洛阳的传教场景,并论述了其最终被压制的社会根源。 第三部分:胡风汉韵——文化与艺术的交响 “胡化”是唐代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书将此现象置于丝绸之路的交流框架下进行解读。 1. 音乐与舞蹈的冲击: 我们详细考证了“胡旋舞”风靡唐宫的社会背景,并分析了来自中亚的乐器,如琵琶、箜篌等,如何被工匠改造,最终融入了汉族传统乐器体系。书中附有对《旧唐书·音乐志》中相关记载的重新考证,重建了燕乐的编制与声部构成。 2. 异域美学对陶瓷的影响: 本书特设一章讨论唐三彩的艺术源头。通过对比波斯萨珊时期的玻璃器皿和金属工艺,论证了西域文化对唐代陶塑造型、釉色调配的直接影响。我们分析了唐三彩中狮子、骆驼形象的写实程度,反映了唐人对异域动物的认知深度。 3. 语言的渗透: 探讨了粟特语、吐蕃语在丝路沿线作为“通用语”的地位,以及大量外来词汇(如“胡椒”、“枇杷”)如何被汉语吸收,丰富了唐代的词汇库。 结语:河西走廊的边陲回响 全书最终落脚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关键咽喉。我们不再将玉门关、阳关视为衰落的象征,而是将其视作唐帝国与外部世界进行深度博弈与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通过对莫高窟不同时期壁画的对比研究,我们总结了这条漫漫长路在文化传播中的双向性:中原的文明输出,以及对西域文化的吸收、消化与创新。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又细节丰富的视角,让读者沉浸于那个连接着长安的万丈豪情与撒马尔罕的异域奇景的伟大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讲述古代商贸动脉的书,简直就是一扇通往浩瀚历史的任意门。我读完后,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骆驼商队在漫漫黄沙中前行,铃铛声在寂静的沙漠上空回荡,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商人们在古老的驿站里交换着货物与故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西域炙热的风,也能体会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沿途不同文明交汇点的描绘,那种文化碰撞出的火花,远比单纯的商品贸易来得更有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贸易路线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交流、融合与智慧的史诗。那种跨越山河湖海的连接感,让人由衷地感叹人类文明的韧性和创造力,也让我对那些远去的辉煌时代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和敬意。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古代经济史并非是内行,抱着尝试性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令我惊喜的是,作者用非常清晰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的世界观。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不对称性的探讨。在那个没有电报和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关于新奇物种或新技术的“信息流”,其价值甚至可以超越黄金。作者通过精心的论证,揭示了知识和信息在这些贸易网络中扮演的隐形但关键的角色。它让我意识到,贸易不仅仅是物的交换,更是思想、技术乃至疾病的载体,这种深层次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回顾,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社会互动模式的有力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轴推进,而是像一个多维度的立体地图,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个庞大的主题。一会儿聚焦于某一种商品的起源地,一会儿又跳转到它最终的目的地,并在其中穿插了对沿途风俗的生动描摹。这种跳跃式的叙事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探索欲。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一位学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导游,穿梭于撒马尔罕的集市和长安的宫廷之间,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文化杂糅的奇闻异事。这种阅读体验非常轻松愉快,完全没有传统历史著作的沉闷感,它让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烟火气的传奇故事集。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冷门”的历史读物,毕竟主题聚焦于一个古老的贸易网络。但我的预感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叙事力量强大到令人难以抗拒。它成功地将那些遥远、似乎与现代生活毫无关联的事件,以一种极其现代和贴近读者的视角重新包装呈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风险”与“利润”之间博弈的刻画,无论是来自自然环境的挑战,还是来自政治动荡的威胁,都使得商人们的抉择充满了戏剧张力。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展现。读完之后,我对于“全球化”这个词汇有了全新的理解,明白了现代世界体系的根基,在多年前那些看似缓慢的驼队和船只上就已经悄然奠定了基础,那种历史的宿命感和必然性,让人不得不为之深思。

评分

我对这类宏大叙事题材的书籍向来持谨慎态度,往往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流于表面泛泛而谈。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沉溺于罗列考古发现或晦涩的文献考证,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与人文的细节编织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丝绸”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涵的挖掘,它如何从一种奢侈品,演变成东西方世界相互想象与投射的媒介。这种深入肌理的观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节奏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香料、宝石、音乐和信仰如何在不同地域间流动的叙述,那种感觉就像是亲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探险,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成功的寻宝,发现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珍贵印记。

评分

书不错,历史研究内容,书有褶皱。

评分

推荐购买啊推荐购买啊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塑封包装,非常精美,内容也不错

评分

不错,优惠价入手

评分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评分

好书建议买。

评分

该书内容详实,是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值得一读。

评分

还不错的书,有时间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