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江主编的《中国篆刻聚珎(**辑古玺印共7 册)(精)》共七本,分别为战国玺印、秦印、汉官印 、汉私印,魏晋南北朝印、隋唐宋印、元印。每册分 三部分组成,年代印制总论,国版,历代印评集评。
适合广大篆刻爱好者学习观摹。
战国玺
秦印
汉官印
汉私印
魏晋南北朝印
隋唐宋印
元印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文化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一套图录的“权威性”和“可读性”。很多专业的印谱虽然严谨,但排版晦涩,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阅读门槛太高。这套《聚珍》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版式设计大气而清晰,拓片与必要的文字说明穿插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又照顾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印章风格进行的小章节划分,这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了解了齐系、楚系乃至北方游牧民族风格印章的差异。阅读下来,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玺印的地域流派和审美倾向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脑中构建起来了。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聚珍”这个词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很多号称“大成”的图集往往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想收录,结果什么都不精深。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选材极为讲究,绝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砌,而是真正挑选了那些具有代表性、艺术水准极高的精品。尤其是一些战国晚期和秦代的小玺,那种浑朴天成、自然天真的趣味,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印文的考证和注释非常详尽,对于一些难以辨识的古文字,专家们给出了合理的推测和解释,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印章背后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翻阅这套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穿越千年的艺术考古之旅,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古代工匠那份对“方寸”的敬畏与执着。
评分最近迷上了自己动手刻章,但苦于找不到好的范本和理论指导,临摹起来总是不得要领。这套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不是专业的书法家,对篆书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阶段,但通过观察书中大量秦汉印的文字布局和结字特点,我渐渐领悟到,篆刻的精髓不仅仅在于笔画的瘦硬,更在于如何将文字的“形”与印章的“势”完美结合。那些古玺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那种不拘一格的错位、欹侧,绝不是后世可以轻易模仿的。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印谱”的实用性与“艺术鉴赏”的学术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我甚至开始尝试模仿其中一些线条的粗细变化和残损效果,虽然远不及原作,但那种融入历史的创作冲动,是被这本书彻底点燃的。
评分自从收了这套书,我书房里关于篆刻和金石学的其他几本参考书基本就被闲置了。原因很简单,这套书的信息密度和艺术涵盖面实在太广了。我特别关注了它对“吉语印”的收录,那些带有美好祝愿的印文,如“正”、“昌”、“富贵”等等,文字排列的紧密与疏朗之间,透露出古人对生活的朴素向往。不同于后世文人印追求的意趣横生,这些早期印章的魅力在于其原始的力量感和强烈的仪式性。这本书用其丰富的实例,清晰地展示了从实用工具到艺术载体的演化过程。对于想全面了解中国篆刻发展脉络的藏家或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是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良器,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度沉浸。
评分这本《中国篆刻聚珍》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从小就对印章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古朴、厚重的秦汉古玺,每次摩挲着那些斑驳的印面,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也一流,看得出来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最欣赏的是它收录的印品种类非常丰富,不仅仅是常见的官印、私印,还包括了许多不常见的吉语印、肖形印,甚至还有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画像印。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和直观的入门途径,让我能清晰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篆刻风格的演变。每一方印章的拓片都印制得非常清晰,纹理、刀法都一览无余,这对于学习篆刻技法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常常对着那些精妙的布局和古拙的笔法反复揣摩,思考古人是如何在方寸之间凝聚出如此宏大的气象。
评分这套书蛮好的,喜欢??
评分这套书蛮好的,喜欢??
评分不错
评分这套书蛮好的,喜欢??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这套书蛮好的,喜欢??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