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扎实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研究转化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人物脸谱化的陷阱,笔下的“新女性”是多维的、充满矛盾的个体,而非一个单一的意识形态符号。特别是对教会学校、新式学堂中女性接受知识的细微差别描写,揭示了现代性在中国语境下是多么具有地方特色和阶层差异。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性别重构”这一核心议题的无数扇门。它不仅是历史研究,更是一种对现代身份建构的哲学反思,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震,值得反复研读和推敲。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看可能觉得史料的堆砌略显密集,但一旦深入进去,便能体会到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时所下的苦功。它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将焦点精准地对准了1898到1918这二十年间的特定知识群体。我关注到作者对几位关键女性翻译家(或受翻译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的个案分析,非常细致入微,捕捉到了她们在个人日记、书信中流露出的那种微妙的身份认同危机与重塑过程。这种微观视角与宏观社会变迁的结合,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充满了人性挣扎的鲜活叙事。这本书挑战了许多既有的、对“新女性”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她们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探索的曲折性。读完之后,对“启蒙”这个词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光明,而是伴随着阵痛与自我怀疑的漫长过程。
评分这本关于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命运的书,读起来真是让人心潮澎湃。作者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化变迁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她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像是在绘制一幅由无数女性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宏大画卷。那些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挣扎、探索的知识女性形象,一个个鲜活得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翻译”这一行为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思想的载体,是如何将西方关于女权、教育、个体解放的新观念引入中国,并如何与本土文化进行复杂而微妙的碰撞与融合。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得整个叙事既有学理上的坚实基础,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那些在百年之前,为争取受教育权、婚姻自主权而付出的努力,与我们今天所享有的自由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刻的承继关系。那段历史的重量,通过作者精妙的笔触,被清晰地投射到了当代读者的眼前,令人深思,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冷静而克制的史学美感。它没有使用过度煽情的语言来描绘那个时代的苦难,而是通过对制度、文本和观念的冷静剖析,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历史的厚重感。尤其在论述翻译活动如何成为性别政治的隐形战场时,作者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它巧妙地将“文本的流动”与“女性的流动性”联系起来,暗示了思想的解放是如何通过媒介的变革而实现的。对于任何一个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理结构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宝贵的地图。它帮助我们理解,当一个社会结构面临剧烈冲击时,语言和知识是如何首先被重塑,进而影响到社会阶层和性别角色的再定义。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思考维度,绝非一读即弃的快餐式读物。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声音”和“沉默”的捕捉。在那个媒体刚刚兴起的年代,女性的声音是如何通过翻译的作品第一次被“听见”的?作者对早期女性教育杂志的文本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她/他不仅研究了文本说了什么,更研究了文本“没有”说什么,那些被审查、被自我规训的部分,往往透露出更深层次的社会压力。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女性在铅字背后,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发出自己的声音,既渴望与世界对话,又害怕被主流社会吞噬。这种对历史“声场”的重建,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戏剧张力,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思想的自由是多么来之不易,每一次对知识的获取都伴随着巨大的勇气和代价。
评分单位购书,正版快捷,大赞啊
评分非常好,物美价廉,物流很快,快递员服务周到态度非常好
评分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
评分可以的可以的
评分还可以了 不过价格贵点 不能说是历史书了 更像中文
评分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女性
评分还没翻阅,不足为评!
评分海外汉学研究从书,不同的视角!
评分汉学,西文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 从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汉学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从课题方面看,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 学科历史 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 。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 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 。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 》、《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