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与法师的对话——“我”问法师的9个问题
1.我能认识自己吗?或者,我怎样才是认识了自己?
2.我是谁?或者,谁是我?
3.我不知道的是什么?或者,我应该知道的是什么?
4.我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不知道的需要是什么?
5.我不希望的是什么?或者,我应该希望的是什么?
6.我不是什么?或者,我应该是什么?
7.我没有去做的是什么?或者,我应该去做的是什么?
8.我要防止的是什么?或者,我不知道应该防止的是什么?
9.我最缺少的是什么?或者,我不应该缺少的是什么?
语丝谈片
二、“你”与法师的对话——“你”问法师的25个问题
10.怎样从慈悲认识自己呢?
11.到底怎样才知道我们真的爱着一个人?
12.为何失恋似乎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13.如何保持爱情的鲜味呢?
14.到底什么是财富?
15.什么是内财与外财?
16.用钱可以赎罪吗?
17.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18.你如何看待命运?
19.命运的幸与不幸,可以掌控吗?
20.你如何看待失败?
21.你这块地,适合什么种子呢?
22.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23.能不能请您讲讲您对快乐的体悟?
24.有没有事情是不能宽恕的?
25.仇恨、怨气为何不能舍?
26.人怎样可以处理悲伤呢?
27.你尝过绝望的滋味吗?
28.你能感恩绊倒过你的人吗?
29.有什么是在生孩子之前,一定要准备的?
30.世上有没有不值得孝顺的父母呢?
31.为什么我们有私欲?
32.躁动的心如何安宁?
33.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内心?
34.安宁给人的感觉,好像等于没有欲望吗?
语丝谈片
三、“心”与法师的对话——法师解读“心”的19个问题
35.人,应该“放下”什么?
36.怎样看待不幸?
37.什么是“心无所住”?
38.烦恼多,就是业障多吗?
39.无明与烦恼,是人的两大病根吗?
40.为什么说“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
41.为什么“忙来忙去,还是一场空”?
42.什么叫“放下即涅槃”?
43.你的选择,除了在你自心,还在哪里?
44.人的心,究竟在哪里?
45.“心结”是怎么来的?
46.悟在哪里?悟从心上悟吗?
47.什么是自求、内求?
48.“自心本清净,何处有尘埃?
49.心的能量有多大?
50.怎样才能不迷?
51.怎样寻到自己的心呢?
52.心,到底是什么?
53.人为万物之灵,灵在何处?
语丝谈片
后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具有极强的个人印记,那是一种历经沉淀后才能散发出的淡定与从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说教,更像是长者在夕阳下的低语,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岁月的打磨,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肉,却又饱含千钧之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一些宏大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份脚踏实地的态度。他谈论的“真理”,不是悬挂在九霄云外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之中的具体体验。这种“入世”的智慧,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禅理变得鲜活可亲。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感觉非常美妙,它不是那种短暂的兴奋,而是一种深植于骨髓的理解。那些复杂的困惑,在作者的引导下,似乎被梳理成了清晰的脉络,让人感到久违的心绪平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表示由衷的赞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陪伴日常的物件。皮革质感的封皮,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温暖的触感,仿佛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自我内心的庄重承诺。内页纸张的选取也十分考究,墨色清晰,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内容上,作者的表达方式充满了禅意但不失亲和力,他总能用最日常的语言,去阐释最深奥的道理,使得这本书的受众面非常广。它既能满足对精神探索有深度追求的读者,也能吸引那些只是希望在繁忙生活中寻得片刻宁静的普通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稳定而可靠的精神锚点,让你在生活的风浪中,知道有一个地方可以安放你的思绪和灵魂,那种被理解和被引领的感觉,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淡雅的色调和朴实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股宁静而深刻的气息。我拿起它,首先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仿佛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份需要静心体悟的智慧结晶。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行文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那些精心编排的段落,像是一条条清澈的小溪,缓缓地流淌过读者的心田,洗涤着尘世的喧嚣与浮躁。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哲学著作,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真知灼见,让人在阅读的同时,能不断地反思自身的处境与追求。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引导与倾听的平衡,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被灌输道理,而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不设防的坦诚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新的心境薄纱,每一次驻足,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和那份跨越世俗的慈悲与洞明。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讲究,留白恰到好处,给予了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这在如今快节奏的阅读时代,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评分初读此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其叙事中蕴含的某种古老而又常新的韵律感。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泛地鼓吹积极向上,而是更侧重于对“觉知”这一核心命题的层层剖析。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捕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内心波动。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关于“放下”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该放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将那种“放而不空”的境界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读后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问题的透镜。它迫使你停下来,审视你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那些既定观念,挑战你的舒适区。这种挑战并非咄咄逼人,而是带着一种温柔的坚持,让人心甘情愿地去接受这份来自深处的叩问。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忽然间,眼前出现了一束温和而坚定的光亮,指引着我看向更深远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对于时间观念的重塑。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忙于追逐“未来”,忽略了“当下”的珍贵。而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冥想的节奏,引导读者重新校准与时间的关系。它不是教你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时间,而是教你如何真正“存在”于此刻。作者对世事变迁的观察极其敏锐,他能洞察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根源,并用极富画面感的文字将其剖析开来。这种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穿透表象,直击人心最脆弱也最渴望被理解的部分。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一些微妙而持久的转变,那些原本令人心烦意乱的小事,似乎都自动退居二线,让位于更本质的关注点。这本书的厚重感,不在于篇幅,而在于其所蕴含的、经得起反复推敲的生命经验。
评分看了是正版书,所以不错的
评分爱不释手很喜欢,好书啊
评分拜读中。。。。。。。。。。。。。。。。
评分8888888889888988
评分严于律己,离不开不谅小恶。所谓小恶就是大家常说的犯小毛病。小恶因其小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是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小毛病不以为然吗其实,我们常讲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视解决小恶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看到小是相对的,蚁穴虽小,但久而久之,千里之堤可能毁于一旦医生做手术,哪怕还有一点点病菌没消灭干净,也会引起溃烂,甚至危及生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恶不可小看。小恶不是凝固不变的,努力克服它、纠正它,它会愈来愈小,以至消失放任它,忽视它,与其和平共处,它就会由小变大,成为祸患。平时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放松思想改造,慢慢滑向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刘备曾给儿子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遗言,我们后人也应把它铭记在心。
评分很好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正品行货,包装精美,字迹清晰
评分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看了是正版书,所以不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