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隻有醫生知道3(贈送“女性備孕生育十大暖心貼士”小冊子)掃碼觀看視頻《張羽:不能隻有醫生知道》
原價:35.00元
作者:張羽
齣版社:江蘇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3998787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掃碼觀看視頻《張羽:不能隻有醫生知道(一位婦産科大夫的十年心路曆程)》
二胎時代到來,你的女性健康、生産孕育知識,還夠用嗎?
世界衛生組織、衛生部、公安部、婦聯特邀講座嘉賓,CCTV《讀書》欄目十大好書作者,暌違2年, @協和張羽發給天下女性的又一封關愛私信。
每看完一本《隻有醫生知道》,對身體的瞭解程度都增加不止5%。
精彩看點搶先讀:
*進産房前做好分娩教育,45歲生孩子也能像20歲的一樣順利。
*其實女人吃什麼喝什麼,如何呼吸什麼命運,子宮基本不在乎,隻要身體健康營養均衡內分泌協調,子宮自然不怠工。
*生病以後,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初掛瞭什麼科。
*麻醉醫生,手術團隊中*隱忍的角色,但卻是患者*重要的保護神。
*做一個聰明的病人,用醫不疑疑醫不用,讓醫生全心全意為你服務,從醫生口中“套齣”*想知道的“我究竟應該怎麼辦”的答案。
*産後和諧性生活恢復指南,一個小動作讓性生活飄飄欲仙。
*麵對愛人的嫌棄和劈腿,女人要明白,顔色和鬆緊絕非他拒絕你的真正原因。男人往你傷口撒鹽,你不能再往自己身上割刀。
*內地“建檔”大業VS澳門分層醫療。
從懵懂小醫生,到漸露資深婦産科專傢的鋒芒,以手術刀切割人的生理痛楚,用文字剖析心理。
*會講故事的醫生,*會做手術的作傢。
原來的配方,更用心的製作,還是熟悉的味道。
內容提要
資深婦産科專傢協和張羽繼《隻有醫生知道》1、2後,針對廣大女性關注的孕育及健康問題進行深入闡述,以細膩真實的筆觸,首次披露自身經曆的剖宮産“倒黴遭遇”,再度挖掘鮮為人知的産房故事,特彆針對漏尿、乙肝病人哺乳、外陰整形、二胎生育等熱點問題進行詳細解讀。全書語言通俗易懂,極具親和力和實用性,龐大的新鮮醫學知識讓你醍醐灌頂,澳門行醫經曆更讓人大開眼界。
目錄
第一章 一病修得同船渡
01. 老竇進京記
02. 20齣頭4次流産,胎盤粘連命中注定
03. 有時候該子宮決定的,彆讓大腦決定
04. 手術刀最害怕遇到的是黃色
05. 産後補血王道:吃肉!吃紅肉!!
06. 不交代真相也是一種慈悲
07. 殘留胎盤有時可以自然脫落
第二章 陰道不是“艷照門”
01. 外陰整形兩大原因:看著不爽和用著不爽
02. 弧形雙蒂瓣法,整形整齣瞭幺蛾子
03. 小陰唇整形邏輯:先悅己,再悅人
04. 自慰事兒小,異物麻煩大
05. 顔色和鬆緊絕非他拒絕你的真正原因
06. 縮陰:46周“凱格爾運動”
07. 私處整形解決不瞭人生的全部問題
第三章 我自己悲催的剖宮産經曆
01. 身懷巨大兒,一刀解韆愁
02. 奶水不夠?一個睏擾無數人的僞命題
03. 警告:産婦能讓尿憋死!
04. 剖宮産後頭痛?十有八九“打穿瞭”
05. 一個定律:找熟人看病,容易齣事兒
06. 二次穿刺,做還是不做?
第四章 比病更難治好的是人
01. 病人常常是醫生之師
02. 幾乎每個婦科腫瘤醫生都遭遇過“二進宮”
03. 醫生做決策怎樣“看人下菜碟兒”
04. 懷孕和流産的辯證法
05. 肚子裏的女寶寶也會得卵巢囊腫?
06. 性格決定病程
07. 大三陽母親照樣可以哺乳
08. 乙肝歧視,其痛誅心
第五章 我們的一生會怎樣告彆
01. 被誤解的色老頭兒
02. 花癡是老年癡呆的另類錶現
03. “生前預囑”的智慧:嚮死而生,方得始終
04. 人生無痛清盤纔是真喜樂
05. 陪伴,趁還來得及
06. 我曾勇敢地活著,我想有尊嚴地死去
第六章 隻有醫托兒知道的叢林法則
01. 檢驗科的水比海深
02. 找準醫院掛對科是門高級學問
03. 好大夫怎樣挑?活好品端名頭高
04. 一路綠燈不等於一帆風順
05. 敢拿紅包的大夫大多有兩把刷子
06. 手術颱上的隱形守護神:麻醉醫生
07. 大型外科手術有傳承的教學醫院
第七章 在澳門,這樣做醫生
01. 病人對自己的隱私擁有絕對話語權
02. 醫學探索誠可貴,病人感受價更高
03. 術前核對製度:360度無死角
04. 內地“建檔”大業 vs 澳門分層醫療
05. 婦科檢查如此溫暖潤滑不尷尬
06. 溫度比技術更彰顯文明程度
07. 不讓B超報告成為孕婦心中“焦慮的種子”
08. 寜小有撕裂,不個個側切
09. 産前教育,茲事體大
作者介紹
張羽,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婦科腫瘤學醫學博士,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齣版超級暢銷書《隻有醫生知道!》係列,開創西醫寫作新風格,寓知識於故事,獲得極大反響。
著作曾榮獲央視“2013中國好書”大賞,2013年世界讀書日中宣部嚮讀者推薦的25本好書中的科普健康書,2013年中國作傢富豪榜健康書,中國圖書勢力榜2013年度好書,《新京報》2013年度暢銷好書榜,第九屆文津圖書奬,颱灣第七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奬。
受聘澳門特彆行政區仁伯爵綜閤醫院擔任婦産科顧問醫生執業兩年。長期專注於婦科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子宮腺肌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長期緻力於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教育和優生優育的科普工作,為國內數傢大型孕産雜誌撰寫專欄和科普文章,在好大夫在綫開設個人網站,利用業餘時間長期為患者提供疾病谘詢,七年來,訪問量達韆萬次。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個對醫學話題一嚮抱持著“敬而遠之”態度的普通讀者,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完全是因為它那份獨特的“溫度”。它沒有枯燥的科學理論堆砌,也沒有令人望而卻步的專業術語,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敘述方式。作者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長者,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分享著那些關於生命、關於健康的智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心理暗示與身體反應”的探討,過去我總以為心理狀態與身體健康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卻未曾想過它們之間竟然有著如此緊密的聯係。書中列舉的許多案例,都生動地展示瞭積極的心理狀態如何能夠促進身體的康復,以及負麵情緒如何可能引發各種生理上的不適。這讓我開始更加重視自己的情緒管理,並嘗試去用更積極的心態麵對生活中的挑戰。讀完這本書,我不再感到對健康問題的恐懼,而是多瞭一份從容和理解。我開始明白,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更是一種身心和諧的平衡狀態。這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瞭更多的希望和信心。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生活態度的轉變。我一直以來都屬於那種“能拖就拖”的人,對於健康問題更是如此,總是覺得“年輕就是資本”,等到身體發齣強烈的抗議纔肯正視。然而,閱讀的過程中,我被書中關於“微觀健康”的概念深深吸引。作者通過一係列細緻入微的觀察,揭示瞭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健康細節。例如,關於睡眠質量的分析,我過去隻關注睡瞭多久,卻從未深入思考過睡眠的深度和有效性,書中對此的詳盡闡述,讓我認識到高質量睡眠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改善睡眠的小技巧。更讓我驚訝的是,作者還提到瞭許多與“微觀健康”息息相關的“習慣盲區”,比如不健康的飲食偏好,長期的不良姿勢,以及我們對外在環境因素的忽視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習慣,竟然能夠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産生如此長遠的影響。這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開始更加細緻地關注身體的每一個細微變化,並積極調整那些不利於健康的習慣。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健康認知升級,讓我覺得非常受益。
評分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對於健康方麵的知識已經有所瞭解,畢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健康信息琳琅滿目。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全新的維度去審視健康。作者以一種極其巧妙的方式,將一些看似普遍但卻容易被誤解的健康現象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現代生活方式對身體的影響”的章節,過去我總是將一些身體的不適歸咎於年齡增長或者工作壓力,卻從未意識到,我們所處的這個高科技、快節奏的環境,也在潛移默化地對我們的身體造成著長期的、纍積性的傷害。書中詳細闡述瞭電子産品輻射、空氣汙染、甚至是我們日常接觸的各種化學物質,是如何一點點侵蝕我們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指齣問題的層麵,而是提供瞭許多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法,從飲食調整到生活習慣的改變,都充滿瞭科學性和實用性。這讓我感到,健康管理並非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努力來實現的。這本書讓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瞭更清醒的認識,也激發瞭我改變生活方式的決心。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期待它能帶來什麼驚世駭俗的醫學知識,畢竟“醫生知道”這樣的字眼,總會讓人聯想到那些冰冷、專業、難以理解的醫學術語。然而,事實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作者以一種極其溫和卻又不失洞察力的方式,娓娓道來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健康密碼。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情緒與身體信號”的章節,過去我總是忽略身體發齣的細微警示,認為疲勞、失眠、甚至是一些莫名的疼痛,都隻是生活壓力過大所緻。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這些信號往往是身體在試圖與我們溝通,它們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健康隱患,隻是我們缺乏解讀的鑰匙。讀到這裏,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習慣,那些被我一再忽視的身體“小脾氣”,原來早已在悄悄敲響警鍾。作者並沒有用嚇唬人的方式來強調健康的重要性,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們重新認識身體,並學會如何傾聽和迴應它的需求。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遠比那些空洞的口號來得更加有效和令人信服。我甚至開始主動與身邊的傢人朋友分享書中關於情緒管理的建議,提醒他們關注身體的反饋,一起學習如何與健康和平共處。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購買這本書,是齣於一種好奇心,想要瞭解“隻有醫生知道”到底意味著什麼。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並非是一本高高在上的醫學科普讀物,而更像是一本與讀者進行深度對話的“健康指南”。作者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但又巧妙地避免瞭專業術語的障礙,將那些復雜的醫學原理,轉化成普通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語言。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疾病預防”的強調,過去我總是習慣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等到疾病已經發生後纔去尋求治療。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預防纔是最好的治療。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闡述瞭許多簡單易行的預防措施,比如如何通過調整飲食來降低某些疾病的風險,如何通過規律的運動來增強身體的免疫力,以及如何通過保持良好的心態來減少疾病的發生。這些內容並非是什麼驚天動地的秘訣,但卻因為作者的專業性和嚴謹性,顯得格外有說服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健康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疾病,而是主動地去維護和管理自己的健康。這是一種賦權的感覺,讓我覺得自己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健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