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津到牛津:母子情兩地書

從天津到牛津:母子情兩地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秀敏 等 著
圖書標籤:
  • 母子情
  • 留學
  • 海外生活
  • 文化差異
  • 親情
  • 成長
  • 天津
  • 牛津
  • 傢庭教育
  • 遊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齣版社
ISBN:9787811346244
版次:1
商品編碼:1011738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女兒是上天恩賜給父母的最貴重禮物,因為她們基本擁有世界上最美好的元素:善良、美麗、純潔、天真、溫柔、勤勞、堅韌、謙和……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女兒是優雅幸福的公主和端莊秀美的女神。那麼,我們就須以無限的愛心、專心、細心、精心、誠心、悉心、耐心成就優雅幸福的公主和端莊秀美的女神!
  ——魏秀敏
  八年過去,百味存心。我日益清楚地領悟到,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博士不過是個學位,而離傢則是一種長大;牛津不過是一所大學,而生存則是一種曆練;名目繁多的奬學金不過是一筆物質,而漂泊則是一種成熟。
  ——丁賽

內容簡介

  《從天津到牛津:母子情兩地書》是《從天津到牛津:好孩子是培養齣來的》的姊妹篇,書中收集瞭女兒留學八年期間與媽媽數十萬字的EMAIL往來。每一位留學生初到異國所麵臨的林林總總,諸如搬傢問題、吃飯問題、洗衣問題、做衛生問題、買電腦問題、辦理銀行賬務問題、學業壓力問題、操持傢務問題,等等,女兒殷殷提問,母親耐心解答。字裏行間女兒在異國他鄉所經曆的恐慌、孤獨、艱難、痛苦和無助,傢鄉母親的深情厚愛、精心嗬護和潛心指導,曆曆在目,感人至深。從細節處展現一代留學生艱苦奮鬥的足跡,更體現齣傢鄉母親的偉大和睿智。

作者簡介

  媽媽,魏秀敏,教授。
  1968-1975:紡織工人、赤腳醫生、辦公室主任、工會主席到公司黨委委員。
  1975-1978:南開大學首屆世界經濟專業本科。
  1993-1996: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
  1978-2008:天津外貿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性格特點:敏銳、好學、堅忍、樂觀且充滿理想,嚴謹、踏實、勤奮、親和且追求完美。
  女兒,丁賽
  1997-2001
  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係,連獲一等奬學金、特彆奬學金、“寶鋼”奬學金,
  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奬,南開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
  2001-2002
  英國伯明翰大學國際貨幣銀行專業碩士,
  獲伯明翰大學全額奬學金,優秀畢業生(Distinction)稱號
  2002-2006
  英國伯明翰大學經濟學博士,獲伯明翰大學全額奬學金,
  英國政府海外研究人員奬學金(ORS);
  擔任本科和碩士生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講授
  2005
  在聯閤國維也納總部金融司實習3個月
  2006-2009
  英國牛津大學經濟係任教、研究
  ★最大愛好:精細地旅遊
  ★最大夢想:和趙鯤攜手走遍全世界
  ★最大願望:學有所成,早臼成為有實力孝敬父母的人
  ★最傷心的一件事:初到伯明翰和媽媽分手的那一幕
  ★最開心的一件事:在英國屢次獲得全額奬學金和政府的ORS
  ★最難忘的一件事:聯閤國實習結束,和國際同事們互相話彆祝福
  ★最幸福的一件事:在眾親朋的殷殷目光中手挽趙鯤步入婚姻殿堂
  ★最樂意的一件事:讀書學習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媽媽談丁賽的單飛旅程
序二 丁賽談自己的單飛旅程
第一單元 初臨英國——陰霾中的泥濘(2001年9月~2001年12月)
第二單元 新的一年——曙光中的跋涉(2002年1月~2002年8月)
第三單元 重迴伯明翰——春風中的匆匆(2002年9月~2003年12月)
第四單元 再到伯明翰——陽光下的攀登(2004年1月~2005年9月)
第五單元 走進牛津大學——坦途上的徵程(2005年10月~2006年12月)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單元 初臨英國——陰霾中的泥濘(2001年9月~2001年12月)
  2001年9月26日~10月30日。來英國第一個月:媽媽在哪裏、好想迴傢、住飯店不方便、上課聽不懂、沒人理我、自己安排搬傢、會做飯、買筆記本、考試成績不錯、終於安頓下來。
  日期:Wed,26 Sep 2001
  主題:好想迴傢
  媽媽:
  您在哪裏?
  自從24日下午在賓館門前送走瞭您,我已經在這裏住瞭兩夜。
  我好害怕、好孤單,好想好想你們。我很感謝媽媽能剋服睏難、離開團組從倫敦送我過來,可您不知道當天下午您乘車離去時我的心裏有多難受。看到汽車轟然發動,真想追上去讓您帶我迴傢。坐在車裏的您一直沒迴頭。望著汽車絕塵遠去,我獨自站立在賓館門口,好像一下子從頭涼到腳,不知不覺中淚水滂沱。慢慢踱迴房問,猛然問想起沒留下您在倫敦的住址和電話——又悔又急。我沒主動嚮您要,是缺乏這方麵經驗沒想到;您有這方麵的經驗卻沒主動留給我,難道您是故意?
  媽媽,我在這邊很不好,由於學校公寓還未竣工,隻能住在很遠的地方。雖是個三星級賓館,但往返路途太遠,早晚要倒兩趟車。每天吃不好、睡不好,彆人說話聽不懂。不想在這裏瞭,我好想迴傢。
  和我同住一室的是個香港女孩,性格開朗,今天她熱情地分給我半個月餅。幾番推辭後我幾乎是閤著淚水慢慢咀嚼咽下這半個來自異鄉人的思鄉之餅,望著窗外陰雲層下冷冷的清月,說不齣湧上心頭的是甜還是苦。
  媽媽,我不喜歡這裏,這裏很不安全,晚上靜得齣奇,我好害怕,也不敢齣門。媽媽,我真的好想迴傢,真的想去倫敦找您,可又不知道怎樣和您聯絡?您現在在哪裏?
  丁賽
  日期:Mon,2 Oct 2001主題:肯定會很纍
  媽媽:
  您好!接到您的電話好激動。自從賓館門前一彆,已有8天沒聽見您的聲音,甚至無法得到您絲毫音訊。今天終於和您有瞭聯係,聽到您關切的話語、溫和的聲音以及由衷的鼓勵,真的體會到您和爸爸是我最親近的人。盡管鼻子酸得不行,還是控製住自己沒哭。知道您在倫敦的訪問圓滿結束已於昨天返迴傢中,可是我卻不能迴傢。好想好想您和爸爸。
  每天早上要坐兩個小時的車纔能趕到學校,每天起得都很早,好多天沒睡懶覺瞭。雖然現在已經熟悉些,但還是想迴傢。國際電話太貴,沒急事您彆總打,我已花瞭您太多的錢。IP卡便宜些,您問問趙鯤哪種卡好用,然後再買。趙鯤對我很好,每天都打兩個電話給我。
  謝謝您想得周到,把手機留給倫敦的女院長,我已發E-mail讓她把手機寄給我,然後再去配充電器和卡。您還得用我原來那個舊手機,不好意思。媽媽,我已搬到484房間,是單人房,還行。
  國慶節放大假,您應抽空休息,盡量彆去加班,您平時工作太纍!您和我爸都要注意身體,不要太掛念我,我能照顧好自己,我都22歲瞭。
  姥姥、二姨都好嗎?昨天是國慶節,又是中鞦月圓日,這裏卻是陰霾漫天。
  不僅看不到一麵五星紅旗,還在悶悶的教室上瞭整整一天數學課,老師濃重的印度口音幾乎使我窒息。
  沒有月光的中鞦啊,一個颱灣女孩又送給我半塊月餅——推辭好久接過,又是潸然淚下。我真的好想傢,好想和你們一起吃頓中國飯。在這裏沒辦法做飯,隻得一天三頓麵包。

前言/序言

  英國伯明翰大學“國際貨幣銀行”專業的一紙OFFER,再加上一份誘人的“全額奬學金”,就把剛剛從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係畢業的丁賽招至語言、人群、環境全然陌生的英倫。
  2001年9月23日。為瞭專業深造,也為瞭開闊視野、完善生存素質、謀求更為廣袤的發展空間,22歲的丁賽告彆瞭母校,告彆瞭天津,告彆瞭親人和朋友,一個人從北京機場起飛,跨越8個時區120度經綫後抵達倫敦的希思羅機場。9月24日起即在17世紀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最早的發祥地、英國的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大學經濟係正式開始瞭獨立的留學生活——攻讀國際貨幣銀行專業的碩士、博上學位。
  八年的光陰轉瞬即逝。
  八年裏,擺脫瞭告彆親人時的離情彆緒,淡忘瞭萬裏徵程後的鞍馬勞頓,經曆瞭他鄉異麯下的形單影隻,熟練瞭生存底綫上的柴米油鹽,領略瞭背負重壓的學業艱辛,品味著自我完善的苦辣酸甜,體會著艱苦攀登的豐碩成果,終於實現瞭學業、事業奮鬥中的優秀和完美——丁賽的3 000多個日日夜夜幾乎每時每刻都有新的進步,每時每刻都有新的收獲,直至獲得“優秀碩士畢業生”稱號,獲得攻讀博士學位的全額奬學金,獲得英國政府(3RS奬學金(Oversea Research Scolarshi.p,海外研究人員奬學金),在經曆瞭聯閤國維也納總部實習的鍛煉之後於2006年鞦以優秀成績獲得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並於2006年12月走進聞名世界的牛津大學經濟係任教做研究!
  八年裏,一封封網上來信,雖未完全蛻盡稚嫩,但是字裏行間日臻大氣的人生理念、求真求實的學業品格、追求完美的處事習慣和對父母親人飽蘸深情的問候、牽腸掛肚的惦念都足以證明:丁賽已經長大成人。

《從天津到牛津:母子情兩地書》 一段跨越山海的血脈牽絆,一份迴味悠長的母子深情。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生命的延續,一段情感的傳承,一次心靈的對話。它記錄瞭在遙遠的距離中,母與子之間如何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橋梁,跨越時空,連接彼此的心跳。這本書,是一部獻給所有經曆過或即將經曆離彆的兒女,以及默默付齣的父母們的溫暖絮語。 背景與緣起: 故事的開端,源自一次人生的重要抉擇——兒子踏上瞭前往英國牛津深造的旅程。這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決定,對兒子而言,意味著學術的追求,夢想的啓航;而對母親而言,則是一段漫長而深情的守望。當兒子背起行囊,飛嚮那片陌生的土地,遠行的不僅僅是身體,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思念與牽掛。 天津,這座曆史悠久、充滿溫情的城市,是兒子成長的搖籃,是母親溫馨的港灣。而牛津,那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學術殿堂,將成為兒子新生活的舞颱。地理上的距離,是顯而易見的,但真正令人動容的,是那份跨越山海的血脈親情,是如何在歲月的長河中,通過一封封書信,被滋養、被傳遞、被升華。 《從天津到牛津:母子情兩地書》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它以母子通信的形式,真實而細膩地展現瞭遠在他鄉的兒子,與留守傢中的母親,之間最純粹、最真摯的情感交流。這不是一篇篇刻意雕琢的文學作品,而是生活中最真實的片段,是心底最柔軟的聲音,是他們各自生活軌跡中的點點滴滴。 內容梗概: 本書的核心,在於那些承載著濃濃愛意的書信。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故事,一段心情,一種力量。 母親的書信: 來自天津的母親,她的筆觸中,常常流露齣對兒子無盡的關懷與叮嚀。她會細緻地詢問兒子的起居生活,衣食住行,是否按時吃飯,是否注意保暖,是否找到瞭閤拍的朋友。她會分享傢中發生的點滴趣事,街坊鄰裏的近況,甚至是樓下新開的店鋪,都可能成為她書信中的話題,以此來拉近與兒子的距離,讓他感受到傢的溫暖,即便遠在天涯,也並非孤身一人。 她的信裏,也充滿瞭對兒子學業的鼓勵與期盼。她或許不懂兒子所研究的深奧學術,但她堅信兒子的選擇,並為他的每一次進步感到由衷的驕傲。她會用樸實無華的語言,錶達對兒子未來光明前程的祝福,鼓勵他勇敢麵對睏難,堅持自己的夢想。 更令人動容的是,母親的信中,時常透露齣對兒子深深的思念。一句“媽媽想你瞭”,一句“等你迴來”,簡單而直白,卻飽含著作為母親最深沉的愛。她可能會分享一些兒時關於他的迴憶,那些泛黃的舊照片,那些曾經的童言稚語,仿佛都能勾起她對兒子陪伴在身邊的美好時光的眷戀。她的文字,是溫馨的港灣,是永遠為兒子敞開的傢門,是他在異國他鄉疲憊時,可以依靠的溫暖臂膀。 兒子的書信: 遠在牛津的兒子,他的書信則呈現齣另一番景象。初到異國,他可能會在信中訴說初期的不適應,對陌生的環境、語言的挑戰,以及對傢人的思念。他的文字,會更加側重於對學業的匯報,對課堂的感受,對學術研究的進展,以及在牛津的生活體驗。他會分享在古老圖書館裏的求知探索,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交流的心得,以及參與各種學術活動時的感悟。 然而,在那些關於學術成就的描述之下,隱藏著他對母親深深的依戀與感激。他會迴應母親的關心,告知自己的近況,讓母親安心。他也會在信中,分享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將母親的教誨融入到自己的成長中。他可能會在母親的信中,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迴憶起母親的付齣,並對母親的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信,也是一種成長的見證。從一個初齣茅廬的學子,到逐漸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他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蛻變,也用文字嚮母親錶達自己正在變得更加成熟、更加有擔當。他可能會在母親的擔憂中,找到前進的動力,在母親的鼓勵中,剋服內心的迷茫。他對母親的愛,是迴報,是感恩,是希望讓母親為他感到更加欣慰。 書信中的情感交織: 《從天津到牛津:母子情兩地書》並非僅僅是兩份獨立的記錄,而是通過母子之間的往來,形成瞭一種情感的互動與交織。母親的叮嚀,是對兒子成長的期盼;兒子的匯報,是對母親安心的承諾。母親的思念,是對兒子無私的愛;兒子的迴報,是對母親養育的感恩。 在這些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 成長的軌跡: 兒子在牛津的點滴進步,從最初的陌生到逐漸融入,他的文字記錄瞭他學術上的探索,生活上的適應,以及心智上的成熟。 親情的羈絆: 無論身處何地,母子之間的血脈親情從未割裂。母親的牽掛,兒子的依戀,都在字裏行間流淌,成為最動人的情感力量。 文化的碰撞與融閤: 兒子在牛津的經曆,也摺射齣中西方文化在個人成長中的碰撞與融閤。他對新事物的接受,對不同思想的理解,都通過他的文字得以展現。 生活的智慧: 母親在信中分享的生活經驗,以及兒子在異國他鄉摸索齣的生存之道,都為讀者提供瞭寶貴的藉鑒,體現瞭生活的智慧與韌性。 時間的沉澱: 隨著書信的不斷往來,我們不僅看到母子情誼的加深,也看到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的印記,以及他們對人生更深刻的理解。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從天津到牛津:母子情兩地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在於它觸及瞭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親情。 對異鄉遊子的慰藉: 對於所有在外求學、工作、生活的遊子而言,這本書會讓他們感受到,無論走到哪裏,總有一個地方永遠牽掛著你,總有一個聲音永遠鼓勵著你。它是一劑良藥,能夠緩解孤獨,撫慰思念。 對父母的緻敬: 對於默默付齣的父母而言,這本書是他們辛勤付齣的縮影。它讓我們看見,父母的愛是多麼的無私、多麼的偉大,他們用一生的時間,為子女撐起一片天空。 對親情的理解: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母子之情,更是關於所有形式的親情。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與傢人的關係,理解親情在生命中的重要性,並鼓勵我們珍惜與傢人相處的時光。 對成長的激勵: 兒子在牛津的求學經曆,也激勵著所有渴望進步、追求夢想的年輕人。它告訴我們,隻要有夢想,有堅持,有傢人的支持,就沒有剋服不瞭的睏難。 溫暖的閱讀體驗: 通讀全書,讀者會收獲一份久違的溫暖與感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樣一份純粹而深沉的情感,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們慢下來,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體會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聯結。 結語: 《從天津到牛津:母子情兩地書》是一部跨越地域的溫情史詩,是一麯獻給親情的贊歌。它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瞭最動人的故事,傳遞瞭最深沉的愛。它提醒著我們,無論我們走得多遠,無論我們取得瞭多大的成就,傢,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而父母的愛,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翻開這本書,您將走進一段感人至深的母子對話,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溫暖,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與力量。它將成為您書架上,一份關於愛與成長的永恒記憶。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擔心它會是那種過於煽情或者說教意味太濃的作品。畢竟,關於親情的主題太多瞭,很容易落入俗套。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疏離感”與“親密感”的完美平衡。作者沒有去大肆渲染每一次分離或重逢的戲劇性,而是將筆觸聚焦於那些日常的、瑣碎的細節:一封信裏的措辭選擇,一個不經意的電話帶來的安慰,甚至是對彼此生活軌跡微妙變化的敏銳察覺。這種剋製反而更顯力量,它讓人明白,真正的深刻情感往往不需要用宏大的敘事來支撐,它就藏匿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角落裏,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逐漸生長。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陪伴”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物理上的在場,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持續投射和相互映照。

評分

這真是一本可以放在床頭,隨時翻閱,每次都能找到新體會的書。它的節奏很舒緩,像午後陽光下打盹的貓,慵懶卻又充滿生命力。我欣賞作者處理情緒的方式,她不急於錶達激動,而是讓情感在敘述的間隙中自然地流淌齣來。比如描寫等待中的焦灼,她沒有直接寫“我很著急”,而是通過對窗外天氣的反復觀察、對時間流逝的精確記錄來烘托那種無聲的煎熬。這種“寫景即寫情”的高級技巧,讓讀者得以進入一個更廣闊的共情空間。對於那些在外拼搏、與傢人遠隔韆裏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良藥,它不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提供瞭一種被理解的共鳴感——你看,有人也曾這樣生活過,這樣思念過,而生活依然在繼續,而且充滿瞭值得珍視的美好。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令人贊嘆,但絕非那種故作高深的“文學腔”。它的美是內斂而堅韌的。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成熟,她懂得如何在一個相對窄小的空間內,摺射齣更廣闊的人類經驗。它像是一幅精美的工筆畫,每一個筆觸都準確到位,沒有一處多餘的渲染。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文化衝突與身份認同的微妙之處,那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母子,如何通過書信這種古老而又持久的方式,來修補可能存在的理解鴻溝。這種跨越地域和思維方式的努力,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動人的史詩。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愛,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適應和不斷溝通的,這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深刻。

評分

這本書,怎麼說呢,讀完之後心裏像被一隻溫暖的手輕輕撫過,又帶有一絲絲難以言喻的惆悵。它不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讓你屏息凝神的故事,但它有著一種更深沉的力量,如同陳年的老酒,初嘗可能不甚熱烈,細品之下,後勁綿長,迴味無窮。作者的文字像流水,自然而然地淌過,沒有刻意的雕琢,卻在不經意間捕捉到瞭生活中那些最真實、最細膩的情感波動。我尤其喜歡她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描繪,那種跨越山海的牽掛,仿佛能透過紙頁感受到那份遙遠的呼喚。每一次閱讀,都像是重新走進瞭一個充滿煙火氣又飽含詩意的精神世界。這本書不提供答案,它隻是溫柔地展現瞭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在距離和思念中尋找連接的方式,讓人不禁反思自己與至親之間的那份獨一無二的情感紐帶。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讀起來讓我産生瞭一種想要提筆寫信的衝動。在充斥著即時通訊的今天,那種需要時間沉澱、需要字斟句酌的文字交流,顯得尤為珍貴。作者通過這些書信片段,構建瞭一個隻屬於她和她母親的微觀宇宙,那裏隻有彼此的聲音,沒有外界的喧囂和乾擾。這種專注於“二人世界”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私密感和感染力。它讓我反思,現代社會中的“高效溝通”是否正在以犧牲“深度連接”為代價?這本書就像是一聲溫柔的警鍾,提醒我們,慢下來,用心去聆聽,用心去錶達,纔能真正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生命中最本質的溫情。它不轟轟烈烈,卻讓人在平靜中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和歲月的厚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