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部分 卡西爾的符號現象學
一、卡西爾與康德的哲學遺産
二、卡西爾的符號論
三、神話·語言·科學
四、哲學與文化之批判
第二部分 藝術·神話·曆史——卡西爾的《論人》
一、“符號”作為解釋世界的“形式”
二、藝術與神話
三、藝術作為一種符號形式
四、藝術與曆史
第三部分 心理(精神)世界的探索——鬍塞爾的現象學
一、反對心理主義——嚴格劃分邏輯、心理、物理的界限
二、觀念的世界
三、“人文科學”之建立
第四部分 現代現象學思潮與黑格爾哲學
一、“絕對的精神”與“純粹的心理”
二、理智的直觀與本質的顯現
三、辯證思維與精神現象學
第五部分 海德格爾在“思想”的道路上
一、海德格爾的哲學的“變革”
二、“Dasein”與本源的時間性
三、語言、詩和思想
第六部分 海德格爾與西方哲學的危機
一、西方哲學之“危機”感與“無”意識
二、“形而上學”的否定與“哲學”之終結
三、存在性的思想與對存在的思想
附: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爾的“存在”與老子的“道”
第七部分 哲學之辯護——雅斯貝斯的“奮爭”和“奉獻”
一、雅斯貝斯哲學思想之淵源
二、哲學作為科學之超越
三、哲學作為Existenz之澄明
四、哲學作為形而上學之“密碼”
第八部分 薩特的“有”“無”之辯
……
第九部分 杜弗朗和現象學美學
作者後記
康德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在於他強調瞭主體意識的能動作用,把感覺的被動性和思想的能動性在原則上嚴格地區分開來,但又在實際上結閤起來。在主體的能動作用中,康德又進一步區分“構建性的”(constitutive)和“調節性的”(regulative)兩種功能,指齣主體之構建性功能隻適用於經驗的對象,因而所謂知識,經驗隻限於科學所能規範的領域。主體構建作用,隻發揮在經驗可能的領域中纔是閤法的。這就是說,在康德看來,理性隻能對經驗的對象製定構建性的規則,隻有知性可以為經驗立法,而且知性也隻能為經驗立法。理性當然也町以為道德立法,可以製定道德的法則,即自由的法則,但這已不是哲學理論的範圍,而是實踐的領域,不是知識的對象。我們當然也可以有自由的觀念,道德的學說,理性為它們製定的規則,不是構建性的,而是調節性的,即調節主體各功能之間的關係,而不涉及客體對象,因而調節的功能並不樹立一個客觀的世界。我們麵對的隻有一個客觀世界,即自然的世界,纔是我們的科學知識的對象。
在這個前提下,康德對“現象”和“本體”作齣瞭自己的界說,所謂“現象”是自然的客體,是我們知性的唯一閤法的活動場所,在這個領域內,自然嚮我們提供原始的感覺材料,理性則嚮我們提供同樣是原始的知性形式,而“本體”不能嚮我們提供感覺材料,我們對於它的思想,不可能形成科學知識,因而它是不可知的。
康德以後德國唯心主義的發展,從費希特、謝林到黑格爾以“現象”為“本體”之顯現的曆史辯證觀點,解決二者之關係,企圖通過“現象”捕捉“本體”,以辯證的,思辨的範疇,代替康德的知性範疇,企圖以此來挽救哲學,挽救對“本休”的把握。
新康德主義以科學概念使康德知性功能得到穩固的基礎,從而與辯證的思維方式尖銳對立起來,但他們又不願恢復被認為無可救藥的形而上學,因而他們要迴到康德,即迴到康德之現象的科學知識論,而乾脆揚棄不可知的“本體”。
康德哲學以後的“現象學”,顯然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有密切的關係,但在哲學精神上,卻是對立的,黑格爾是辯證法傢,他的“現象學”是“本體”之曆史顯現,而鬍塞爾則是科學傢,他的“現象學”則是“具體本質”(“觀念”,ideas)之體現,一為辯證之體係,一為科學之體係。
卡西爾的符號哲學體係,則可以看成是介乎辯證、曆史的現象學和科學現象學之間的一種獨特的錶現,有的人把它說成是介乎新康德主義和鬍塞爾現象學之間的學派。卡西爾與鬍塞爾現象學一緻的地方在於:他們都揚棄瞭“本體”論的問題,隻研究經驗、知識、現象,而不同處在於鬍塞爾認為科學是囊括一切的知識形態,而卡西爾財認為人的經驗、知識不限於科學體係,而包括瞭一切人類文化形態,這樣,在他的符號哲學中,蘊含著一種曆史的觀念。
在卡西爾看來,“神話”符號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應是“存在”與“非存在”不分,或者更確切地說,在“神話”思維方式中,沒有“非存在”(μηον)的觀念。一切都帶有感性存在的特點,符號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這也可以說是人類初創時期的一個普遍的特點,思維的東西,模仿的東西都有直接的現實性,思維與存在的轉化雖然事實上需要實際的中間環節;即使到嘴的食物,也還需要咀嚼吞咽,但卻被認為不需要任何中間環節。按其實質來說,可以看作是在人類初創階段,思維與存在的分化處於原始的階段,感性存在對抽象思維的統治和籠罩是到處可見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可以看作對符號的迷們,也可以看作是感性存在或思維形式的濫用。
在這個階段,一切符號都是直接的存在,都有實體性(substance body)。事物的“意象”(image)就是事物本身,事物的名字(name)也是事物本身,“名”、“實”不僅相符,而且相閤。人的名字,與人本身的人格(personality)是不可分的,像哥德說的,名字不是外套,而是人的皮。在神話思維方式中,絕無“名存實亡”的地位,在原始人看來,不但名隨實亡,而且實隨名亡,因而這種思維方式,正是一切原始魔術和祭祀儀式的思想根源。在卡西爾看來,原始人的祭祀儀式,最初並非模仿活動,而是一種真實的實際活動,舞蹈者不是模仿神,他就“是”神。同樣,魔術中的詛咒、傷害仇人的影象等,都可以用這種理論得到解釋。
從這個角度看,卡西爾認為在古代哲學中,真正脫離神話方式的是巴門尼德,因為他首先嚴格劃分瞭“存在”和“非存在”的區彆,這一點當然是很具特色的,因為一般史傢都認為巴門尼德的問題是針對赫拉剋利特所發,是從“變”與“不變”的對立著眼,但無論如何;古代希臘哲學去古未遠,巴門尼德從理論上概括哲學、科學思維方式從神話思維方式脫離齣來的意義,當然也是不可抹煞的。
思維與存在的不分,實際上是主體與客體的不分,這種含混的統一的意識,不僅影響瞭人們對主體的認識,也影響瞭人們對客體的認識。這種影響,不僅僅在於萬有靈論、物活論和動物崇拜圖騰式的“物亦即我”、“我即是物”式的“天人閤一”思想,而且分彆對主體、客體的認識帶來特點。
卡西爾用瞭很大的力氣研究瞭神話方式對客體把握的特點,因為在這方麵,他可以依據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分析篇中提供的框架,研究各直觀和範疇形式在神話形式中的特點,他的主要問題集中於空間,時間和因果關係上。
作為一種符號形式,神話思維中當然已經有瞭空間、時間和因果聯係的種種觀念,但是因為這種思維處於一種朦朧的感性階段,因而有不同後來科學思維的特點。例如,就空間部位而言,在神話思維中,部分和整體往往是不分的,“一滴水見大韆世界”,在神話中並無“比喻”的意味,而是實實在在的,不是“寓意”而是“現實”,即一點水真的就“是”大韆世界,原始魔法中,以摧毀仇人的頭發、指甲來摧毀整個肉體的作法比比皆是。這就是說,神話思維中的空間部位觀念是不固定的,含混的。與此相應,在時間問題上,也同樣如此。
然而,思維可以沒有與直接客觀對象相聯係的“錶象”,但卻必須有“直覺”(Intuition),即,思維可以在客觀對象上“無所指”,但在思想上卻必須“有所指”,這就是說,必須有自己的獨特的“對象”。這裏,鬍塞爾就以現象學立場來解決概念與直覺的關係,在現代哲學的精神下,把這二者結閤起來,重新肯定瞭這個有名的命題,理智的直覺。
我們知道,理智與直覺的關係問題,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有很久遠的淵源的。在古代希臘,有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柏拉圖)學派的對立,在中世紀有唯名論和唯實論的對立,托馬斯·阿奎納把理智與直覺的最終結閤歸諸神的本性,發展成後來在歐洲頗具影響的亞裏士多德主義。哲學發展到近代,康德非常明確地在理智與直覺之間劃瞭一條不可腧越的鴻溝。一方麵,他同樣認為隻有“神”纔能達到真正的理智與直覺的統一,因而隻有“神”纔是全知全能的,而人的理智被一為二,理性與知性,人的知識,隻在知性可能的範圍,以行天直觀從範疇諸形式來統攝直覺材料,因而隻有知性範疇纔有相應的直覺,而理性概念(如自由、上帝、不朽),因涉及“本體”,則無直覺可言,是為“純概念”,由這些概念組閤不成知識。從費希特、謝林到黑格爾這條哲學路綫,將最高“神性”化為人的精神發展的無限長河,在無限的發展中,顯現齣理性概念(絕對理念),這就是說,理性概念的確沒有當下直接的直覺與其相應,但無數直覺的曆史積纍,當與理性概念相適應。這是在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中恢復瞭中世紀的神學思想,與現代哲學精神不閤,因為它歸根結蒂仍是將“概念”“實體化”(hypostasization),是一種唯實論哲學的翻版和變種。
鬍塞爾早就說過,思想就是思想,事實就是事實,思想不能實體化,隻有從純思想的立場,纔能真正解決理智與直覺的關係,因為在語詞的“意義”中,理智與直覺,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本來就是同一的。
純粹的思想領域,真正的“心理”領域,既然不是“物理”世界,當然有自己不同於後者的獨特的規律,這一基本態度,是近代自笛卡爾、萊布尼茲、康德以來不移的信條,隻是各傢的具體的解釋和徹底的程度有所不同。譬如,在康德哲學中,所謂“物理”界、自然界,是受因果的必然律製約的,而思想領域、理念世界則是受“自由”律支配的,但鬍塞爾則不認為自然的因果律有什麼絕對的必然性,這一點他同意休謨而不同意康德,因而他認為受因果律支配的物理自然界,總不免於偶然性,麵隻有理念世界、精神世界纔有絕對的必然性;至於“自由”這個概念,在鬍塞爾哲學裏並沒有多少地位,或許可以說,按照他的哲學基本觀點,在思想性的世界裏,必然與自由也是同一的,這一點我們在後麵還要討論,在這裏我們要指齣的是“心理”與“物理”這兩個不同的世界,不但有著不同的規律,而且有著相反的規律,這當然可以說是近代以來西方哲學的共同信念,而鬍塞爾的特點則在於他更進一步“純化”這個思想界,將它嚴格地限製在(或“控製在”——按照他後來“括起來”的說法)精神的領域,而完全與物理世界無涉。
……
這本書對思維的訓練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我發現自己開始下意識地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它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我們習以為常的經驗世界錶層之下的結構。書中對於“主體性”和“在世存在”的探討,尤其引發瞭我的深思。這些原本抽象的詞匯,在作者的筆下,變得可感、可觸,甚至與我自身的生命體驗産生瞭強烈的共振。我開始注意到那些被忽略的瞬間,那些潛藏在行動背後的意圖。坦白說,閱讀初期會感到有些吃力,有些地方需要藉助輔助材料去理解,但一旦越過那個最初的門檻,接下來的體驗就像是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智力疆域,視野一下子開闊瞭許多,對事物的理解也變得更有層次感和縱深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之下,確實給人一種沉靜而深邃的直覺衝擊。那種色調的運用,仿佛不是為瞭吸引眼球,而是為瞭引導讀者進入一種內省的狀態。紙張的質感也很有講究,厚重且略帶粗糲,握在手中有一種實在的重量感,讓人聯想到知識的厚度和曆史的沉澱。裝幀的工藝也體現齣一種匠心,字體選擇古樸而不失現代感,排版疏密有緻,讀起來不會感到壓迫。這本書的開本似乎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拿在手裏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纍手。整體而言,從觸感和視覺上,它就成功地建立瞭一種嚴肅的閱讀氛圍,讓人期待翻開它後能有一場思想的深度之旅。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品,充滿瞭對閱讀體驗本身的尊重。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已經在嚮讀者傳遞一種信息:這不是一本可以輕易翻過的書,它需要你投入時間和心力去體悟。
評分對於任何渴望進行深度自我探尋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重要的燈塔。它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恰恰相反,它提齣瞭更多、更深刻的問題。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浮現,這正是真正經典之作的魅力所在。它鼓勵讀者去質疑既有的認知框架,去擁抱存在的荒謬性與復雜性,並在這種坦誠麵對中尋求一種更為堅實的立足點。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瞭我們什麼,而在於它“促使”我們思考瞭什麼。它是一次智力上的馬拉鬆,需要耐心和毅力,但抵達終點後所收獲的洞察力,是任何快餐式閱讀無法比擬的。這本書將永久占據我書架上一個特殊的位置,作為我進行哲學反思時的重要參照。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獲取信息,不如說是在參與一場緩慢而艱深的對話。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老道,他似乎並不急於給齣明確的結論,而是更側重於展現思想的生成過程。行文中充滿瞭對概念的精雕細琢,每一個轉摺點都像是精心鋪設的階梯,引導著讀者的思維層層深入。我發現,很多時候,我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中反復咀嚼那些句子,纔能真正體會到其中微妙的含義差異。這本書的難度在於,它要求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哲學基礎,否則很容易在術語的迷霧中迷失方嚮。但是,一旦跟上瞭作者的思路,那種豁然開朗的體驗又是無與倫比的。它不像那些通俗讀物那樣提供即時的滿足感,它的迴報是延遲的,卻更為持久和深刻,像是在心裏鑿開瞭一個新的空間,讓你得以用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周遭的一切。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為精煉,充滿瞭學者的剋製與精準,但同時又不失一種內在的激情。那些看似平鋪直敘的段落下,湧動著對真理的強烈探求欲。作者善於運用對比和反思的手法,將復雜的哲學命題拆解得井井有條,然後再重新構建一個更為穩固的論證結構。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極具爭議性的觀點時所錶現齣的那種審慎態度,他既不全然接受傳統,也不盲目顛覆,而是在兩者之間尋找一條更為精妙的路徑。這種行文方式,讓讀者感到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灌輸,而是在主動參與一個嚴謹的思辨過程。有時候,讀到某一段落,我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對麵,用一種沉穩而富有洞察力的聲音,嚮我娓娓道來他的思考。
評分質量不錯,內容就不用我說
評分很有厚度的一本書,值得收藏
評分推薦這本書,但不推薦這個版本,紙張印刷都不好。
評分葉秀山先生的書,好好度過,居然藏書中沒有,這次收藏瞭。
評分很好的賣傢,絕對支持!
評分不錯
評分葉老師本身是傳統中國文化和藝術的享受者。他寫的文字中西風格兼而有之
評分質量不錯,內容就不用我說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