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整体调性,我会选择“沉思的紧迫感”。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给人一种高悬于生活之上的飘逸感,反而将抽象的思辨牢牢地锚定在日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神圣与世俗交界处的困境之中。关于宗教的那些篇章,尤其具有这种力量。它们没有采取简单的无神论批判,也没有盲目地回归信仰,而是深入探讨了信仰经验本身——那种在理性逻辑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却又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占据如此核心地位的复杂情感结构。这种对信仰的严肃对待,使得全书的论证更具厚度和温度。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与那些古老的文本和当代的心灵困境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充满张力的,因为它要求我们同时持有怀疑的目光和接纳的心态,去理解人类何以需要在理性的疆域之外,依然寻求某种超越性的意义寄托。
评分读完这册选集,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对于“意义的生成”有着一种近乎执着的探索欲。这里的“语言”部分,绝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语义分析上,它似乎更像是一种对符号系统如何不断自我解构与重塑过程的记录。我仿佛跟随作者的思路,游走在各种文本的断裂之处,那些本应清晰界定的概念,在这里却呈现出一种流动的、变幻莫测的面貌。这让我联想到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思潮,但作者似乎又注入了更强烈的历史关怀,使得这种语言游戏不再是孤立的智力练习,而是深植于特定社会肌理和权力结构之中的具体实践。我特别欣赏那种不满足于给出最终答案的写作风格,它更像是一种耐心的引导,鼓励读者去品味那些未完成的对话,去感受思想在交锋中产生的火花。对于那些习惯于清晰定义和明确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其内在的节奏感,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思想被拓宽的感觉是令人振奋的,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侧门。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案头,沉甸甸的,光是书名就足够让人在脑海里勾勒出一系列复杂的图景。“反纯粹理性”这个提法,立刻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对康德那套宏大的理性建构体系持有某种批判性的态度,或者说,他试图在“纯粹”之外寻找更具生命力的思想维度。我期待在这里看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对那种试图将人类经验完全纳入逻辑框架的努力的深刻反思。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深入到那些理性无法完全把握的领域,比如情感的涌动、历史的偶然性,以及语言在构建意义时那种内在的张力与悖论。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论述,而是能用一种兼具思辨深度和文学美感的笔触,揭示出我们认知边界之外的广阔地带。如果它能成功地展示出,在“纯粹”的对立面,存在着一种更为丰富、更为人性化的理解世界的方式,那么这本书就达到了它标题所许诺的价值。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处理“宗教”这一议题,它往往是理性试图驯服或彻底摒弃的领域,这本书会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架设桥梁,或者,彻底地撕裂它们之间的虚假和平。
评分历史的维度在这部文集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但它的处理方式相当独特。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或目的论的历史观,而更像是一种对“过去如何持续地在当下发声”的细致考察。我感觉作者在历史的档案堆中穿梭,不是为了寻找什么宏大的历史规律,而是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化的声音和事件。这种对历史“伤痕”和“断层”的关注,似乎与标题中“反纯粹”的旨体暗合——即承认历史本身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其内在的非理性动力。特别是当这些历史考察与宗教或语言的论述相互交织时,那种张力就愈发明显了。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活生生的、充满争议的场域。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即我们必须正视历史的全部重量,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简化为可以被理性完全解释和消化的素材。这本书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并质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现代性基础。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拓荒之旅,而非既有路径的指引。在不同的文体和主题之间跳跃,我感受到的不是散乱,而是一种潜藏的、有机的美感。作者似乎精心地编排了这些选文,使得前一篇的某个微妙的观点,在下一篇关于历史的论述中得到了新的投射和深化。这种编排技巧本身,就印证了其对“整体性”的拒绝——并非要建立一个更宏大的新体系,而是展示出思想如何在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间建立起一种“共振”效应。最终,我合上书页时,并没有获得一个清晰的“答案”,反而是被留下了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它成功地做到了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让我们学会警惕那些自诩为“纯粹”的、企图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思维倾向。它教导我们,真正的理解往往诞生于矛盾的交汇处、在边界的摩擦中,在那些我们最不愿触碰的“反”的领域里。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并且会随着时间推移在你内在思想结构中不断生长的书。
评分读者在赫尔德纷繁浩大的著述中把握几条主要线索。然而这几大领域在赫尔德那里是可以打通的。比如,他对人性、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宗教的看法,需要融合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他的文学和《圣经》研究著作,一方面是以他的整体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为基本解释框架,反过来又为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提供经验佐证和学术支持。除了布克堡时期显得较为突兀,赫尔德一生的思想,虽有起起伏伏,也不乏杂乱矛盾、含混歧义之处,但总体的理路还是比较清楚的。他虽然不是一个体系哲学家,但是他思想整体的风格还是很一贯的。
评分反纯粹理性:论宗教、语言和历史文选
评分读者在赫尔德纷繁浩大的著述中把握几条主要线索。然而这几大领域在赫尔德那里是可以打通的。比如,他对人性、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宗教的看法,需要融合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他的文学和《圣经》研究著作,一方面是以他的整体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为基本解释框架,反过来又为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提供经验佐证和学术支持。除了布克堡时期显得较为突兀,赫尔德一生的思想,虽有起起伏伏,也不乏杂乱矛盾、含混歧义之处,但总体的理路还是比较清楚的。他虽然不是一个体系哲学家,但是他思想整体的风格还是很一贯的。
评分买书在京东!便宜又轻松!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服务态度也很好~
评分质量还是不错,就是价格太高了。
评分质量还是不错,就是价格太高了。
评分赫尔德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一位影响极大的思想家和作家,在西方学术史上据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中国,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至今只得到了很少的译介,印象中除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译文出版社出过他的一本很薄的长诗《莱诺蕾》译本,只偶有单篇论文在个别刊物上出现。本书是赫尔德的论宗教、语言和历史的文选,可说是迄今为止赫尔德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译成汉语的文集。等这么多年才盼来这样一本书,着实不易,故虽然书的篇幅不大,也就不算什么了。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启蒙运动时期开始发生兴趣,有学者开始认识到这是西方历史上一个复杂的时期,对现代的影响不是以往简单的正面评价可以概括,相关的思想问题也较多。在这股风气下,出版了一些学术书籍,也有一些论文发表。而赫尔德正是启蒙运动中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的著作开始有较系统的译介,对读者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评分赫尔德是被忽视的一个人物,值得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