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 晚清**医学家。
倡导中西医汇通,意在以西医的观点论证中医理论, 是中西医汇通学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 究方面,代表作 《血证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见解独到,有证 有方,对后世影响 深远。由王咪咪、李林主编的《唐容川医学全书(精) 》收录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 经精义》 《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本草问答》《医学 见能》《痢证三字诀》和《医易通说》。书末还附有 “唐容川医学学术思 想研究”论文一篇,因此,对于读者阅读*具启发意 义。
本书集古籍整理与现代研究为一体,具有较高的 学术价值,可供中 医专业人员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参阅。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血证论
伤寒论浅注补正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本草问答
医易通说
医学见能
痢症三字诀
唐容川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附:唐容川医学研究论文题录
这套书拿到手,首先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住了。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现代医学进展,但对于传统医学的历史脉络和经典理论始终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零散的医案和方剂,但总感觉不成体系,读起来费力。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种有志于深入了解传统医学精髓的人提供了一座宝库。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编排上的用心,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古籍,而是融入了大量的考证和现代视角的解读,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老智慧,如今读来依然充满生命力。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我已经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论与我日常接触到的临床案例进行对照思考,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新的启发。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收藏级别的精品。纸张的质感、油墨的清晰度,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对于我这种喜欢在书页上做批注和标记的人来说,这种质量的书籍简直是福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索引系统做得异常完善,查找起来极为便捷,这对于需要频繁引用或查阅特定内容的读者来说,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我之前整理一些资料时,常常因为找不到原始出处而烦恼,现在有了这套书作为基石,我感觉自己的研究工作效率提升了一大截。它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尊重的体现。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烧脑”的。我并不是科班出身,对古代的文言文和那些晦涩的医学术语掌握得不够娴熟,所以每读一页都需要反复推敲,时不时还得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但是,正是在这种“啃硬骨头”的过程中,我才体会到了老一辈医家思想的深度和严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给你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让你去思考、去探索的框架。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尽管过程有些缓慢,但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思维正在被重新塑造,对于中医的整体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它像一位严厉却又充满耐心的老师,逼着你走出舒适区,去接触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种“全集”类的书籍抱有一种疑虑,担心它内容庞杂,水分过多。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接触这套书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给我的感觉是“精”与“博”的完美结合。每一篇文献的收录都极其审慎,没有任何凑数的痕迹。特别是那些对文献的注释和校勘部分,看得出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考据精神。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某些经典方剂演变历史的梳理,那条理清晰的脉络,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同一张方子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加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承载着数百年医学思想流变的历史画卷,值得反复品读和研究,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对于一个临床工作者而言,时间永远是奢侈品。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在自己的实践中走弯路。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发现书里记录的很多病案,其复杂程度和处理思路,即便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辨证论治”的细致阐述,不同医家对同一病症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各有侧重,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某些思路,巧妙地融入到我日常的西医诊疗框架中,寻求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疾病。每次翻阅,都像是与一位位医学大家进行无声的对话,从中汲取的灵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