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0
开本:16开
定价:245.00
页数:全彩印刷354页
印次:1
ISBN号:9787109200296
版次:1
字数:580千字
重量:1.2公斤
◆本书简介
《兽医临床寄生虫学》(第8版)是全球兽医临床寄生虫的经典图书,由美国兽医寄生虫学家协会(AAVP)赞助出版。全书系统介绍了家畜内外寄生虫的形态学鉴定方法以及如何用准确且低成本的技术来诊断动物寄生虫的感染,集中描述了日常实践中的方法和信息,包括每种寄生虫详细的分布信息、生活史和重要性。《兽医临床寄生虫学》配有450多张图,有助于虫种鉴定。在第8版中还新增了免疫和分子诊断技术一章、增加了蜱的介绍以及送检样品中微丝蚴和幼虫鉴定部分。新版还包含了卵数计数、驱虫剂抗性检测、反刍动物圆线虫幼虫的鉴定。本书对于临床兽医、技师及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翻译团队
本书翻译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骨干专家集体完成,所长殷宏研究员组织罗建勋、朱兴全、蔡建平、刘光远研究员领衔翻译,其他专家参与翻译。
高水平翻译团队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保证了本书的质量翻译。
◆原著作者
扎雅克(Anne M. Zajac, ),博士,副教授,美国州布莱克斯堡,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兽医生物医学和病原生物学系。
康柏(Gary A. Conboy),博士,副教授,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夏洛特城,爱德华王子岛大学亚特兰大兽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系。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看重它对“实验室诊断技术”部分的详尽阐述。市场上很多书籍对这部分往往是蜻蜓点水,简单提及几种染色方法了事。然而,这本书却将显微镜下的形态识别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它不仅详细描述了各种粪便检查法(如浮集法、沉淀法)的操作细节,更对每种方法在不同样本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血清学诊断的部分,它清晰地解释了ELISA、间接免疫荧光等技术的原理、试剂选择以及结果解读的常见陷阱。作者似乎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例如,即便是讲述一个简单的涂片染色过程,也会提到不同水质对染料活性的微小影响。这种对技术精确性的强调,对于那些负责实验室质控和方法开发的人员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提供了超越基础操作层面的深刻洞察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干货”集合。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简直让人惊喜。纸张的厚实度和光泽度都恰到好处,拿在手里非常有分量感,那种触感让人感觉物有所值。装帧设计也颇为考究,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既耐看又不容易留下指纹。更让我称赞的是内页的排版,字体清晰,字号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查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脊的胶装也很牢固,翻开时平整度很好,不必担心书本会散架。对于一本需要经常翻阅和参考的专业书籍来说,这样的硬件配置绝对是加分项。我特别喜欢它在图文排布上的用心,黑白插图和彩色图片都印制得非常精细,细节过渡自然,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病理结构和寄生虫形态来说,提供了极大的视觉帮助。总而言之,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逻辑严密,层次感极强,简直是教科书设计的典范。它采取了一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基础理论回归临床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结构。首先,它用概括性的章节建立了寄生虫学的基础理论框架,包括免疫学基础和流行病学概述,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地基。随后,它分门别类地对不同类别的寄生虫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每一章的内部又遵循着“生物学特性—诊断技术—临床症状—治疗方案—防控策略”的固定模式,使得信息检索和知识的横向比较变得异常便捷。最妙的是,在全书的最后,它设置了一个综合性的“跨系统疾病管理”章节,将前面分散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展示了当多种寄生虫感染并发时,如何制定一个全面的、多靶点的治疗计划。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确保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既不会迷失在细节中,也能始终把握全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接地气,完全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晦涩难懂。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初学者和有经验的兽医进行“对话”。每一个复杂的寄生虫生命周期,都被分解成了清晰、易于理解的步骤,并辅以大量的临床案例进行佐证。我尤其欣赏它在“鉴别诊断”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地列出症状清单,而是模拟了一个临床兽医的思维过程——从最常见的可能性开始排除,逐步深入到那些罕见但致命的情况。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操作性。读起来感觉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我的案头手把手地指导,语调平和,逻辑清晰,从不卖弄学问,只是专注地将复杂的知识点打磨得光滑、易于吸收。对于需要快速上手或巩固基础的同行来说,这种交流感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更新速度真的令人印象深刻,仿佛是紧跟在最新的科研进展之后呼吸的。我注意到其中关于一些新兴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学的讨论,视角非常前沿,不仅回顾了经典的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分子生物学层面的最新发现和诊断技术。它似乎没有沉溺于过时的知识点,而是非常果断地引入了那些已经被大量临床数据证实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方法。例如,在谈到某些特定寄生虫的耐药性问题时,作者并没有给出笼统的结论,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治疗方案下的实际效果,这种严谨的态度在很多教材中是很难见到的。阅读其中关于诊断算法优化的章节时,我感到自己对临床决策的逻辑链条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对于日常工作中的疑难杂症判断无疑是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提炼和前瞻性的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