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苗锦山主编的《生姜高效栽培(双色印刷)》总结归纳了安丘和莱芜等生姜主产区的主要经验,结合生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栽培,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生姜的生产和加工技术要点及注意问题,以期为我国生姜的高效栽培提供帮助。全书共分十章,针对生产实际需求详细介绍了生姜的植物学特性及主要栽培品种,露地生姜安全优质栽培技术,生姜轮作与间作套种技术,生姜无公害出口栽培技术、生姜保护地安全优质栽培技术,有机生姜栽培技术,生姜主要病虫草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生姜储藏与加工技术等,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实用性强。书中设有“提示”“注意”等小栏目,病配有生姜高效栽培实例,可以帮助种植户*好地掌握技术要点。......
目录:序......
序言
这本关于生姜种植的书,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实实在在的、老农般的朴素劲儿。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那种直接切入主题的风格给吸引住了。它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铺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乡坐在你面前,一五一十地把这些年自己摸爬滚打积累下来的技术诀窍掏出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土壤改良那一块的描述,简直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它会告诉你,什么样的土壤酸碱度最适合生姜的根系生长,以及如何在不使用昂贵化学肥料的情况下,通过轮作和堆肥,让土地恢复到最佳状态。书里详细地分解了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管理策略,这一点对于我们这种靠天吃饭的种植户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特别是提到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制作有机浸泡液,来预防常见的真菌病害,那段文字写得非常接地气,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可见,仿佛能闻到那发酵后的气味。这本书的实用性,不在于它能给你带来多少新奇的知识,而在于它能帮你少走多少弯路,避免那些新手最容易犯的致命错误。它教会我的,是怎样用最经济、最可持续的方式,把每一寸土地的潜力都榨干。
评分我一直觉得,农业技术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高深莫测”,读完让人感觉离实际操作太远。然而,这本关于生姜的指南,却完美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的章节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完全是以一个种植周期的视角来构建的。从选种、育苗开始,它就强调了“品种的适应性”远比“品种的稀有性”重要。它没有推荐那些在本地市场根本卖不出去的“新品种”,而是专注于如何把本地最受欢迎、最抗逆的品种,通过科学的管理推向更高的产量和品质。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病虫害防治部分的处理方式——采取的是一套“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组合拳。书中罗列的那些自制植物提取液配方,都是用非常常见的草药和农家材料配置而成,成本低廉到让人惊喜。我尝试用书里推荐的那个大蒜和辣椒混合液喷洒在我的试验田里,效果立竿见影,那些蚜虫和螨虫的密度明显下降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更像是课堂上的笔记整理,每一个重点都被加粗或者单独列出,阅读起来毫不费力,非常适合在田间地头随时翻阅查阅。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去翻阅这本书中关于“高效栽培”的那些章节,因为这类书名往往会夸大其词。但当我看到它对生姜植株的“密度管理”那一节时,我的看法开始转变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一平方米种多少株”,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光照强度下,最佳的行距和株距的微小变化如何影响到最终块茎的膨大速度和均匀度。它提供了一套非常细致的“疏苗”和“间苗”时间表,这些都是需要多年经验才能掌握的微妙平衡点,而这本书竟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空间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肥水一体化”的理解,它并不提倡盲目的大水漫灌,而是根据生姜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的需求曲线,精确计算出不同时期需要侧重的营养比例。这套方法的实施,使得我的地块的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水资源的浪费也相应减少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经验转化为可以量化、可以复制的技术参数,让种植不再仅仅是靠“感觉”。
评分这本关于生姜种植的书籍,最让我感到佩服的是它对于“风险管理”部分的阐述。种植户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突发的气候灾害,比如突然的早霜或者持续的梅雨。书中专门辟出了一块篇幅,系统地分析了这些极端天气对生姜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例如,对于早霜,它不仅教你如何搭建临时的保温棚,还提供了一种在霜降前夕使用特定叶面肥来提高植株抗冻性的“急救”方法。这种前瞻性的、具有预警性质的指导,在其他我读过的书籍中很少见。此外,书中对市场行情的分析虽然不是核心内容,但也非常到位,它提醒种植者不要盲目追求产量最大化,而应该根据本地的物流条件和目标客户群体的偏好,来调整块茎的大小和形态。这本书的语言是沉稳而富有力量的,它不承诺暴富,但它保证提供一套经过市场检验、行之有效的科学种植路径,对于任何想要把生姜种植做成一项稳定事业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贵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不拖沓,直奔主题,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它对生姜收获后的处理环节,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这往往是许多初级种植指南会忽略的关键步骤。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判断生姜的最佳采收时机——不仅仅是看地上部分的茎叶枯萎程度,还结合了地下块茎的硬度和皮色的变化来综合判断。更重要的是,它对收获后的清洗、晾晒以及不同存储环境下的保鲜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比如,它介绍的用细沙覆盖进行低温地窖存储的方法,在我的小规模实践中,成功地将冬季的损耗率降低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这种对全产业链环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种植者实际利益的深切理解。整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务实,没有使用任何复杂的术语来抬高门槛,而是用最直白的语言,搭建起一个从播种到丰收、再到储存销售的完整技术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