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功夫偶像:從李小龍到<臥虎藏龍>》以功夫明星為主綫,全麵迴顧瞭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武俠/功夫電影,深入探討瞭華語功夫電影對於電影、電視及電腦遊戲等全球通俗文化的影響。“功夫作為跨文化現象”、“錶演/影星/動作指導”、“電影/技術/身體”是《功夫偶像:從李小龍到<臥虎藏龍>》三大中論論題。作者詳細剖析瞭“少林寺電影”、“剋隆李小龍”、“中國功夫電影人在好萊塢”等研究個例,從錶演美學與電影技術雙重角度將功夫電影定主義為一種具有獨特曆史文化內涵的身體類型電影(body genre)。
《功夫偶像:從李小龍到<臥虎藏龍>》是西方第一部從學術批評的立場係統化、理論化地闡述功夫電影的專著,西方評論界推薦此書為功夫電影研究者與愛好者的必備讀物。
作者簡介
裏昂·漢特(Leon Hunt),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影視專業資深講師。
譯者簡介:
餘瓊,英國紐卡斯爾大學中國電影學者。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介紹功犬電影以及20世紀70年代至今圍繞該類型的各種計論,機智風趣、引人入勝。動作電影愛好者的必讀之書!
——裴開瑞(Chris Berry) 英國倫敦大學中國電影研究專傢
中國功夫,西方視角。一個西方“影迷”的功夫想象。一種跨文化視野中關於中國功夫電影的不同言說。
——陳曉雲 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係教授
目錄
前言 中國往事
武打電影:界定與演變
“可是仍然……”:亞洲迷戀,坎普趣味與狂熱影迷
追尋“本土化”:民族化/跨國化與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
電影、技術與“消失中的”功夫身體
第一章 高超的招式/高明的謊言
——香港武打電影的錶演性與“真實性”
武打作為錶演
文獻的真實:黃飛鴻、劉傢良與《暴力的冥想》
電影的真實.:李小龍、“超級腿王”與“毒物”
身體的真實:成龍與洪金寶
“現場化”功夫明星:真實性與“氣韻”
強化真實:威亞與替身
第二章失火的天堂
——少林寺神話
《少林子弟》:張徹少林電影中的“英雄主義”男性氣質
知識與閾界:三十六房與超越
作為反文化原型的少林寺:《功夫》
佛已樂在地獄:失火的天堂之神秘寺廟
“讓寺院養活寺院”:少林遺産工業
第三章 歸去來兮
——《死亡遊戲》、《神威三猛龍》及其他後李小龍作品
龍的剋隆
龍的故事
寶塔上的幽靈
第四章 肥龍與醉拳
——功夫喜劇
“打鬥”與“追逐”:敘述、諧趣與喜劇功夫
“為蘇乞兒放的屁”:功夫狂歡
仁者過時瞭:無賴、流浪漢與聰明人
清醒起來:《醉拳》
第五章 女性主宰?
——隱藏的蛟龍與“緻命的中國娃娃”
“鐵掌鏇風腿”與“長輩”:茅瑛與惠英紅
性彆偏移的復仇女神:林青霞
撥去武當峰:《臥虎藏龍》
第六章 最後一個中國英雄?
——李連傑與新浪潮功夫電影兩個英雄:黃飛鴻與方世玉
帶著愛來自北京:“屬於”或者“不屬於”
重拍《精武門》:《精武英雄》
第七章 跨國之龍與“亞洲武器”
——功夫與香港電影移民
遭遇中國——最初印象:李小龍及其後繼者
來到美國:成龍個案
龍吻:李連傑在好萊塢
“天下”:逃離好萊塢的《黑客帝國》
第八章 “我會功夫!”
——數字復製時代的武打
縱情跳躍:武打電影與遊戲
下載真實性:《鐵拳》係列
從威亞夫到網絡夫:視頻(遊戲)殺死瞭功夫明星?
後記 功夫重裝與升級
影片目錄
參考書目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高超的招式/高明的謊言
飛鴻(李連傑飾)最近一次遭遇現代技術是在《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1993)的一係列錶現“未來衝擊”的場景中。如通常一樣,這種衝擊是由他的西化的情人十三姨(關之琳飾)苦心安排的。在前兩集中,照相機已經惹瞭不少麻煩。當第一部攝影機進入廣東,連黃飛鴻這樣的儒傢宗師也難以抵禦其誘惑,被哄到鏡頭麵前去擺弄拳腳。其弟子梁寬更是令人驚訝地預言:“我們今後可以通過電影教授功夫。”但這種將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技術與邵氏兄弟的本土功夫相嫁接的嘗試並非無懈可擊。短片放映時,觀眾發現梁寬的降格拍攝無意中使黃飛鴻的動作以快到近乎滑稽的速度錶現齣來。當黃父黃麒英驚嘆於他兒子非凡的速度並懷疑其真實性時,他預言瞭即將到來的功夫影迷現象。將廣東民間傳說與90年代的動作巨星相結閤從而迴顧性地創造齣第一部功夫電影——這個片斷充滿瞭機智的改良主義。然而,黃師父的電影之旅也錶達著武打傳說與電影技術之間從一開始就錯綜復雜的關係。
前言/序言
在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圖像時代後,電影明星早已滲透大眾文化的諸多層麵,從書刊的封麵、插圖,街道、地鐵的招貼,到電視、網絡的影像,明星不停地為商品、政治,也為自己做廣告,其“廣而告之”的特殊魅力似乎無所不在,無處不靈。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就是一個眾星拱月、皆大歡喜的明星(電影、體育、媒體、政界)錶演。然而,與日常生活中多見不怪的追星現象相反,明星研究作為一個學術領域卻起步甚晚,明星的象徵意義也不如人們想象得那麼不言而喻。2005年5月美國《新聞周刊》的封麵女郎是章子怡,目的是吸引英文讀者思考這麼一個政治問題:“中國是下一個世界超級大國嗎?”青春靚麗的女性形象配上背景中北京的長城和上海的東方明珠,章子怡就這麼成為西方主流媒體心目中代錶“新中國的麵孔”,但這個新的中國形象(女性)所代錶的是什麼?與以往的中國形象(男性、女性)有什麼差異?在西方瞭解中國的曆史中,中國與外國的明星所扮演的又是什麼樣的角色?顯然,明星研究所關注的類似問題不僅涉及娛樂消遣,也不僅限於通俗文化。經過30年的發展,明星研究成為一個跨學科的領域,考察電影、藝術、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傳播之間錯綜復雜問題。
華語電影的武俠史詩與文化符號:從時代變遷到銀幕傳奇 導言:光影交錯間的東方想象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華語電影中“武俠”這一核心母題,探討它如何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跨越時代風雲,成為世界影壇不可忽視的東方敘事。我們將聚焦於武俠電影的發展脈絡,而非具體某部影片,通過梳理不同曆史階段的風格演變、技術革新以及背後所承載的社會心理,呈現一部宏大而細膩的華語武俠影像編年史。 第一章:武俠的誕生與早期奠基(1950s-1960s初期) 本章追溯武俠敘事從傳統文學嚮電影媒介轉化的初期階段。重點分析香港邵氏兄弟影業公司等早期製片廠,如何在戰後重建的文化土壤中,將民間流傳的俠義故事搬上銀幕。 早期美學與技術限製: 早期武俠片受限於技術條件,動作場麵多依賴於舞颱化的程式設計和慢鏡頭的運用,強調“俠義精神”的道德內核多於純粹的肢體對抗。我們將考察如《黃飛鴻》係列等早期作品,如何確立瞭“一代宗師”的人物原型和“懲惡揚善”的基本敘事框架。同時,也會探討颱灣地區在同一時期,如何發展齣側重民間傳奇和神怪色彩的武俠片風格,形成與香港不同的地域特色。 第二章:邵氏的黃金時代:張徹與鬍金銓的風格分野 進入六十年代中後期,香港邵氏影業的崛起標誌著武俠電影進入瞭第一個黃金時期。本章將圍繞兩位最具影響力的導演——張徹與鬍金銓——的創作哲學展開對比分析。 張徹的“陽剛血性”與“情義觀”: 張徹的電影,常被稱為“陽剛武俠”,其核心在於對男性友誼、背叛與宿命的極端化處理。我們分析其作品中對暴力美學的初期探索,以及如何通過慢鏡頭的運用和強烈的戲劇衝突,將人物的內在情感外化為殘酷的武打場麵。這種風格深刻影響瞭後世對“江湖”的理解,即江湖是一個充滿恩怨情仇的殘酷世界。 鬍金銓的“寫意山水”與“文化溯源”: 與張徹的內斂和血腥相對,鬍金銓的武俠則更具文人氣質。他強調環境的營造,將中國古典園林、山水畫的意境融入電影場景,追求動作的寫意與韻律感。本章將探討鬍金銓如何通過《大醉俠》《龍門客棧》等作品,強調俠客的隱逸情懷與對傳統禮教的反思,奠定瞭武俠電影中“人文精神”的基調。 第三章:新浪潮的衝擊與武俠的現代轉型(1970s-1980s) 隨著時代發展,傳統武俠的敘事開始遭遇瓶頸,新的電影人纔帶來瞭對類型片本質的革新。 七十年代的“功夫熱”與身體美學: 1970年代,一股全新的力量以其獨特的武術風格席捲全球。本章重點探討這種新潮流如何將舞颱化的武打轉變為更注重實戰技巧、速度與節奏感的身體藝術。動作設計不再僅僅是情節推動的工具,而成為電影本身最核心的觀賞價值。這種轉型促使電影不再局限於古代背景,開始探索現代背景下的個體抗爭。 八十年代的“鬼馬”與“後現代解構”: 進入八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瞭商業化和娛樂至死的階段。武俠片開始與喜劇、奇幻元素深度融閤,催生齣大量兼具娛樂性與視覺奇觀的作品。本章將分析這種融閤如何部分解構瞭早期武俠片嚴肅的道德觀,使江湖的界限變得模糊,為後來的特效武俠片鋪平瞭道路。 第四章:技術革命與武俠的再想象(1990s至今) 進入九十年代,電影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計算機圖形技術(CGI)的成熟,徹底改變瞭武俠電影的視覺語言和敘事空間。 “氣”與“劍”的視覺化: 隨著特效技術的進步,導演們得以將以往隻能依靠想象的“內功”、“輕功”等概念具象化。本章將分析這種視覺奇觀的齣現,如何使得武俠片從“以武術見長”轉變為“以奇觀取勝”。同時,探討這種對技術依賴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對早期強調武術功底和真實身體訓練的傳統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 跨文化語境下的“東方主義”與國際傳播: 這一時期的武俠電影開始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走嚮國際市場。本章將審視這些作品如何在迎閤西方觀眾對“東方神秘主義”想象的同時,努力保持其文化內核的復雜性。探討電影語言如何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礎上,實現全球性的商業流通。 結語:不滅的俠義精神 本書最終將迴歸到對“俠”這一概念的哲學思考。無論武打場麵如何從拳腳相加變為飛簷走壁,無論敘事背景如何從鄉村義莊轉變為宏大宮殿,華語武俠電影始終在探討個體在巨大社會結構中的道德選擇、責任與自由的邊界。這種對理想主義和個體價值的執著,是支撐其跨越數十年長盛不衰的真正動力。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華語武俠電影作為一種獨特文化現象的深入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