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7个习惯》是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配套行动手册。书中真实、生动、实用的案例,行动建议和方法,让你在职场、社交、家庭和生活中,甚至心灵遭遇重创时,都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杰克?坎菲尔德(《心灵鸡汤》作者)、理查德?卡尔森(《别为小事而忙》作者)、拉里?金(美国资深主持人)联袂推荐!
《实践7个习惯》一书讲述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事业、社团、学校、家庭或内心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如何应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原则来迎接挑战并取得非凡的结果。
如果你已经熟悉这七个习惯了,这些故事将让你重温你对它们的理解和承诺;更重要的是激发你的新见识,领悟其他的创造性应用方式,以便成功解决你面临的挑战。
如果你还没读过这七个习惯,这些故事将让你重拾对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自信心,这些故事将让你着迷、赋予你灵感、令你激动,让你认识到自己的潜力、自由和力量。
在今天这个复杂、混乱、麻烦不断的世界里,这七个习惯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要适应不断的变化,要在变化中获得优佳的结果,你需要恒久不变的原则。本书很大的特点,就是以现实为依据,用实践重复验证七个习惯的真理性。
本书作者史蒂芬 柯维博士,美国学界的“思想家”,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得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特别接见,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管理思想家”。
他的思想成就与戴尔 卡内基、彼得 德鲁克、杰克 韦尔奇比肩。他是世界备受推崇的领导力主导地位、家庭问题专家、企业组织顾问。 AT&T、通用电子、可口可乐等公司的高管都是他的学生,李开复等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启发。他所创始并领导的富兰克林柯维公司为世界500强中四分之三的企业提供咨询和顾问。
柯维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更被誉为二十世纪有影响力的商业书籍之一。
勇于改变
我岂能虚度光阴
这个悲伤的妇女利用所有四项人类天赋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请注意她怎样发展自我意识、怎样诉诸自己的想像力和良知、怎样发挥自己的意志力,重新发掘、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她做出了多了不起的贡献呀!这也导致了心态的平和。
我46岁的时候,我丈夫被诊断得了癌症。我毫不犹豫提早退休以陪伴他。他在18个月后去世了,虽然他的去世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悲伤仍然压倒了我。他去世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我甚至都没有对房子做任何节日装饰。我为未完成的梦想而悲伤,为了他无法再拥抱孙子而悲伤。我经常转身说话,却发现他已经不复存在。悲伤占据了我的灵魂。我只有48岁,却已经没有了生活下去的理由。
悲伤中包围着我的问题是“为仟么死的是戈顿而不是我?”我觉得戈顿能为世界做出比我大得多的贡献。就在我生活的低谷、身心憔悴的时刻,我看到了七个习惯。我问自己:“若是天生我才必有用,那么我的才能在哪里呢?”这激励我去寻找新的生活意义。
“先定目标后有行动”建议先找出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所以,我先画出一个图,标出戈顿死前我的角色。第二个图中,我在妻子和工作这两个角色中留下空白。这个巨大的空白让我明白了,我的生活已经无法挽回地改变了。我必须写下一个新的生活脚本。我不得不问自己:“我有什么才能?”我参加了一次智能测试,让我对自己的前三个才能更加明确了。为了取得生活的平衡,我把关注焦点集中于四个方面:在智力方面,我知道自己喜欢教书。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我希望继续支持我和丈夫的跨种族婚姻所追求的种族和谐。感情方面,我知道自己愿意付出关爱。我母亲活着的时候经常在医院里摇着重病的孩子入睡。我希望像她一样把关怀带给他人,继承她的遗产去无条件地关怀他人。
我害怕失败,我成年后除了为退役军人协会干过事,从未担任任何正式职务。但是,我告诉自己,尝试不同职业就像试戴帽子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一学期之后我仍不喜欢教书,尽可以离开。如果种族关系的帽子不合适,那也可以换一顶。为了教课,我先回去读研究生。研究生课程很难,对于48岁的人,更是难上加难。我过去习惯于把文件交给秘书去打,现在我不得不花一个学期学习如何在计算机上打自己的论文。
……
“不断更新”这一章,让我认识到个人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我以前常常会有一种“完成”的心态,一旦达到某个目标,就会松懈下来,不再继续前进。这本书则强调了“持续学习、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将个人成长比作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作者从身体、心智、精神和社交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如何保持“不断更新”。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比如规律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在心智方面,我坚持阅读、学习新知识,并且定期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在精神方面,我尝试通过冥想、反思来提升自己的内在力量。在社交方面,我注重与他人的连接和交流。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成长模式,让我感觉自己始终保持着活力和前进的动力。我理解到,真正的成熟并非停止成长,而是不断地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自我超越。
评分“统合综效”这一章,让我体会到了“1+1>2”的奇妙力量。我一直认为,创新和解决问题,更多的是依赖于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但这本书则强调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集思广益,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1+1可以等于3、4、甚至更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如何去整合不同的观点和优势。我开始尝试在团队协作中,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不带评判地去接受各种想法,并且鼓励大家去碰撞、去融合。我发现,当团队成员的思维方式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时,往往能够产生许多我一个人所无法想到的解决方案。这种“1+1>2”的效应,不仅体现在工作上,在生活中,我也尝试去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比如与家人一起讨论家庭事务,收集不同成员的意见,最终找到一个最适合大家的方案。这种集体的智慧,往往比个人的决策更加周全和有效。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创造者。我不再是被环境所左右,而是开始积极地去影响和塑造我的生活。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它所倡导的是一种持续的、有意识的实践。它要求我们去反思、去行动、去坚持。我认识到,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内心的觉醒和外在的行动相结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和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虽然我还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但这本书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积极、更有掌控感的生活的可能性。它让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正确的方向,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生硬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化案例、引人入胜的故事,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个习惯或者原则时,常常会引用一些历史人物、哲学家的思想,将这些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读者在感到亲切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启迪。这种融合了历史智慧和现代实践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指南,更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读物。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改变,更是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命,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幸福追求的深入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白的教导都更加深刻。我有时会反复阅读书中的某些章节,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鸡汤读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工具箱”。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习惯养成的书,它们往往会强调“重复”、“坚持”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有效地重复、如何才能真正坚持下去,却往往语焉不详。而《实践7个习惯》则不同,它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和策略,让我能够将抽象的习惯概念具象化。例如,在讲述某个习惯的养成时,作者会引导你从识别自身现有行为模式开始,然后设定清晰可衡量的小目标,再到如何利用外部刺激和奖励机制来强化新习惯,甚至包括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挫折和反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微习惯”的论述,它打破了我之前认为“改变必须是大刀阔斧”的固有观念。通过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微小的、易于完成的行动,大大降低了执行的门槛,让我能够更容易地开始,并且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建立信心。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我感觉改变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这种“小步快跑”的策略,在我的实际生活中也得到了验证,许多之前被我认为难以实现的改变,在拆解成小步骤后,竟然变得异常顺利。
评分“要事第一”这个理念,对我个人的时间管理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去,我常常陷入“忙碌但低效”的怪圈,总是在处理各种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而真正重要的、能带来长远价值的事情却被一再推迟。这本书的“要事第一”原则,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区分“紧急”和“重要”的重要性,并且学会了如何将精力优先分配给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作者提供的四象限法则,将任务按照紧急和重要程度进行了分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哪里。通过刻意练习,我开始学会拒绝那些不符合我目标、纯粹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并且更加重视那些需要长期投入、能够带来真正成长的事情。我记得书中有一个例子,关于如何规划一周的“关键任务”,这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尝试在每周开始前,明确本周最重要的三件“要事”,并且优先安排时间去完成它们。这种改变,让我感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更加有条理,也更有成就感,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被各种琐事牵着鼻子走,一天下来,虽然忙碌,却不知道自己真正完成了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简约而不失力量感。封面上“实践7个习惯”几个字,给人的感觉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行动的号召力。我当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一个事业和生活的瓶颈期,总觉得自己在原地踏步,或者说,即使在前进,也缺乏清晰的方向和持续的动力。我翻阅了很多关于个人成长、时间管理、效率提升的书籍,但很多都只是提供了理论框架,真正落地执行起来却总觉得无从下手,或者说,即使开始尝试,也很难坚持下去,最终不了了之。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第一印象就是它可能提供的是一套更具操作性的方法论。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带回了家,开始了一段探索之旅。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开篇就很有感染力,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场景,描绘了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以及这些困境背后可能隐藏的思维模式。这让我立刻产生了共鸣,仿佛作者就是把我内心的想法写了出来。我特别喜欢他在描述“为什么”要去改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洞察,不仅仅是告诉你“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长远意义。这为我后续的阅读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和理解。
评分“知彼解己”这一章,彻底改变了我与人沟通的方式。我之前常常犯的错误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真正去倾听对方。很多时候,即使我在听,也只是在等待对方说完,好让我能够插入自己的想法。这本书则强调了“深度倾听”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听到对方的语言,更是要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意图。作者通过“倾听的五个层次”,让我认识到自己过去的倾听方式是多么的肤浅。我开始刻意练习“同理心倾听”,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当我不再急于评判,而是真正地去理解,我发现对方也更愿意敞开心扉,也更愿意接受我的建议。这种转变,让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顺畅,也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与他人达成共识。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如何回应情绪”的例子,这对我帮助很大。当我学会用“我听起来你感到…/我的理解是…,是这样吗?”这样的句式来回应时,对方明显感觉到被理解和尊重,沟通的氛围也立刻变得不同。
评分“双赢思维”这一章,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在很多情境下,要么是我赢,要么是你赢,似乎不存在皆大欢喜的局面。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让我常常在与人合作或者解决问题时,不自觉地陷入对抗和计较。这本书的“双赢思维”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它强调的是在任何互动中,都努力寻求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同理心去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然后在共同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我开始尝试在与同事、家人交流时,主动去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立场,并且主动提出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方案。这种尝试,让我惊讶地发现,许多之前看似难以解决的矛盾,在运用“双赢思维”后,竟然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提升了沟通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改善了我的与人相处的方式,让我感觉与周围的人关系更加融洽,也更加愿意与他人合作。
评分书中的“主动积极”这一章,给我带来了颠覆性的思考。我一直以为“积极”就是一种情绪状态,要时刻保持乐观、快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主动积极”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对自身人生负责的态度。它不是去回避困难,而是去拥抱挑战,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作者通过“关注圈”和“影响圈”的理论,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将精力从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上转移到我们可以影响的事情上来。我以前经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抱怨环境、抱怨他人,或者为那些我无法改变的事情感到焦虑。这种状态不仅消耗了我的能量,更让我觉得无力改变现状。读了这一章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尝试去识别哪些是我的“影响圈”,并有意识地将我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这些方面。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但随着我越来越频繁地实践“主动积极”的原则,我发现自己面对困难时不再是抱怨和逃避,而是开始积极地思考解决方案,并采取行动。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掌控感大大增强,也更加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我不在买买买,便是在买买买的路上。因为京东,我从未停歇。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Chapter 1:
评分好书,24到货!
评分很早就想买这本书了,放在购物车很久,这次终于买了!不晓得实用价值高不高!就书而言,翻开就看到红色那页,闪闪的,很好!
评分评论的太累了,最近在京东买了多少东西啊~与字数有关系吗?我再试试
评分整体不错。快递给力,包装完好,东西试用了一下总体还是不错的,有一些是给朋友们带着买的,也都说不错!希望京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充足货源,及时更新。整体不错。快递给力,包装完好,东西试用了一下总体还是不错的,有一些是给朋友们带着买的,也都说不错!希望京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充足货源,及时更新
评分首先,宝贝是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宝贝在同等折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励,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和更优质的服务,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很多历史真相就是这样被篡改的,也许你不在乎,也许他不在乎,早晚,一切的一切真相都成了电影中的“真相”,这就是悲哀,而更悲哀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人并不在乎如此,难道你不觉得吗?韩国人掩饰真相的目的恐怕不完全是为了长他们自己的志气吧,还有去中国化,也许还有更多。再结合之前的《不灭的李舜臣》,我们可以看到韩国人是多么的无视真正的历史,无视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与“喊你祖宗”有一毛钱的关系吗?而这与一个民族的未来确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只会伪造历史的民族,他们的视野是渺小而卑微的,一个无视自己的祖先创造的历史的民族,是愚蠢而可悲的,难道不是这样吗?顺带提下,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名将-邓子龙。在露梁海战中,这位年愈七旬的老将军,带领着仅仅200多名壮士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直至战死,战后朝鲜人为其立庙祭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