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国际史研究7

冷战国际史研究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丹慧,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冷战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外交史
  • 冷战
  • 国际政治
  • 20世纪史
  • 史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350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49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页数:4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冷战国际史研究7》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编写的。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2月,是目前中国国内惟一以冷战史为研究主题的学术机构。中心正在成为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和收藏多国档案文献资料的学术研究基地。中心不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和讲习班,开设”中国冷战史研究”网站.编辑出版《冷战国际史研究》,并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生。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对过去20年研究的述评
  革命与危机的年代——大跃进和中国对外政策的革命性转变
  越南战争和约翰逊对华政策
  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国共内战时期东北地方层面上的中苏关系——以旅大地区苏军《实话报》为例
  中苏关系漩涡中的《友好》与《苏中友好》杂志
  基辛格博士对北京的秘密访问
  英国档案中的百分比协定:1944年10月丘吉尔与斯大林会谈记录的补充说明
  关于1957年1月周恩来出访苏、波、匈三国的档案文献

内容简介

  《冷战国际史研究7》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探索、专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新书评介以及新近解密的中外档案选编等。书中所选文章、所论话题、所选编的档案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史学界对冷战史研究关注的课题,而这些内容也是读者感兴趣的。《冷战国际史研究7》中所选外国学者的文章,可视为一种学术交流,为我国读者了解有关冷战国际史的研究情况不无裨益。
  本辑“特邀专论”栏目,推出美国学者夏亚峰的“中国冷战研究综述”文章。该文着重介绍了过去20年来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分析评说了中国冷战史研究领军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提出了中国冷战史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及机遇。文章的英文本在美国哈佛大学《冷战研究季刊》(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Vol.10,No.1,2008)上发表之后,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美国人文社科在线(外交及国际史)”(H-Diplo)的执行编辑称之为是“多年来最重要的一篇有关某一研究领域状况的研究文章”,并且特举办圆桌讨论会,邀请美国冷战史研究专家就这篇文章发表意见。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文章作者对中国冷战国际史研究状况的调查研究非常有意义,是对该领域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本刊将这篇圆桌书评文章附于夏文之后。夏亚峰的这篇文章在西方产生的影响,也从某个角度上反映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冷战史研究的关注。

精彩书评

  毛泽东从来不把在中国夺取政权当作革命的终点,在他看来,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在于彻底改造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并在打碎 “旧世界”的同时创造出一个根据革命中国的理念而设计的”新世界”。由此决定,在毛泽东“革命后革命”的基本设想中——这在实际上构成毛泽东关于中国“国家利益”核心内容的界定——不仅包含着对于由美国和西方国家所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挑战,也隐含着对于苏联这个国际共运”老大哥”的潜在挑战。从根本上看.这正是大跃进表面上以“赶英超美”为目标,实际上却以苏联为真正的赶超对象的原因之所在。
  ——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讲座教授 陈兼
  虽然约翰逊因为越南战争的失败而在国内大失民意,不得不忍痛放弃参加1968年的总统选举.黯然下台,挥泪告别白宫.但他在指导美国干涉越南时小心谨慎地不触怒中国的做法,却避免了美中之间有可能因为越南冲突而发生的一场直接军事对抗。
  ——美国奥本大学(蒙哥马利)历史系教授翟强
  每一代人都会书写和重写历史。中国最近的冷战史研究是中国知识界对世界历史,特别是刚刚过去的中国历史所作反应和重新评估的一部分。冷战史新研究的成果已经逐渐为中国公众所知晓,这能够帮助中国人民走向后革命社会。依据档案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揭开和澄清了许多被歪曲和掩盖的历史片断。对中国刚刚过去的历史的新解释已经唤醒了公众,也为决策者提供了有用的历史背景知识。
  ——美国长岛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夏亚峰

目录

卷首语
特邀专论
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对过去20年研究的述评
专题研究
革命与危机的年代——大跃进和中国对外政策的革命性转变
越南战争和约翰逊对华政策
青年学者论坛
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国共内战时期东北地方层面上的中苏关系——以旅大地区苏军《实话报》为例
中苏关系漩涡中的《友好》与《苏中友好》杂志
书评·书介
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在线网外交专栏圆桌书评会对梅尔文·莱弗勒
《人心之争》一书的评论
进入更具“国际史”内涵的冷战史“新研究”境界——《冷战同盟及其困境》评述
《冷战,1947—1991:一段激进时代的历史》述介
口述历史
赴非洲新使命——马法贤老人访谈录
延边籍朝鲜人民军退伍军人采访录
基辛格博士对北京的秘密访问
档案研究信息
历史资料与科学认知——南斯拉夫同社会主义国家
关系史的编撰传统
英国档案中的百分比协定:1944年10月丘吉尔与斯大林
会谈记录的补充说明
档案文献
[中国档案]·[外国档案]
关于1957年1月周恩来出访苏、波、匈三国的档集文献
战后巴勒斯坦问题英国外交文件——英国解密档案

精彩书摘

  特邀专论
  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对过去20年研究的述评
  提要:
  过去二十年,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学者在充分利用最新中文材料的同时,积极引进并利用来自美国、英国、俄国及东欧等国的档案资料,并已发表了有关冷战史的重要研究著作。最新的中文冷战史研究出版物显示,中国学者采用了更为公允的学术研究方法。此外,通过与国外学者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与外国学者之间有意义的学术对话,中国学者也日益扩大了国际学术交流。本文是对中国冷战国际史研究状况的综述,首先介绍了该学科的现状;继之对最新的中文资料做了较为详细的归纳介绍;随后对中国冷战史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以及他们的研究兴趣及主要学术贡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文章最后指出了中国冷战史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及机遇。
  冷战主宰了20世纪的后半期。在后冷战时期,许多国家的学者一直都在利用新得到的档案资源来仔细考察和重新评估这段冷战史。自从冷战国际史项目(CWIHP)于1991年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建立以来,“冷战国际史”这一概念,已经被广为接受。1997年,历史学家约翰·加迪斯(JohnL.Gaddis)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新冷战史”,他认为其特征在于利用多方档案以及“这场冲突所有主要参与者的记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在过去20年里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有力地扩大了冷战史的研究视角。本文意在对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评价,包括对可利用的中国档案资源的介绍,中国学者的研究兴趣,以及他们在冷战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本文还探讨了中国冷战学者研究成果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之外的冷战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并指出中国在该领域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以此作为结论。
  笔者于2006年夏天在中国进行了采访,并进行了两个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文写作。笔者采访了众多中国冷战史研究专家,包括沈志华、章百家、牛军、李丹慧、徐蓝,还有其他人等。2007年3月,我在修改本文时,还到过上海,又采访了其他一些有名的中国学者,主要是杨奎松、崔丕和戴超武。本文的主要关注点是中国冷战研究的情况,同时也讨论了在海外的(主要是美国)中国历史学者以中文或英文发表的研究成果。
  研究概况
  在1980年代之前,中国的历史学者很少专门研究冷战史。在这方面最早的努力是1975年出版的多卷本《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到2007年第11卷问世。该丛书主要收录了简单的介绍性和资料性文章,但它为带动中国冷战史研究却发挥了关键作用。在1980年代,资中筠和袁明对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研究著作的发表,使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标志性进步。他们属于在美国受过训练,然后返回中国的第一批学者。1986年10月,中国和美国的学者第一次在北京相聚,探讨1945年到1955年的中美关系。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包括抗战期间美国与中国国民党、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中美关系、朝鲜战争和1954年台海危机等敏感话题。
  1990年代见证了中国冷战史研究取得的长足进步。受过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训练的学者以及具有世界史研究背景的学者取得了冷战研究的新成果。中国的研究者们利用中国、俄国和东欧国家的档案来研究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并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著作。1990年代以来,中国每年召开有关冷战研究的学术会议,从而出现了一批核心的中国专家,并且逐渐蜚声海外。
  在中国出现了两个专门研究冷战史的研究中心:北方的北京大学现代史料与研究中心和南方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自2002年以来,北京中心已经出版了两卷国际冷战史研究资料,包括原始档案和介绍性的评论文章,并且还组织了许多学术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关系”主题会议。北京中心主办的“冷战与大国关系”研究项目第一次被列入“国家计划”,并且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
  上海中心成立于2001年1月,聘请了中国旅美冷战研究学者陈兼(ChenJian)为“紫江学者”。该中心出版了《国际冷战史研究通讯》,该刊物定期发表相关文件档案和介绍性评论文章。2004年,沈志华、杨奎松和李丹慧加入后,该中心的实力大大加强。华东师范大学中心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专门研究冷战史的学术机构。该中心建立了一个网站(冷战中国网)来公布信息和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还积极促进资料的收集与信息交流。该中心已经收集了20000多份解密的俄国档案文件,以及大量来自美国、东欧、越南、韩国和日本的解密外交档案。该中心还另外获得了许多新近解密的中国外交文件,丰富了其收藏。中心出版了一份学术刊物——《冷战国际史研究》,这是中国唯一一份定期出版的专门研究冷战的学术刊物。在该中心诸多项目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冷战时期的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该项目得到了教育部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该项目的目的是做成一套多卷本的有关美国对外政策及其对冷战的影响的丛书。华东师范大学的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现在被认为是以大学为依托的全球四大冷战研究中心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的冷战国际史研究已经通过学术认证,取得了专业学科的地位。从2006年秋季起,冷战史研究已经单独招收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2006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联合组织了一次名为“冷战国际史研究暨博士论坛”的国际会议,吸引了几乎所有活跃的中国冷战研究学者,特别是年轻的研究者——在读博士研究生和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100多个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提交了41篇论文。该会议被证明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组织者决心将定期举办这样的会议。
  中国学者还扩展了其国际交流。1995年,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联合创立了一个冷战研究项目,召开了国际会议,发表了研究成果。在过去的10年里,这两个机构召开了三次联合会议,出版了三本重要的论文集。与此同时,中国和韩国的学者从1999年开始,聚会讨论朝鲜战争。从1990年代初开始,沈志华、陈兼、牛大勇、牛军、陈小鲁、郑永平、张小明、任东来、李丹慧等中国学者开始定期参与相关国际会议,或者与美国威尔逊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合作来组织国际会议,如“冷战在亚洲”(香港,1996年),“冷战与中苏关系”(北京,1997年),“中国和印度支那战争”(香港,2000年),和“朝鲜战争与半岛危机”(华盛顿,2004年)等主题会议。他们的文章都发表在有关冷战的主要英文出版物上,如《冷战研究季刊》(JournalofColdWarStudies),《冷战国际史项目公报》(ColdWarInternationalHistoryProjectBulletin)及《冷战国际史项目论文系列》(CWIHPWorkingPaperSeries),《冷战史》(ColdWarHistory)等。中国学者还参加了分别设在苏黎世和华盛顿的北约和华约平行历史项目(ParallelHistoryProject013NATOandtheWarsawPact)。
  自1990年代初以来,很多旅美中国学者在冷战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学者在冷战早期的中国长大,又在美国接受了进一步教育,因此他们对冷战期间中国的经历有着独特理解。他们对中国资源的利用,加上在美国得到的学术训练,使得他们在确定研究课题和得出结论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由于他们对冷战研究做出的特殊贡献,其中许多人在美国的大学获得终身教授的职位,甚至在常青藤大学(如陈兼在康奈尔大学),或者其他著名大学(如张曙光(ZhangShuguang),在马里兰大学)获得了教授之职。
  在美国研究冷战的中国学者得益于他们独特的学术背景和他们对西方学术话语以及从事冷战国际史研究的学者所关注的热门课题的熟悉。他们经常在以下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如《冷战研究季刊》,《冷战史》,《冷战国际史项目公报》,以及《冷战国际史项目论文系列》。他们也成为在某些课题方面的著名学者,并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薛理泰利用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可见的中国资料,已与人合著了三本书:第一本关于中国早期核武器项目,第二本关于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第三本关于中国战略性海上力量的形成与发展。张曙光已出版了三本专著:一是1950年代的中国战略文化和中美对抗,二是毛泽东的“军事浪漫主义”和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政策,三是冷战期间的美国对华经济制裁和中苏同盟。陈兼在他的文章和著作中分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内部动力,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亚洲冷战与全球冷战的关系,意识形态在冷战中的角色。位于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奥本大学的翟强(ZhaiQiang)教授因研究1950年代美国、英国和中国的关系而声名卓著,他也出版了有关中国和越南战争的著作。盛慕真(MichaelSheng)教授(现为美国俄亥俄州阿克伦大学(UniversityofAkron)历史系主任)着重研究意识形态在冷战对抗中的决定性作用。许多有关冷战史研究的重要论文集中也发表了中国大陆和海外中国学者的论文。
  在这一不断成长的研究领域里,中国学者还编著了有关冷战史的教科书。其中刘金质、牛军、沈志华和杨奎松做出了最为重要的尝试。赵学功撰写了一本有关二战以后美国与东亚关系史的概论性教科书,这是中国第一本以此为主题的著作,它为中国的学者和学生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该书为一卷本,是一部冷战史中有关该部分历史最为完整的著述,对研究生和更高层次的读者学习美国外交史和美国与东亚关系史非常有用。
  令中国冷战学者感到鼓舞的另一个信号就是中国居于首要地位的历史期刊《历史研究》,自1999年到2003年发表了20多篇有关冷战史的文章。2004年是该刊物发行50周年纪念,编辑部出版了一部由18篇有关冷战史的文章组成的论文选,并分成三大类:1.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和理论及方法论问题;2.冷战期间主要历史事件的研究;3.冷战期间中国内外政策的主要问题研究。正如章百家所说,这些文章反映了近些年来中国大陆冷战研究的主要特征:1.努力从后冷战的视角重新评估冷战,着重关注新的角度和研究框架及方法论;2.关键事件的个案研究;3.分析国内外政策的联系;4.根据新得到的档案进行研究。
《冷战国际史研究7》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关键进程与演变,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研究,勾勒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全球格局的形成、对抗与最终走向。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某一时段或某一方阵营的叙述,本书力求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且多维度的冷战图景,将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文化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等多种因素纳入考量,揭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 第一部分:冷战格局的奠定与早期对抗(约1945-1955) 本部分将重点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大阵营的形成过程。我们将从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遗产谈起,分析东西方在战后秩序重建上的根本性分歧。通过对《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解读,揭示美国遏制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以及苏联方面如何对此做出回应,包括“科明福”的建立和东欧卫星国的巩固。 本部分还将深入探讨“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这两场早期重大冲突的起因、进程与影响。我们将分析两大阵营在此过程中的决策逻辑、战略考量以及它们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对原子武器的出现及其对国际安全环境的颠覆性改变也将进行细致的梳理,探讨核恐怖平衡的初步形成。 第二部分:全球扩张与区域热点的涌现(约1955-1975) 在冷战早期格局基本确立后,两大阵营的竞争开始向全球范围扩散。本部分将关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的独立运动与解放战争,分析超级大国如何介入其中,利用代理人战争和意识形态渗透来争夺影响力。对古巴导弹危机这一冷战中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将从多角度进行剖析,还原事件的惊心动魄,并总结其对缓和与危机管控的启示。 这一时期,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冷战中的地位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我们将考察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这些新兴国家如何在两大阵营的夹缝中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国际空间。同时,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特别是法国的独立外交政策,以及中苏关系的演变,如中苏论战和珍宝岛事件,也将被纳入分析范畴,展现冷战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的复杂性。 第三部分:缓和、对抗的交织与新挑战(约1975-1989) 本部分将探讨冷战时期“缓和”(Détente)的出现及其特点。我们将分析赫尔辛基协议的签订,以及美苏在军控谈判上的努力。然而,缓和并非意味着对抗的消失。本部分将深入研究阿富汗战争的爆发及其对冷战格局的重大影响,分析苏联在此问题上的失误及其后果。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冷战后期出现的新的挑战与变数。伊朗伊斯兰革命及其对地区和全球政治的影响,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地区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日益凸显,都将得到关注。特别是“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以及里根政府的强硬外交政策,都为冷战的终结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冷战的终结与全球格局的重塑(约1989-1991) 本部分将聚焦于冷战最终走向终结的关键事件。我们将分析东欧剧变,包括柏林墙的倒塌、东德与西德的统一,以及苏联解体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通过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深入解读,分析其如何最终加速了苏联的瓦解,以及中国在冷战后期所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最后,本部分还将对冷战的遗产进行审视,探讨冷战的结束如何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全球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新的国际秩序的初步形成。本书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对促使冷战发生、发展和终结的深层动因的探究,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的关键视角。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兼顾宏观与微观,既有对大国博弈的战略分析,也有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深入考察。我们鼓励读者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多国、多角度去理解冷战的复杂性,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如何在冷战的熔炉中被塑造出来的。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踏上了一段探索冷战历史深层逻辑的旅程,它让我看到了许多过去被忽视的细节和关联。它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和军事分析,而是将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多个维度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极其立体和动态的历史图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冷战对全球南方国家影响的论述感到着迷。这些国家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夹缝中,如何努力寻求独立自主,如何利用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来发展自身,以及它们在这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都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看到,冷战并非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各种灰色地带和多方博弈。此外,书中对冷战时期信息传播和意识形态控制的分析,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媒体和宣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新闻报道、文化产品,甚至科学研究,都可能被赋予意识形态的色彩,并成为争夺民心和思想阵地的工具。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引用的那些来自不同档案、不同来源的史料,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加严谨和具有说服力。它让我看到,历史研究需要跨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藩篱,去理解不同声音和不同立场,最终才能还原一个更接近真实的过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智力探险,对冷战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新颖的研究方法,将看似分散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展现了冷战时期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在冷战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论述。过去我总以为他们是被动卷入大国博弈的棋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在努力摆脱大国的控制,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甚至利用冷战的矛盾来为自己争取利益。书中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在冷战中的独特经历的分析,让我对这些地区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关于尼赫鲁在印度推行的不结盟运动,以及其在冷战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就让我看到了非西方世界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努力维护自身利益。此外,书中对科技发展如何成为冷战竞赛核心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不仅仅是军事科技,诸如计算机、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冷战的驱动,并且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它让我认识到,冷战不仅是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的对抗,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竞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单一的叙事模式,展现了冷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也让我反思了今天国际格局的形成与冷战有着怎样的深刻联系。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错综复杂的冷战历史迷宫中穿梭。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和军事分析,而是将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科技等诸多因素都纳入了考量范畴,构建了一个极其详尽且相互关联的历史图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冷战时期全球化进程的描述。很多人可能认为全球化是冷战结束后才真正兴起的,但这本书有力地证明了,在冷战的框架下,商品、资本、技术乃至人员的流动依然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存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例如,书中关于石油危机如何影响了西方经济,以及石油输出国如何在冷战格局中寻找到自身利益增长点的分析,就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冷战时期全球经济互动的理解。此外,对于科技竞赛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太空竞赛、核技术发展、计算机革命等等,这些不仅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更是意识形态优越性的体现,它们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书中还探讨了冷战如何影响了第三世界的独立进程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大国夹缝中寻求发展。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冷战并非仅仅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事情,它是一个席卷全球的风暴,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角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被边缘化国家和地区在冷战中所扮演角色的挖掘,比如非洲国家在冷战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利用美苏之间的竞争来争取自身利益,这让我看到历史叙事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如同揭开了历史的另一层面纱,让我看到了冷战背后更深层次的权力运作和利益纠葛。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冷战简单地视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直接对抗,而是深入挖掘了在这场对抗中,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如何扮演角色的,它们又是如何利用这场对抗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在冷战时期所采取的策略和面临的困境的分析感到着迷。许多国家试图在中美苏之间保持独立,但往往又难以避免被卷入大国的游戏。书中对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具体案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国家在追求独立和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压力。它让我认识到,冷战不仅仅是两大阵营的对峙,更是一场多极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博弈。此外,书中对冷战时期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扮演角色的重视,也让我耳目一新。经济援助、贸易禁运、技术转让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冷战时期重要的战略工具,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引用的那些来自不同政治派别、不同意识形态背景的史料,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全面。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需要跳出单一的视角,去理解不同声音和不同立场。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冷战历史的全新视角,远远超出了我原本对那段时期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冷战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和军事竞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国际关系远比这复杂得多。它深入探讨了冷战如何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即使是那些看起来与美苏对抗关系不大的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例如,书中关于东南亚地区在冷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描写,就让我对越南战争、柬埔寨冲突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国内政治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这些事件归结为“共产主义扩张”或“西方干预”,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当地的民族主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地区强权的互动,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立体和 nuanced。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触及了非殖民化运动与冷战如何相互交织。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试图在两大阵营之间找到自己的独立道路,但往往又被卷入大国的代理人战争或政治博弈中。这种“第三世界”的视角,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塑造自己的命运,是许多传统冷战史叙述中常常被忽略的部分。我对书中关于拉丁美洲在冷战时期所经历的政治动荡和美国对该地区持续施加影响的分析尤为感兴趣。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仅是美苏之间的核对峙,它也深刻影响了整个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催生了左翼运动的兴起,也引发了美国更强硬的干预政策。这本书让我明白,冷战并非是一场发生在遥远舞台上的戏剧,而是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秩序,它影响了无数普通人的生活,也留下了至今仍在发酵的地区冲突和政治裂痕。从微观层面看,书中关于文化交流、科技竞赛甚至体育赛事如何被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冷战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较量,更是人心和观念的争夺。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冷战,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几个重要事件的罗列,而是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以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审视冷战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他不仅仅关注宏观的国家决策和战略博弈,更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去描绘他们在那个特殊时代的经历、选择和情感。例如,书中关于东西方之间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的描写,就让我看到了冷战时期那些跨越意识形态界限的人文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受到政治气候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冷战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的分析感到好奇。核竞赛、太空竞赛、信息技术的早期发展等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冷战的激励,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敌对状态下,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依然能够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此外,书中关于冷战时期意识形态输出和文化渗透的论述,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宣传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产品、新闻报道,甚至科学发现,都可能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武器,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关于冷战的宏大叙事,更用鲜活的细节和生动的故事,让这段历史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紧张与不确定性的时代,感受到了世界格局如何在那段时期被重塑。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让我得以审视冷战时期全球各大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书中关于欧洲一体化进程与冷战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尤其令我着迷。一方面,冷战的对峙格局客观上加速了西欧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联合,以应对来自东方集团的挑战;另一方面,东西方之间的分裂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欧洲的全面统一。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美苏双方战略意图的描述,而是更加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冷战大背景下的自主选择和多元反应。例如,关于日本在冷战时期如何在美国的战略庇护下实现经济腾飞,并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行为体,这本书就提供了非常详实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军事和政治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经济模式、科技发展和社会制度的竞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信息战和宣传战的分析,它让我认识到,意识形态的较量同样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媒体和文化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化产品、电影、音乐,甚至是体育比赛,都可能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载体,对民众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将冷战视为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展现了其复杂性、多面性和持久性。它挑战了我过去一些固有的认知,让我看到冷战并非是黑白分明的简单对抗,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妥协与变通,以及不同力量之间的微妙平衡。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密的解剖刀,将冷战时期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一丝不苟地剖析开来。它最让我惊叹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东方阵营”与“西方阵营”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更加注重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冷战中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联盟、竞争与合作关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苏关系在冷战时期的演变过程的分析感到着迷。从最初的盟友,到后来的分裂,再到后冷战时期复杂的互动,这段历史的曲折离复,深刻地反映了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之间的多重博弈。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也可能因为现实利益而产生深刻的分歧。此外,书中对冷战时期亚洲地缘政治的详细解读,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从朝鲜战争的爆发,到印巴冲突的持续,再到东南亚的动荡,这些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冷战的大背景紧密相连,并且相互影响。它让我认识到,冷战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美苏两国,而是渗透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塑造了地区格局,也影响了无数人民的命运。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引用的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档案的史料,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加严谨和可信。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化的过程,而这本书无疑是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冷战的历史比我原先想象的要更加生动和充满细节。它不仅仅是宏大的战略部署和地缘政治的角力,更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叙事。我一直对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就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去窥探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选择。书中关于冷战时期谍报活动的描写,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冰山之下的暗流涌动,那些关于特工、策反、情报泄露的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风险和紧张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冷战的分析颇感兴趣。不仅仅是艺术、电影、音乐,甚至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成为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那些关于西方消费主义的推广,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试图构建自己的文化认同,都让我看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无孔不入。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将美苏双方描绘成绝对的对立面,而是展现了双方内部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派别、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比如,书中关于美国国内围绕冷战政策的辩论,以及苏联内部对改革的争论,都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的那些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人物描写,这使得冷战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数据和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故事。它让我意识到,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选择和行动汇聚而成的,而冷战的终结,也同样是这种复杂互动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冷战的历史远比我想象的要更加生动和具体。它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事件、人物和细节构成的宏大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冷战时期科技竞赛的描写,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无穷创造力,以及这种创造力如何在国家竞争的背景下被放大。从太空的探索到微观世界的奥秘,每一次突破都可能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也可能引发新的战略焦虑。它让我意识到,科技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较量。此外,书中关于冷战对全球文化景观的影响也让我大开眼界。西方流行文化如何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试图构建自己的文化认同,都让我看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无孔不入。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音乐、电影、书籍,都可能成为思想传递的载体。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叙述中对那些被边缘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比如书中对非洲国家在冷战时期所经历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发展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它让我认识到,冷战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美苏两国,而是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命运。

评分

可以…………

评分

其实往往有些道理我们都明白,只不过真听不进去,或者是到需要您英明决策时,您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侃侃同学在他的这本书里用传统的经典名著《西游记》做依托,用诙谐时尚的语言,在讲解了自己是怎么回事,自己栽坑挨打的经历后也顺便告诉了读者某些管理上的决策其实没那么难做,或者您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不管做生意还是做人都得夹着尾巴……诸如此类,原本是枯燥乏味的道理,经侃侃这么一描述居然能当一本单口相声书来看。而且在我看来茅侃侃的《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并非是一本绝对适合创业者看的成功励志图书,其间也谈到了很多适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技巧,当然这种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仅只是坐在教室里的学习,譬如说英语口语的学习。总之茅侃侃虽然似韩寒一般向应试教育挑战了一把,并且还成功了,但并不代表他放弃了学习,实际上他是个自学能力相当强的人,这点是需要指明的。

评分

评分

不过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个人认为,侃侃的经历可以学习,可以思考,可以借鉴,但是不可以盲目复制,不得不说,茅侃侃这孩子还是很幸运的,当然前提是他很努力也很聪慧,但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您光有人和也不行啊,况且人和还排在最后一位,侃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还拥有特别适度的机遇,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的,所以通读完《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我认为聪明的人是要好好衡量自己是否具有茅侃侃的一切条件。总之,侃侃这本老幼皆宜的书您想怎么看都行,您把它当什么看都行,看完之后您准保意犹未尽,不过预知后事如何,只待下回分解。

评分

其实往往有些道理我们都明白,只不过真听不进去,或者是到需要您英明决策时,您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侃侃同学在他的这本书里用传统的经典名著《西游记》做依托,用诙谐时尚的语言,在讲解了自己是怎么回事,自己栽坑挨打的经历后也顺便告诉了读者某些管理上的决策其实没那么难做,或者您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不管做生意还是做人都得夹着尾巴……诸如此类,原本是枯燥乏味的道理,经侃侃这么一描述居然能当一本单口相声书来看。而且在我看来茅侃侃的《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并非是一本绝对适合创业者看的成功励志图书,其间也谈到了很多适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技巧,当然这种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仅只是坐在教室里的学习,譬如说英语口语的学习。总之茅侃侃虽然似韩寒一般向应试教育挑战了一把,并且还成功了,但并不代表他放弃了学习,实际上他是个自学能力相当强的人,这点是需要指明的。

评分

物美价廉哈

评分

其实往往有些道理我们都明白,只不过真听不进去,或者是到需要您英明决策时,您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侃侃同学在他的这本书里用传统的经典名著《西游记》做依托,用诙谐时尚的语言,在讲解了自己是怎么回事,自己栽坑挨打的经历后也顺便告诉了读者某些管理上的决策其实没那么难做,或者您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不管做生意还是做人都得夹着尾巴……诸如此类,原本是枯燥乏味的道理,经侃侃这么一描述居然能当一本单口相声书来看。而且在我看来茅侃侃的《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并非是一本绝对适合创业者看的成功励志图书,其间也谈到了很多适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技巧,当然这种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仅只是坐在教室里的学习,譬如说英语口语的学习。总之茅侃侃虽然似韩寒一般向应试教育挑战了一把,并且还成功了,但并不代表他放弃了学习,实际上他是个自学能力相当强的人,这点是需要指明的。

评分

可以…………

评分

那个时候的世界偷偷的比赛 偷偷的做窥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