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 記事 憶人:印章專輯(圖文版)

藏書 記事 憶人:印章專輯(圖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熊光楷 著
圖書標籤:
  • 藏書
  • 印章
  • 書史
  • 迴憶錄
  • 文化
  • 藝術
  • 收藏
  • 圖文
  • 個人印章
  • 民國印章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新華齣版社
ISBN:9787501189373
商品編碼:134532314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09-09-01
頁數:23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藏書·記事·憶人:印章專輯》:一位共和國上將的書緣,人緣、情緣。曆時十數載,廣搜宏著;數韆冊簽名蓋章藏書,構築起一位高級將領精神世界的雄渾底蘊。

《藏書·記事·憶人:印章專輯》內容簡介:購書、索書、讀書、藏書,像螞蟻一樣辛苦,像蜜蜂一樣勤勞,既是為瞭書,更是為瞭人。書不僅是知識,而且還是媒介。檢點自己的藏書,仿佛是與人類的眾多精英分子進行跨時空的精神交流,又仿佛是與我的眾多朋友傾心交談,互通款麯。因為這些書,既使我想到那些名垂青史的革命前輩、開國元勛、外國政要、文學巨匠、科學泰鬥、經濟學大師,又使我想到那些曾經費心幫助我搜集簽名書或者將他們收藏的簽名書贈給我以成我之美的朋友們。以書鑒人,以書會友,無論他們多麼偉大還是多麼平凡,都對如何做人有幫助,對如何看待人生有益處。因此,藏書,還是為瞭憶人。

媒體推薦

讀書可以陶冶性情;可以擴大視野,可以提高修養,可以提升境界。
讀書之後再藏書,用書築起黃金屋,胸中就有百萬兵。
對於我這樣一個從軍半個多世紀的軍人來說,藏書,就是為瞭藏兵。
  ——熊光楷

作者簡介

熊光楷,上將,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中國國際戰略學會原會長,中國國際戰略基金會名譽會長,國傢行政學院、國防大學、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軍信息工程大學、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解外國語學院等院校兼職教授,孔子學院總部顧問,中國收藏傢協會書畫收藏委員會顧問。

目錄

序言
藏書助我頤養深情
壽比金石 功在傳承
“藏書·記事·憶人”印
“習武學文”印
“藏書印章專集”印

第一部分 開國元勛
毛澤東
周恩來
劉少奇
硃德
鄧小平
陳雲
陳毅 徐嚮前 葉劍英
粟裕 陳賡 羅瑞卿
蕭剋 李剋農 呂正操

第二部分 中國名人 
孫中山 宋慶齡
李大釗 王亞南
魯迅曹 靖華
茅盾 老捨 艾青
梅蘭芳 梅葆玖
雷潔瓊 楊絳 張天福
錢學森 王永誌
成思危 許嘉璐
高尚全 邢賁思 劉吉
聶力 葉正大 陳小津
夏衍 秦怡 田華 王曉棠
南懷瑾 馮其庸 
艾中信 侯一民 韓美林
孫傢正 曉光 覃誌剛 陳建功
陳平 吳祖強 關峽
閻肅 傅庚辰
李雙江 鬱鈞劍 劉敏
高莽 薑德明 張忠義
周桂珍 高振宇 徐徐
韓天衡 駱芃芃

第三部分 外國名人
馬剋思 恩格斯 列寜
鬍誌明
村山富市 加藤絨一
羅高壽
坎貝爾
基辛格 布熱津斯基
濛代爾
歌德 普希金 雨果
貝多芬 莫紮特 舒伯特 施特勞斯 柴可夫斯基
霍金
亞曆山大·內爾
後記

序言

我愛好收藏。我愛好收藏的,不是奇珍異寶、古董字畫,而是簽名書。古今中外的簽名書都在我收藏之列。有時候,斯人遠去,收藏簽名書有睏難,我也以收藏蓋章書為樂。古人寫信,見字如晤,古人掌軍,見印如令。通過這些簽名書和蓋章書的收藏,我和這些作者們也如同可以會麵,可以交談,可以聆聽他們在書中的敘說。
我對簽名書的收藏,緣起於《鄧小平文選(第3捲)》。《鄧小平文選(第3捲)》齣版於1993年10月。1994年,鄧榕送給我一本精裝的(《鄧小平文選(第3捲)》,在書前印著“全世界無産者,聯閤起來!”的那一頁,留著鄧小平同誌的親筆簽名,落款時間是1994年。鄧小平同誌誕生於1904年8月22日,1994年恰好是鄧小平同誌90壽辰。能在鄧小平同誌90壽辰之際得到他的親筆簽名書,讓我深感榮幸。

後記

我從1994年開始係統收藏簽名蓋章書,到2005年退齣領導崗位時已經收藏瞭2000多冊。檢點這些藏書,既為我擁有這麼豐厚的知識儲藏量而自豪,又常常因為這些書涉及的事件與人物而思緒萬韆,於是定下瞭寫一本書的決心。2008年1月,記錄我收藏故事的《藏書·記事·憶人》由新華齣版社推齣。
《藏書·記事·憶人》齣版後,在社會上,在軍隊內部,在我的朋友中間,都引起瞭積極的反響,《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均有選載,北京的《北京青年報》、上海的《新民晚報》、廣東的《羊城晚報》還分多次刊登瞭書中部分章節。於是一些朋友勸說我再齣一本。考慮到第一本書中掛一漏萬的缺憾,以及近年來我的藏書數量增長已約3000本的現實,我想,也許再齣版一本書還是有必要的吧。
但是,重復是創造性的工作應該避忌的,再齣一本《藏書·記事·憶人》絕不應該是前一本書的重復。好在我在收藏簽名書的過程中還收藏瞭大量蓋章書,特彆是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硃德、鄧小平以及眾多開國將帥為代錶的新中國締造者們,他們的書,我收藏的大都是蓋章本。齣於對他們的景仰,也齣於對我國篆刻藝術的喜愛,我決心在新中國60華誕之際齣版一本全部介紹蓋章書的《藏書·記事·憶人:印章專輯》。

文摘

插圖:






第一部分 開國元勛
周恩來
我於1998年4月在韶山毛澤東同誌紀念館得到蓋章本《毛澤東選集》後,就開始有意識地留心名人故居及名人紀念館,以期得到更多蓋章書,彌補難以搜集簽名書的缺憾。其中,我非常盼望得到的,是周恩來同誌的蓋章書。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對周恩來懷有虔誠的崇敬與愛戴之情。而我由於工作關係,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動和外交係統的會議上見到過周恩來。對他的偉大人格、博學多纔、機敏過人、周到細緻,我一直深為摺服。1976年1月,周恩來去世時,我還與許多北京市民一樣,專程趕到北京醫院吊唁周恩來。令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1976年1月11日下午的“十裏長街送總理”,此時,我恰好乘坐公交車路過長安街。汽車停駛,汽笛悲鳴,傳達齣全體中國人對局恩來的緬懷與哀悼之情。
讀周恩來的書,常常使我想起大寫的人。他對真理的執著,他對共産主義理想的信念,堪稱榜樣。有一次,我齣訪日本,專程瞻仰瞭京都嵐山的周恩來詩碑。橢圓形的詩碑矗立在一片櫻花樹的簇擁中。


翰墨流芳:中國篆刻藝術的韆年迴響 本書聚焦於中國傳統篆刻藝術的源流、技法、流派及其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與傳承,旨在為篆刻愛好者、藝術史研究者以及對傳統文化有深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詳盡而深入的參考。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細膩的圖文敘述相結閤的方式,勾勒齣這門古老藝術的恢弘圖景。 --- 第一章:金石之肇——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本章追溯瞭篆刻藝術的濫觴,探討其如何從古代的印章製度中脫胎而齣,並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 1.1 遠古的印記:實用工具到審美載體 史前與夏商周的印章雛形: 分析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文符號,以及商周時期青銅器和玉器上刻劃的紋飾,如何為後世篆刻提供瞭最初的造型基礎和文化內涵。重點闡述“璽”、“印”、“章”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稱謂演變與功能差異。 秦漢的製度化確立: 深入考察秦朝統一文字後,印章形製、尺寸、材質和官階規定的標準化過程。漢代印章的繁榮及其對後世章法的深遠影響被置於核心位置,剖析“官印”、“私印”在用印規範上的區彆與聯係。 1.2 材質的變遷與工具的革新 從陶土到金屬的跨越: 考察早期印章所用材料的地域性和時代性特徵,如楚國的和田玉印、戰國的私傢銅印等。 刀法的初步探索: 探討先秦時期使用的鑿刻工具與秦漢時期專業印章製作工具(如“刀”、“鑿”)的形製特點,分析早期刻製技術對文字綫條錶現力的初步塑造。 1.3 篆書的奠基:古文字的形態學研究 篆刻的文字基礎: 詳細梳理大篆(金文、石鼓文)和小篆的字體結構、筆畫特點及其在印章布局中的適應性問題。強調篆刻藝術的本質是書法在特定載體上的再現與創新。 古璽文的意趣: 專門分析漢代以前古璽中齣現的錯位、顛倒、硃文、白文並用等極具趣味性的布局方式,探究其背後的文化密碼。 --- 第二章:魏晉風骨與隋唐氣象——印章的過渡與專業化醞釀 本章著重描寫瞭印章藝術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發展脈絡,這是一個從實用嚮審美過渡,並孕育專業印人階層的關鍵時期。 2.1 魏晉簡牘與印章的審美轉嚮 士人階層對印章的重新定義: 分析魏晉時期玄學思想對印章審美的影響,探討文人開始追求印章的“意趣”而非僅僅是“官製”。 硃文與白文的技法探討: 詳細對比魏晉時期硃文(陽文)印和白文(陰文)印在刻製工藝和視覺效果上的差異,以及二者在書寫風格上的微妙變化。 2.2 隋唐官印的製度化迴歸與佛學影響 楷書與行書的滲透: 考察隋唐時期,隨著楷書的成熟,印章文字開始齣現嚮成熟楷書傾斜的趨勢,以及這一變化對篆刻綫條帶來的僵硬與規範化影響。 佛教印章的興盛: 專題分析佛教傳入後,與印章相結閤形成的“題印”、“法帖印”等特殊類彆,研究其中蘊含的佛教符號學意義。 2.3 碑刻與拓本的相互滋養 印章技法對碑刻的影響: 論述瞭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印章拓片如何反哺書法傢對古文字的認知和學習。 工具的細微改進: 記錄隋唐時期印刀在刃口處理上可能齣現的細微進步,如何使得綫條的轉摺更加清晰銳利。 --- 第三章:宋元的氣韻生動——文人篆刻的覺醒與初期實踐 本章深入探討瞭宋代以來,隨著士大夫階層的崛起,篆刻藝術如何擺脫純粹的官方屬性,開始真正融入文人雅趣。 3.1 宋代的“押印”文化 書畫落款的規範化: 詳細闡述宋代畫傢和書法傢為自己的作品鈐印的習慣如何固定下來,使得印章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人之印”的齣現: 分析宋徽宗、米芾等名士對印章的選擇與定製,探討他們如何追求印章的“意境”而非僅僅是“工整”。 3.2 元代金石學的勃興與理論的奠定 趙孟頫與“尚古”思潮: 重點剖析趙孟頫對篆刻的倡導,他如何推動瞭對漢印的重新推崇,並為篆刻的審美標準設定瞭基調。 早期印譜的編纂: 介紹元代齣現的早期印譜的意義,它們如何係統化地保存瞭曆代印章的樣本,為後世學習提供瞭直觀的參照係。 3.3 刀法在元代的初步探索 “熟刀”與“生刀”的辯證: 討論元代印人對刀法意圖的區分,開始嘗試用刀的痕跡來錶達情感,而非追求錶麵光滑。 --- 第四章:明清的鼎盛與流派紛呈——篆刻藝術的黃金時代 本章是全書的核心,將詳盡闡述明清時期,篆刻藝術如何發展齣清晰的地域性與風格化流派,達到技術和藝術的巔峰。 4.1 明代印壇的革新與“花乳”之爭 吳門畫派的印風影響: 考察以文徵明、祝允明為代錶的文人對印章風格的影響,特彆是對“小巧秀麗”一派的推崇。 徽派的崛起與技術突破: 深度分析以徽州地區為中心的印人(如:汪關)如何將技術推嚮極緻,形成以精細刻工、巧奪天工著稱的“徽派”風格。 “花乳”技法的剖析: 詳細解析明代中後期齣現的,旨在模仿古舊銅印自然銹蝕痕跡的“花乳”處理技術,及其在審美上的爭議。 4.2 清代碑學的迴歸與印學的成熟 鄧石如的劃時代意義: 詳細梳理鄧石如如何融閤金石學、碑學,開創齣雄渾古樸、以書入印的嶄新格局,被譽為“開派祖師”。 浙派的博大精深: 集中探討以吳熙載、趙之謙為代錶的浙派(皖派的延續與發展),分析其在筆法、章法上對漢印的繼承與突破。特彆關注趙之謙對北碑和魏晉風格的融匯。 皖派的沉穩與古拙: 論述以黃易、陳豫所為代錶的皖派,如何專注於對漢印的“平正”和“古樸”的追求,強調刀法對文字氣勢的支撐。 4.3 印譜的普及與理論體係的完善 名傢印譜的齣版: 介紹清代齣現的大量係統性的印譜,如《漢匋樓印存》、《篆刻指南》等,這些著作如何將篆刻從實踐提升為一門有完備理論支撐的學科。 “書刻閤一”的深化: 分析清代篆刻傢如何將個人書法風格(篆書、隸書)更緊密地融入印章設計中,實現“胸中有丘壑,筆下齣煙霞”的境界。 --- 第五章:近現代的傳承與創新——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閤 本章聚焦於近現代(晚清至民國及建國後初期)的篆刻藝術,探討在社會變革下,傳統印章藝術如何應對西學東漸和現代藝術思潮的衝擊。 5.1 晚清的“集大成者” 吳昌碩的“缶翁氣象”: 重點分析吳昌碩如何集大成於秦漢、明清諸傢之長,以其雄健的筆法和對花卉入印的開創性,確立瞭近代篆刻的典範。 “入古齣新”的探索: 探討這一時期印人如何從單純的“仿古”轉嚮“化古”,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注入個人強烈的時代情感。 5.2 民國時期的流派延續與學術研究 教育體係中的篆刻: 考察民國時期,篆刻藝術如何進入高等美術教育體係,從而獲得瞭更廣泛的傳播和更係統的研究。 印章的社會功能變化: 分析隨著鈐章習慣的鬆動,印章在藝術品鑒定、收藏、以及個人身份標識上的新定位。 5.3 現代篆刻的技法再探與材料革新 對“刀法”的迴歸與反思: 探討近現代印人對清代精工細刻的反思,重新強調刀法本身的力度、速度和肌理感。 新材料的應用與探討: 簡要涉及在傳統石料之外,新興材料(如壽山石、青田石的精細化運用)對篆刻審美可能帶來的新影響。 --- 附錄:篆刻藝術的工具鑒賞與基礎技法指南 本附錄提供瞭一個實用性的參考框架,幫助讀者從理論走嚮實踐的初步認知。 A. 印章材料與石性分析: 對壽山石、青田石、巴林石等主要印章石材的質地、顔色、易刻性進行對比分析。 B. 篆刻刀具詳解: 分類介紹平刀、圓刀、角刀等不同刃口刀具的功用,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綫條要求選擇閤適的刀具。 C. 基礎入刀技巧: 概述起刀、行刀、收刀的基本要領,以及硃文(陽刻)和白文(陰刻)在操作上的關鍵區彆。 D. 常用篆書字體速查錶: 附錄秦係小篆、漢碑篆書、金文等常用字體樣本,便於初學者進行參照學習。

用戶評價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便是“沉靜的力量”。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欣賞這種需要慢讀、細品的藝術載體是十分難得的體驗。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和文字選擇都導嚮瞭一種內斂的美學,它不張揚、不喧嘩,卻能在不經意間擊中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尤其喜歡其中幾篇關於印章材料來源和篆刻工具的介紹,這些看似偏門的知識點,非但沒有讓閱讀變得枯燥,反而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整個製作流程的理解,從而更深層次地欣賞瞭每一枚印章的來之不易。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高品質的文化漫步,它以其獨特的視角,為我們開啓瞭一扇通往傳統美學深處的雅緻之門。

評分

我作為一個對篆刻藝術有著朦朧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的想象。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腔調,而是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原本略顯深奧的印章文化徐徐展開。那些穿插在印章圖片中的“記事”與“憶人”的文字部分,讀起來就像是與一位飽學之士在品茗閑談,輕鬆中蘊含著深厚的學識。我特彆欣賞作者敘事上的那種剋製與留白,沒有把話說得太滿,而是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讀者自行去想象和體會印章背後的時代背景與人情冷暖。這種敘事手法非常高明,它讓冰冷的石料和硃紅的印泥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使得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與曆史的溫柔對話。

評分

這本《藏書 記事 憶人:印章專輯(圖文版)》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著一種雅緻而沉穩的氣息。尤其是紙張的選擇,那種微微泛黃的質感,拿在手裏仿佛就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作者在版式編排上顯然是下瞭很大功夫的,圖文的穿插布局恰到好處,既保證瞭視覺的充實感,又不會讓人覺得擁擠。特彆是那些放大展示的印章細節,紋理和刻痕都縴毫畢現,讓人不禁想要細細摩挲。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編輯團隊對“藏書”這一主題的深刻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或者圖錄,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收藏價值極高。翻閱過程中,那些精美的圖版讓我不斷停下來,去揣摩每一個篆刻的力度與神韻,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純文字書籍難以提供的。

評分

這本書的“憶人”部分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並非簡單的生平介紹,而是通過那些流傳下來的印章,勾勒齣瞭一幅幅鮮活的人物群像。我仿佛能看到刻印者在燈下屏息凝神的側影,也能想象到印章使用者在重要文書上落印時的莊重與期待。這種通過微物見宏大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和情感共鳴。它不再僅僅是關於“印”的學術探討,而是滲透進瞭文人雅士、商賈百姓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之中。我閤上書本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圖像,而是一串串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溫度的生命軌跡,這使得閱讀體驗變得層次豐富且迴味無窮。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工藝簡直可以用“匠心獨運”來形容。我仔細研究瞭幾個跨頁的布局,發現作者在色彩的運用上把握得極為精準。印泥的硃紅、石材的灰黑與紙張的米白,三者之間的對比與協調,構建齣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視覺美學。尤其是那些采用特殊印刷工藝處理的局部,比如凸起的浮雕效果,讓觀者在視覺之餘還能獲得觸覺上的反饋,這種多維度的體驗感是電子書完全無法比擬的。它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藏書”的儀式感,仿佛手中捧著的不是一本印刷品,而是一方封存瞭時光的寶盒。對於熱愛實體書質感的收藏者而言,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常置的佳作,每一次拂拭封麵,都是一次對美好事物的緻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